朝鲜战争的前世今生(十四)边打边学,美国人,出徒了

大鹏人文我所写的不一定是真理,但可保证绝非谬误。20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本来第五次战役我是不打算详细写的,我也不喜欢写主场军队的败仗。但是写着写着发现,不交代之前的细节,很难讲清楚后面的事儿,所以我决定还是详细复盘一下吧。

首先讲讲兵力。

第四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首批入朝参战的第38、39、40、42军4个军退至朝鲜北部后方休整,第50、66军回国休整。

这是我军“轮战”打法的开端,即轮番作战、轮番休整,使用一批部队打完一仗后退回国内,换另一批部队入朝上阵再打,拿世界上最精锐的美军当陪练。

没办法,咱就是兵员充足,你美国不是要扩军吗?有本事你也在几个月内弄出上百万军队给我看看。

但是,这也说明,此时熟悉美军、朝鲜形势的老兵基本下场休整了。虽然如此,部队的整体实力并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不少加强。前文说过,此时的第3、第19兵团已经入朝,全部换装苏式装备。

虽然苏联援助的装备并非当时苏军的制式武器,像提供的步枪主要是“水连珠”,冲锋枪是1941式,但是其重要意义在于统一了口径,便于后勤补给。特别是火箭炮和大口径火炮,都是志愿军当时急需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装备都是苏军用过的二手货,大部分坦克身上都是弹痕累累。更需要强调的是,说“援助”二字并不太恰当,这些都是我们用真金白银买的,以原价的一半儿买的二手货。

500

喀秋莎火箭炮

新入朝的各师都成立了炮兵团、高炮营,这在之前只有在军、军团层面才能配备的。各团还增设了无后坐力炮连、高射机枪连和120毫米迫击炮连。在朝部队各种火炮总数已增至6000余门,其中大中口径火炮1000余门。

除此之外,还有4个炮兵师和3个高炮师也组建完毕,一起入朝。这些炮兵师装备了大口径榴弹炮、加农炮、火箭炮,大大提升了志愿军的攻坚能力,还有之前不具备的反坦克能力。

在第五次战役发起前,在朝志愿军达到77万人,朝鲜人民军恢复到35万人,合计112万人。从各个方面来看,志愿军都是空前的强大。

再说说美军这边儿。

美军的地面作战部队除了补齐编制缺员(美军的传统,就算某个师打到只剩一个人也不撤番号),总兵力没有增加。此时在朝美军有1个集团军,下辖3个军,合计7个师1个团(独立空降团),算上海空军总兵力25.3万人。韩国军队3个军、10个师、1个团,合计23万人,其他联合国军合计约4万人。

以上合计52万人。

虽然陆军补充不多,但是美空军得到了不少增强。在李奇微的大力要求下,美军在朝鲜战场的作战飞机从1950年底的1000架迅速增加到了3000架,而此时志愿军的后勤保障车队一共也只有1400辆。

可以说,在第五次战役发起前,中朝军队在地面力量上是占绝对优势的,兵员对比在2:1以上,武器装备的差距也大大缩小。

正是纸面力量对比的优势,使得志愿军从上到下都存在一定的轻敌思想。

从基层来看,根据统一安排,13兵团要派人到新入朝的第3、19兵团去传授作战经验。在介绍会上,传授经验变成了吹牛大会,各种“我们在哪哪歼灭敌人多少”,说起敌人就是千篇一律的“美帝是纸老虎”、“美帝是鸡蛋壳、外硬内软”。甚至还编了段儿顺口溜,所谓“从北到南,一推就完”。

从决策层面来看,中央对于第五次战役的战役目标是:在4月中旬至6月底,以2个半月时间发起战略攻势,在三八线附近成建制消灭敌军几万人,然后向汉江以南地区推进,将美军赶下海。

彭总对此表示同意。

但是,具体到具体战役部署,志愿军指挥层发生了不小的分歧。

500注意铁原、金化的位置

总的战法没人反对,照例是战略佯退,诱敌深入。但是在退到哪的问题上,彭总与其他指战员发生了分歧。这个“其他指战员”是邓华、解方、洪学智、韩先楚。也就是说,在班子成员内部,其他人都反对彭总的方案。

彭总主张,部队自金化、铁原发起攻势,在这两地的南方打;其他人主张将敌人放到金化、铁原,在此展开战役。

彭总的理由是:金化、铁原一带是平原,将敌人放到这里再打,任由敌人的机械化部队穿插,对志愿军不利。而且这一地区的物开里还储存了很多物资、粮食,转移不便。

其他人的理由是:诱敌至金化、铁原,可以使敌人足够深入,如果在南边儿打,敌人不够深入,迂回穿插空间不够,一旦敌人发觉,很容易完成后撤,志愿军很难形成围歼。至于物开里的物资,洪学智表示,2天之内可以转移完毕。

这场争论十分激烈,整整开了一上午都没有结果。

中午吃饭时,洪学智跑到彭总旁边,他说,“老总啊,我当参谋的有三次建议权,我已经向你提了两次建议,现在,我再向你提最后一次建议,最后由你决定。”然后洪学智就陈述了把美国人放进来打的好处。

彭总想了半晌,说道:“你的意见也有道理,我就是考虑战场狭窄,把敌人的坦克放进来不好办呀。”

洪学智答:“敌人坦克放进来固然不好办,我们打出去更不好办。我们往前进,敌人就要往后退。我们是靠两条腿,敌人是坐汽车跑。我们的人又疲劳,地形又不熟,追不上敌人的汽车的。另外,打远了怎么供应呀,供应线也接不上呀。”

彭总再不做声了,洪学智也没有再说。

最终,彭总没有采纳洪学智的建议。

客观而言,双方的说法都有道理。一个是使劲后退,诱敌深入些,在平原地区包饺子;一个是诱敌不太深入,在山区阻击,伺机反攻。

不管谁对谁错,其实他两都忽视了两个看似不大却很重要的问题,一是此时的志愿军已经不是入朝初期的志愿军了,二是此时的美军也不是入朝初期的美军了。

此时的志愿军不仅人数多,需要的后勤补给更多。之前军团级编制才有的重炮,现在下放给各个军了。每个师都配属了相当数量的中口径火炮,这些炮要随部队一起机动,以往属于志愿军迂回、通行的道路正在减少。不仅如此,新式的冲锋枪、火炮需要消耗大量子弹、炮弹,后勤负担增大了很多。

当然,我知道,志愿军也增加了数量众多的汽车用来后勤运输,但是这反而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对物资运输途中和集散地的防空保护。

例如:汽车4团在入朝的第一次运输途中就被美国空军炸毁了73辆汽车。

再例如:1951年4月8日,志愿军后勤保障存储基地三登库区遭到美军空袭,美军丢下了近百枚燃烧弹,之前分批次大规模运抵的287万斤生熟粮食、33万斤豆油、40多万套单衣衬衣、19万双鞋和不计其数的其他物资全部被烧毁。

除了以上问题,部队对新武器的熟悉程度,大规模火力准备与步兵的配合,新部队对朝鲜地形的熟悉程度,都是很大的问题。

像4月22日晚发动的第五次战役,在200公里长的战线上,志愿军几千门火炮同时开火,但是火力准备结束后,很多地区的志愿军步兵还没跃出战壕,导致炮火准备的效果大大打了折扣,给了敌人留出了撤出阵地的时间。

再说说美军。

此时的美军已经没有初期交战时对志愿军的恐惧了。

他们知道,志愿军发起攻势后自己要借助装甲车辆的优势撤退,与志愿军攻击部队保持20公里的间距在夜晚睡觉就安全了;他们知道,被穿插迂回后要聚拢部队,组成火力密集的小型阵地,依靠火力优势阻挡志愿军的攻击;他们知道,正面对刚不如轰炸补给线,对面人越多补给压力就越大。

而始终没变的就是南朝鲜军队,他们不忘初心,坚持“能跑就跑”的原则,保持着相当稳定的战斗力。

之后,就是我在上一篇中讲的第五次战役的前期过程了。

从战役发起初期的效果来看,不能说洪学智的观点全是对的,但是确实是由于诱敌不够深入、穿插不到位导致了敌人在有秩序地梯次后撤。

除了我上文提到过的5个师过江在狭小平原地带集结成为活靶子,还有64军自东北方向迂回议政府失败。就是因为以往的轻步兵迂回现在要搬上大炮,除了正面强攻别无他法,无法实现成建制的穿插。64军不得不派出营、团单位的步兵分头突破防线,最后只有两个营突破了防线,到达了指定的迂回位置,可是两个营深入敌人后方又有什么用呢?

对于临津河畔的这次失利,各方都十分震惊。战斗进行时,第三兵团指挥部连发两电催促64军军部,内容如下:“我军主力(63、65军)已停于江南狭小背水地区,如不坚决攻击等于死亡”;“64军各师如不猛插进到目的地完成战役任务,会遭到革命纪律的制裁”。如此严厉的指令,几乎是前所未有的。

可即便是严令如此,64军还是寸步难进。后来出版的权威战史也认为,“这是志愿军战史上的一次重大教训”。

当然,饶是如此,在7天内,志愿军还是歼敌23000人。重创英军第29旅,其减员超过一半儿。英军功勋军队格罗斯特营下辖7个连1000余人只跑了39人,营长被俘。战斗中志愿军战士刘光子一人突破敌人火力网,跳入英军阵地,单人俘虏了63个全副武装的英军士兵,创造了人民军队空前绝后的单人俘敌记录。

真可谓“血脉贲张英雄胆,披坚独破千夫守”。

不仅如此,志愿军在战场西线向南突进了六十公里,杨得志兵团已进逼汉城北郊,夺回了美军在四次战役中进攻87天才得到的大部分地盘。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志愿军在7天的攻势中未能成建制地歼灭敌军任何1个团,离预定歼敌5个师的计划相差甚远。

而给志愿军造成如此困扰的,是美第八集团军的新任司令官范弗利特。

因为李奇微已经赴东京接任麦克阿瑟了,所以此时美军的前线指挥官是范弗利特。如果说李奇微是个基层派将领,那么范弗利特简直就是个民工将军。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范弗利特跟艾森豪威尔在西点军校是同班同学,是高李奇微两级的学长,可是混到二战快结束了才混上个团长。之后由于在诺曼底登陆中表现出色,他才开始火箭般得升官,朝鲜战争时他是个中将。

之所以混的这么差,是因为他实在是太像个士兵了。他为人坦诚,甚至有些粗鲁,十分勇敢,身先士卒,喜欢正面硬钢,从不认怂,相比李奇微多了一些决心和勇气,少了一些细腻和心机。

在第五次战役的初期战斗中,他指挥西线联合国军节节撤退,每夜却最多只退20公里,恰是志愿军一夜前进路程。结果导致志愿军夜间抓不住敌人,天明又进入了敌军预设阵地之前,只能硬着头皮攻坚。

在阵地架构方面,范弗里特建立了兵力和火力密切配合的纵深防御,志愿军想打近战贴不上去,因为人家到夜里就退。想速决又僵持不下,最终打成了兵法最忌讳的一线平推。

其实在此期间,志愿军曾经在加平方向打开过一个缺口,但是范弗利特立刻命令空军不惜一切代价轰炸此地志愿军补给物资的车队和后续部队的增援,导致该股志愿军迟迟得不到后续支援,只能原地等待,而美军则迅速堵住了缺口。

除此之外,范弗利特还是个很有亮剑精神的统帅,李奇微曾建议他可以放弃汉城,他却坚决拒绝,集中了几乎所有能用的火炮堆到了汉城,在东、北、西三面沿汉城市区布置了密集的火力网,誓死守住汉城。

由于范弗利特的节节抵抗,志愿军7天中未能大量歼灭美军有生力量,只能停下来等待后勤补给。原定的短期战斗被迫变为了长期,而后勤补给问题再次浮上台面。

听完以上描述,你是不是有种“这些内容不是之前描述过志愿军吗”的感觉,像“逼迫敌人攻坚”、“切断敌人后续支援道路进而堵塞缺口”、“亮剑”、“誓死坚守”等等。

是的,我也不想这么写,可是没办法,人家美国人跟中国老师边学边打了7个月,现在出徒了。

发布于 11-25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