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企业实力大对决,谁输谁赢?

显示屏、智能手机、电池、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与机床……在这些传统及新兴领域,中日之间一直不乏竞争,但时间的天平似乎越来越倾向于中国。如果实打实地将这些领域的中日企业做个实力对比,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显示屏(中国胜)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BOE,是“Best On Earth”的缩写,意为地表最强,体现出公司成为地球上最受人尊敬的伟大企业这一理念。如今,京东方的确正在向着全球第一显示器生产商迈进。

根据英国IHS马基特公司的统计,2017年京东方生产的电视用大型液晶面板的出货量占全球市场的两成以上,超越韩国LG公司跃居榜首。在智能手机使用的中小型面板方面也位居第三。目前,该公司正在加紧推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有机EL)的量产。

500

BOE的绵阳工厂生产的柔性有机EL面板。有传言说它将被应用在“可折叠可弯曲的智能手机”上

过去,京东方的客户主要是中国本土企业,现在正在加速拓展海外市场。京东方日本分公司社长、同时兼任集团副总裁的久保岛力充满自信:“现在,我们的销量中有近五成来自海外市场,日本的一家大型电视机生产商已经将京东方作为供货商并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京东方目前在中国拥有15家工厂。2017年,京东方先于LG等提前投产10.5代生产线,用于生产全球最大尺寸的玻璃基板。此外,京东方还不断宣布开建新的工厂。在面板市场陷入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韩国三星等企业均表现出慎重投资的倾向,而京东方似乎对此毫不关心。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视大型液晶面板与有机EL为国策的中国政府提供的补贴占到了公司投资资金的六到七成。

一直以来,京东方产品的品质总是被认为“距离韩国企业还差一步”,但眼下变化已经出现。华为公司宣布,即将在10月发售的最新旗舰版Mate20手机会首次使用京东方生产的有机EL,而非一直以来的合作伙伴三星公司的产品。据说华为可能将于年内发售的“可折叠智能手机”也将使用京东方的产品,而三星多年来也一直在致力于该产品的研发。

在日本,Japan Display和JOLED公司也在推进有机EL的研发工作,但是影响力有限。经济产业省相关人士透露,经产省内部至今甚至都没有商讨过显示器的问题。从很早以前开始,研发的最前线就已经转移到了海的那一面。

智能手机(中国胜)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终于,中国的智能手机超越了美国的苹果手机。据IDC市场研究公司统计,今年第二季度,华为技术公司在全球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大增41%,达到5420万部,超过了苹果的4130万部。虽说只是一个季度的数据,但毕竟升至了全球第二。

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执行官余承东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华为要在今年、最晚明年做到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二。智能手机市场延续了七年的三星、苹果两强格局就此瓦解。不仅是华为,从2017年的出货量看,OPPO和小米等中国企业也纷纷跻身前列。

中国智能手机得以在全球扩大份额的一个原因就是价格。各家公司均以售价在1万日元(100日元约合6.1元人民币——本网注)左右的低价商品作为主力,中国国内自不待言,还借此逐步渗透东南亚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甚至有调查显示,OPPO在亚洲已经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

大约半年前,一名在马来西亚从事贸易的商人周先生将智能手机从苹果换成了华为,理由就是华为手机有双卡双待功能和高品质的摄像头。据周先生说,在东南亚,大家都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漂亮的照片,中国手机价格不贵但功能强大。

中国手机的性能和功能的确有了显著的提升。今年3月发布的华为P20 Pro配备了德国徕卡公司的摄像头。紧追华为的OPPO更是将自己的手机定义为“拍照手机”,足见对摄像头的重视。两家公司都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修补照片,卖点就是普通人也能拍出专业级的照片。

相对于即将问鼎全球的中国智能手机,日本手机主要都是在国内销售,规模最大的索尼2017年的销量不过456万台,差距巨大。今年3月,富士通更是抛售了旗下的手机业务。日企在这方面的劣势可见一斑。

但日本企业在智能手机关联技术和材料供应方面仍然握有优势。中国的智能手机也使用了很多日本的技术。去年进入日本市场的OPPO早在五年前就已在横滨建立研发基地,足见其对于日本技术实力的重视。

在份额之争日益白热化的智能手机市场上,日本企业已无力对抗。如果不能继续提高全球智能手机生产商都离不开的技术实力,日本甚至可能失守零部件这最后一块阵地。

电池(中国胜)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今年5月,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市一栋山间宅邸内,本田公司的几位高层与某人正在推杯换盏。此人便是车用锂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曾毓群。就在不久前,本田刚刚与宁德时代达成共识,本田将在投放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上采用宁德时代的产品。

除本田外,急于在中国市场推出电动汽车的日本车企也在谋求与宁德时代合作。日产已经决定在面向中国市场销售的电动汽车上配备该公司的电池。丰田可能也准备在合资品牌电动汽车上使用宁德时代的电池。

2011年成立的宁德时代以大规模生产标准化电池的模式实现增长。2017年,车载锂电池出货量超越松下,目前的交易对象超过100家企业。虽然主要是中国本土企业,但与德国宝马等外资企业的合作也在扩大,并于2017年在日本开设了分支机构。

宁德时代发展壮大的背后的确有中国政府致力于发展电动汽车相关产业的政策助推因素。但是其技术实力的确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点与其他中国企业不同。

松下电子旗下的汽车电子和机电系统有限公司副社长田村宪司仍然态度强硬,认为松下与宁德时代并不在一个层次上,松下比拼的是技术实力而非成本低廉。但是车载电池正在逐步普及,竞争力能够维持到哪一天还不得而知。


自动驾驶(中国胜)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8月中旬,日本《东洋经济》周刊记者造访百度北京总部,看到了正在园区内行进的世界首款使用自动驾驶技术的巴士“阿波龙”。乘用车的自动驾驶实验每天都在进行,据一位试乘过的汽车产业相关人士介绍,“阿波龙”通过车载的传感器识别行人,然后成功地避让行人。

500

全世界都在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而在中国,可用于实验的广大国土和政府的援助促使研究活动快速推进,其中尤其引人关注的就是百度。

该公司的“阿波罗”平台上线已有一年时间,参与的企业和团体也从最开始的50个增加到了100个以上,其中不乏来自其他国家和领域的大型车企和零配件供应商。

“阿波罗”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有自动驾驶所必需的技术和数据都是公开的。从自动驾驶所需的软件和人工智能算法,到判断路况的摄像头、传感器技术,一应俱全。即便是没有技术的新兴制造商也可以借助这一平台给自己的汽车装上自动驾驶系统。更大的好处在于,该平台还能够用于精度更高的3D地图的研发。

百度方面也有利可图。通过集合其他公司的技术和数据,加速自己的自动驾驶研发,一旦本公司研发的车辆面世,又可以通过行驶在各地的汽车收集以消费者的移动信息为主的各种数据,将之应用于百度自己的广告业务。

在日本,日野汽车和五十铃汽车等四家企业也在推进卡车的队列自动驾驶技术联合研发。但是对于加入可以自由使用其他公司资源的开放式平台一事,日企普遍持谨慎态度,参与“阿波罗”平台的日企仅有三家。

在由数据量左右成败的自动驾驶研发领域,百度在规模上已经领先。在百度向其他企业敞开大门的背景下,日本企业又该如何与之竞争和协调?

新能源汽车(中国胜)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中国政府正试图通过培育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改变汽车业的游戏规则。

中国政府2017年公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在2025年成为“汽车强国”,培养多家跻身新能源汽车行业全球前十名的企业。

在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上,中国以77万辆、将近五成的占比一枝独秀。

在中国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九成以上为民族品牌,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据说已经突破十几家,呈现出群雄逐鹿的局面。其中一些获得中国IT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出资的企业在筹资能力等的增长潜能方面已经拔得头筹。

前文提到的规划中有一点引人注目,即不仅谋求在中国国内的增长,还旨在2020年实现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实际上,广汽和吉利汽车已经制订2019年之后对欧美出口计划。多家企业已经在美国建立了研发基地,还有说法称今后可能会在美国建立生产基地。

但是从现状看,中国汽车的出口量在年均100万辆左右,出口目的地也集中在伊朗、孟加拉国等新兴国家。熟悉中国市场的一位日系车企相关负责人承认中国的确取得了快速增长,“设计和技术实力都有进步,已经成为无法小觑的存在”,但是他也指出,“汽车是性命攸关的产品,(中国车)在市场上的信誉度较低,很难迈出在发达国家销售的步伐”。从在发达国家市场的业绩看,中国在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两方面都尚未达到日美欧的水平。

但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相关技术革新的确是由中国引领的,这一点也已成为业界共识。除了日产汽车在中国建设新工厂外,丰田和本田也决心扩大在华产能、加大对华投资,这是因为无论在销售还是在技术层面,他们都已承认中国才是主战场。

机器人与机床(日本胜)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在机床和工业机器人领域,日本已经确立起世界市场主要玩家的地位。在机床领域,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了中高端市场,中国主要存在于无法进行更高精度加工的低端市场,国际竞争力不强。

从机床的进口额来看,中国排名第一,但在出口额排名中位居第五,数额不足排名第二的日本的一半。从数控机床等高性能产品在总出口中的占比来看,日本为95%,中国仅为35%。

相较于日本企业占据优势的机床市场,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存在感更高。被视为业界四强的发那科、安川电机、德国库卡和瑞士ABB四家企业的销量就占到全球的半数以上。除了刚才提到的两家日本企业外,日本还有川崎重工业、三菱电机、不二越这些中坚力量,完全称得上是机器人强国。

然而,2016年发生的一件事大大改变了这一势力分布图。中国家电巨头美的集团收购了德国库卡。表面上看,此次收购的目的是要将库卡的工业机器人用于美的的家电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

但美的对库卡的收购也透露出基于发展本国机器人产业的中国政府的意图。中国政府将工业机器人列为十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需求,但是控制机器人动作的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研发没能如期推进,尚未成长起具有实力的企业。所以购买外资的技术也是业内根深蒂固的想法。

以收购库卡为契机,日欧企业对于已经被纳入中国资本的库卡将会扩大在华的市场份额提高了警惕。但在两年后的今天,美的与库卡并未产生巨大的协同效益。

日本的优势在于,四强中只有发那科和安川电机能够自主生产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按照瑞穗银行产业调查部的吉田树矢所说,不仅是产品品质,日本在售后和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上也超过中国。日本企业有必要进一步锤炼自己已有的优势。


人工智能(中国胜)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中国正在以举国之力加速研发人工智能技术。2017年,中国国务院相继公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人工智能作为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引擎,置于国家发展推进力的高度。

据悉在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JCAI)的论文作者中,中国人已占到四成,在研究人员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积累。从人工智能论文的国别数量来看,中国已经在2013年超越美国,更是达到日本的七倍。

一些企业也在政府的人工智能产业帮扶政策下获得了飞跃式发展,总部位于安徽的科大讯飞便是其中之一。

该公司研发的自动翻译机已经在翻译性能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种翻译机使用的语音识别技术使科大讯飞在中国国内获得了压倒性的强势地位,并且被华为和小米等智能手机制造商和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企业所采用。目前,科大讯飞占到了中国国内语音识别服务的七成份额,用户人数超过4亿。

科大讯飞的历史就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历史。创始人、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还在科大读博士的时候就已经跻身语音识别领域顶尖研究者的行列。

1999年,刘庆峰“为超越美国的IBM和微软”成立科大讯飞,并且获得了旨在实现高水平技术发展的中国政府的支持,成为“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

高技术水准的背后是强有力的研发体制。公司吸收了大量来自刘庆峰的母校,同时也是科大讯飞母体的理科名校中国科技大学的优秀人才。销售额的四分之一被作为再研发投入,在追求更高技术方面心无旁骛。

2017年,科大讯飞又成为中国政府选定的自动驾驶、智能城市、医疗和语音识别等四个人工智能主要应用领域的领军企业。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IT巨头同时获选语言识别技术领军企业,使得科大讯飞一举赢得世界的关注。

除了语音识别技术之外,中国在图像识别技术方面也正在领先世界。其中的代表性企业是总部位于香港的商汤科技。

商汤科技尤其在人脸识别技术方面握有优势,并且被引入到中国城市街道使用的监控摄像系统中,将监控摄像头拍摄到的人脸和车辆图片与身份证等登录信息进行一致性比对。行人的年龄、性别乃至手里拿的包包的颜色,汽车的车型、颜色、车牌号等数据都能识别并存储,也可用于维持治安。

商汤科技日本分公司CEO劳世竑表示:“我们能够识别出20年前的照片与眼前的是否是同一个人,这已经超越人类的识别能力。”商汤的图像识别技术已经得到中国本土企业的使用,包括以阿里巴巴为首的IT企业和一些金融机构。此外商汤的合作对象也包括日本企业,2017年就与本田公司就联合研发面向自动驾驶的图像识别技术建立了合作。

这家2014年才成立的年轻企业据说已经拥有可与谷歌和脸书匹敌的图像识别技术。实际上,这家企业除了在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获得论文发表机会外,还连续在国际性的公开技术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赢得了高度赞誉。

日本也有在图像识别技术领域拥有强大实力的企业。NEC的图像识别服务GAZIRU拥有全球最高水平的识别精度,能够用于工厂的品质管理等环节。

但在日本,个人信息数据的处理是一个难题,使用起来仍面临局限,这导致在人工智能利用方面所必需的涉及数据获取的大规模研发难以取得进展。

半导体(日本胜)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曾经占据绝对优势的日本半导体产业,已走上衰退的下坡路。在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1989年日本公司占据一半以上,现在日本被美国、韩国压制,只有东芝存储器一家公司上榜。在日本企业衰退的情况下,新兴中国企业在切实拉近距离。

实力增长特别明显的,是从事半导体设计等的中国国有企业清华紫光集团。该公司在2016年设立的子公司长江存储科技致力于闪存开发,可望在2019年投入批量生产。

据说,美国苹果公司也注意到该公司的技术,正研究采用该公司产品来制造面向中国市场的iPhone。紫光集团打算在今后十年里进行1000亿美元的追加投资,直追在闪存技术上领先的韩国三星电子和东芝存储器。

紫光持续进行巨额投资的原因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中国政府在2014年发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2015年又提出了到2025年将半导体自给率提升至70%的目标。

投入的补贴金额也有很大增加。政府从2014年设立的半导体投资基金中拨出了总额为1390亿元的补贴。据说5月又新设3000亿元的基金,通过补贴来进行的支持力度将越来越大。

中国也大力吸引人才,每年让30万名博士毕业生投入到高科技领域。这些工作的确取得了效果。某公司首席分析师南川明表示肯定说,“在设计领域已经达到不逊色于美国、韩国的水平”。

不过,把制造领域也加进去看,目前日本和中国在技术上还有距离,中国还在日本后面追赶。野村证券公司分析师和田木哲哉指出,“在闪存方面,东芝存储器领先紫光两年以上”。东芝存储器公司社长成毛康雄充满信心地表示,“虽然认为面临威胁,但尽力做得最好就能战胜”。

对于得到国家政策支持而进行追赶的中国,日本能够在多大程度维持现在的优势地位呢?技术进步是事关日本半导体存续的关键。


空调(各有千秋)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2017年,空调行业的霸主“恐怕”已经易主。当年,中国格力电器取得约2.5万亿日元(100日元约合6.1元人民币——本网注)的销售额,而大金工业的空调销售额约两万亿日元。之所以说“恐怕”,是因为格力的销售额数据中包含冰箱等其他产品。但格力已经与大金比肩却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称格力为空调行业霸主可能还是一件微妙的事情,其业务范围主要偏向于中国国内的家用空调,而在国外,除拉美、中欧、中东的部分区域外,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即便如此,大金公司常务董事峰野义博仍然断言,格力和美的等中国企业的确有了长足进步。

实际上,大金曾于2008年在小型空调的委托生产、共同研发、收购等方面与格力有过合作,并且向格力提供了变频技术。这一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格力借此提高了技术实力,大金不仅增强了在低价产品方面的竞争力,还在变频空调加速普及的中国市场获取了高额利润。

合作主要以生产为中心持续推进,但在销售环节,双方却展开了硬碰硬的竞争。未来,已经拉开空调普及序幕的东南亚将是两家企业交锋的最前线。目前在东南亚市场,大金、松下等日系企业居于压倒性优势,韩国企业的势头也很强劲。所幸由于工程项目不断,空调的需求也源源不断。已经领先一步的日本企业只要能够提高在低价产品上的竞争力、拓展当地销售网络,就不会轻易败北。

互联网平台公司(中国胜)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日本对中国注定“不战而败”的领域是平台公司。平台公司指的是谷歌、苹果、脸书和亚马逊那样通过对外部企业提供可成为事业基础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取高收益的企业。

500

上海一家超市,客户通过APP下单的商品会通过空中传送带直接送到配送员处。

传送带配有防止商品掉落的防护网

日本没有这样的企业。而中国的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三家互联网平台公司正迅速成长。其中,阿里巴巴和腾讯不断推进使人们生活基础设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革新。

在上海市郊区的一家食品超市的天花板上,各种颜色的包裹随着传送带迅速移动,简直令人无法想象这是在一家超市看到的光景。这里是阿里巴巴集团推出的新一代超市盒马鲜生。

盒马鲜生融合了传统零售店、电商和物流的功能。如果收货地点距离店铺3公里以内,顾客用手机APP下单,30分钟内就可送货上门。不管是在店内还是家里,只要有智能手机在手,在哪里都可以完成购物。

盒马鲜生在上海和北京开设了约70家店铺,计划今年内将扩大至100家。阿里巴巴之所以大力发展零售店,是因为创始人马云抱有危机意识。

在2016年10月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马云说:“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这一说。”

“新零售”革命席卷中国

阿里巴巴通过支付宝获得了大量购物数据,有效利用这些数据掌握消费者特点,进行相应的促销和广告活动。

尽管电商在中国消费市场所占比例有所扩大,但现在还不过是15%左右的水平。于是,马云提出了将电商、实体店和物流结合起来的“新零售”概念,将触手伸向占消费市场80%多的线下市场。

外资企业也开始紧追“新零售”潮流。韩国悦诗风吟化妆品公司在杭州市的一家实体店利用了阿里巴巴的AR技术,让顾客进行AR试妆。测试仪还可以检测毛孔和肌肤敏感度情况,将适合顾客肌肤的商品自动显示在屏幕中。这一服务吸引了许多年轻女顾客前来。

腾讯也不甘示弱。其业务包括在线游戏、视频网站和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服务。说腾讯是靠微信实现了成长也不为过。微信用户有10亿多人,微信上还有“小程序”和“微信支付”等,成为中国人的生活基础设施。为增加支持微信支付的加盟店和用户数量,收集更多的数据,尽管略晚于阿里巴巴,腾讯也在积极发展“新零售”。

与阿里巴巴不同,腾讯没有自营的强有力电商。于是,2014年,腾讯对在物流方面颇具优势的中国第二大电商京东集团出资。

除对法国家乐福出资外,腾讯还与全世界第一大零售商美国沃尔玛合作。

新一代超市方面,腾讯出资的永辉超市开设了约50家“超级物种”。“超级物种”开店速度目前不如盒马鲜生,但腾讯宣布今后的战略投资集中在游戏和新零售上,今后可能加快发展新零售。

平台公司主导零售革命。野村综合研究所一位副主任咨询顾问表示,有关通过新零售搜集到的数据的有效应用方法,今后应该会出现具体例子。

在上海推动中日合作创新的匠新公司CEO田中年一指出,现在阿里巴巴和腾讯都在派员工学习日本的零售经验。此举目的在于,学习实体店运营经验和提升服务质量。

企业间激烈竞争催生创新

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两家公司在主营支付软件、游戏和电子商务的同时,还陆续将共享单车、外卖、约车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大公司收归旗下。

两家公司出资的约车平台滴滴出行和外卖平台美团点评是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阿里巴巴和腾讯不断收购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还提供支付软件和云服务等基础设施,迅速成长为支配中国经济的平台公司。

前日本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现任NTT数据集团中国业务首席战略官的新川陆一指出,对于年轻的创业者们而言,创业公司能获得阿里巴巴和腾讯出资或被这两家公司收购是他们求之不得的。

两大平台公司在相同领域投资,引发了激烈的竞争。代表性例子是两家出资的约车平台滴滴出行。

阿里巴巴向共享单车公司ofo出资,腾讯也让美团收购摩拜进行对抗。两家公司创造了激烈的竞争环境,激活了创业公司的并购,给创业者和投资家们带来了巨额利益。其结果是,中国形成了可以催生诸多创新的风险生态系统。

两家公司在中国国内确立了压倒性地位。阿里巴巴关联企业蚂蚁金服在东南亚和印度提供结算服务等技术。2017年,蚂蚁金服收购在东南亚开展电子商务的拉扎达公司。今年3月,蚂蚁金服追加出资2100亿日元,防止被亚马逊和京东集团赶超。

腾讯谋求向海外出口自己公司开发的游戏。不过,也有人指出,腾讯在海外的品牌力还较低。在没有“保护墙”的全球市场,腾讯能在多大程度上显示存在感还是未知数。


金融科技(中国胜)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使用智能手机支付日常开销,在中国这个“无现金发达国家”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走在该领域前列的就是阿里巴巴关联企业蚂蚁金融服务集团开展的支付宝业务。从2004年开展第一笔业务以来,支付宝迅速在中国占领市场,目前用户数量已达5.2亿人,抢占了中国54%的市场,与其竞争对手腾讯公司的微信支付拉开了16个百分点的差距。目前中国的无现金支付比例已达近60%,日本还在20%左右徘徊。

蚂蚁金服的目标不仅仅是移动支付,还有其他领域的金融服务和金融科技,例如保险和贷款等等。他们的业务正在冲击效率低下的传统金融业。

现在,蚂蚁金服已经在亚洲九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移动支付业务,同时还与当地的金融机构进行全方位合作。在印度,支付宝从2015年开始与Paytm合作,目前用户数量已达2.5亿人。2016年和2017年,支付宝又分别进军泰国和菲律宾市场。

面对势如破竹的支付宝,日本的金融机构如坐针毡。日本目前已经有超过5万家便利店引进了支付宝系统,但由于使用支付宝需要关联中国的银行账户操作,因此使用支付宝的人基本上仍然局限于访日的中国游客。但去年秋天,一个消息不胫而走,称支付宝要开展面向日本人的金融服务。这让日本的金融机构如临大敌。虽然蚂蚁金服的负责人曾多次表示他们没有开发针对日本人的金融服务计划。因为对于蚂蚁金服来说,开发金融尚不发达的新兴国家市场才是最优先的课题。毕竟日本的金融产业规定严格,准入门槛很高。但考虑到先前蚂蚁已经通过与当地大企业合作的方式顺利进入了香港地区和韩国。未来如果他们找到了合适的合作方,进入日本市场也并非全无可能。

短视频和动漫(日本胜)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提起动漫,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曾是盗版的代名词。然而今非昔比,中国早已开始购买海外的动画版权并向观众播放正版动画。从前在盗版横行年代应运而生的“字幕组”也基本上被正规企业收编,从事正版字幕工作。现在,盗版在中国的存在感已经逐渐被正版取代。

中国的国产原创动漫产业也正在蓬勃发展。根据《中国动画产业发展报告》,2016年中国的动画产业市场规模已达1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甚至出现了不少可以与日本动漫作品相媲美的“神作”。

今年3月,动画视频网站“哔哩哔哩”和视频网站“爱奇艺”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从股市募集的资金可以继续用于购买海外动漫版权和支持中国原创动漫。在“腾讯视频”等中国各大视频网站上,国产原创动漫的播放量也在逐年递增。

尽管如此,日本动漫的国际认知度仍然是中国无法匹敌的。在谷歌搜索上比较日本动漫和中国动漫,日本动漫检出词条的数量是中国动漫的约七倍。中国国产原创动漫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影响力仍然局限在中国国内。

高铁列车(日本胜)

参考消息网9月27日报道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2015年,中国两家铁路列车生产企业合二为一,规模庞大的中国中车集团由此诞生。该集团2017年度铁路事业总销售额达到1410亿元人民币。这样的业绩远远超出了曾经被称为世界三强的老牌列车制造企业,更是日本的两大铁路制造企业日立制作所和川崎重工业所不能企及的。中国中车集团的登场,也让世界铁路产业进入大重组时代。

中国国内如火如荼的高铁建设是高铁列车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中国仅用20年时间,就建造了2.5万公里的高速铁路网,相当于全球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中国还准备在2030年以前将高铁线路里程扩大到3万公里。预计今后高铁列车的订单仍将持续暴增。

中国中车在国内风生水起,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理所应当的。但该集团在国外的吸金能力差强人意,2017年度中车的海外销售额仅为191亿元人民币。同期,日立制作所的铁路事业销售额为5627亿日元,其中海外销售额为4670亿日元,占比高达83%。虽然未来日中双方的高下不容妄断,但就目前的世界影响力来说,日本的优势相当明显。

另外,从高铁列车使用的电机、信号系统等高技术领域看,日本也略胜一筹。中国在该领域目前甚至仍然需要依赖日本进口产品。日本2017年度向中国出口此类铁路零部件的总额高达4.584亿美元,相当于日本铁路零部件出口总额的30%。

核电项目建设(中国胜)

500

正在建设当中的福建省福清核电5号机组,采用的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反应堆“华龙1号”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今年6月底,中国的两台核电机组先后成功并网发电。一台是全球首台并网发电的欧洲压水反应堆(EPR)——广东省的台山核电1号机组。另一台是全球首台AP1000非能动压水堆——浙江省的三门核电1号机组。EPR技术和AP1000技术均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

实际上,欧洲和美国也都分别在建设EPR和AP1000核电机组,但项目均涉及工期大幅滞后和建设费用超预算等各种棘手的问题难以推进。

中国最初的商业核电机组于1994年开始并网发电,比日本足足晚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然而发展至今,现在中国的核电机组数量(43台)已经可以与日本(42台)相匹敌。若再考虑到日本的核电机组大半都处于停滞状态,那中国核电机组的发电量已然是日本完全无法企及的。

在建设前景方面,中国也具有压倒性优势。2010年之后,日本开工的核电机组仅有一台,中国则有24台,其中还包括多台第三代核电机组。中国不仅仅在建设传统型的核电机组,还在高速反应堆、海上浮动反应堆等次时代技术上进行全方位的积极探索。

日本原子力产业协会国际部的中杉秀夫说:“尽管在反应堆的核心安全技术和安全规范领域日本仍占优势,但照此趋势发展,中国核产业迟早会超过日本。”他认为,虽然现在中国尚未建立起牢固的核产业国际可信度,但如果中国能够积累足够的建设和运行经验,享誉世界指日可待。

核电站因为需要巨额的初期投入和承担长期的投资风险,通常在发达国家很难轻易投产。目前仍在积极引进核电设备的大多是急需稳定电源来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兴国家。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的村上朋子说:“有些新兴国家的核电项目,日本基本不会涉足。能够出手帮助他们建设的只有中国和俄罗斯了。”

造船(中国胜)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中国的造船业超过日本,是在雷曼危机后的2009年。2017年中国又超过韩国,成为年交付量最大的世界造船第一大国。

有观察认为,中国政府似乎正在推进国内的两大造船巨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合并。一旦实现,新集团将全面超越韩国的现代重工业。全球最大的造船企业也将在中国诞生。

支持中国造船业成长的是中国政府的积极参与。2009年中国政府将造船业指定为政府积极扶植的十大产业之一。在雷曼危机之后,中国的造船企业就是依靠大量的政府补助完成了大量日本无法承接的订单。

另外,中国造船企业还有一些超越日本企业常识的做法,也是他们获得飞跃性发展的原动力。比如,中国企业会在尚无法确保船台的情况下接受订单,然后再想办法去协调船台和工人。最关键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竟然还能按期交付。

实际上,日本造船业在技术上依然拥有压倒性优势。中国造船企业擅长的是制造运输铁矿石和煤炭的散装货轮。而球罐型液化天然气(LNG)货轮等高技术水准的货轮,就不是中国的强项。日本造船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国距离建造高水准的LNG货轮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但现在,中国已经成功建造出箱型LNG货轮。距离建成球罐型LNG货轮似乎也不那么遥远。


宇宙开发(中国胜)

参考消息网9月28日报道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4月24日被定为中国航天日,是为了纪念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此后近50年间,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2003年中国实现了首次载人航天,现在又在进行独立宇宙空间站的开发。预计空间站将在2022年开始正式投入使用。

在民间领域,成立于2015年的民营航天企业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OS-X火箭“重庆两江之星”于今年5月成功点火升空。这也是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用亚轨道火箭”。如今,该公司已获得5亿元人民币的融资。今年年底他们还将发射飞行高度突破100公里的火箭,该高度被视作宇宙空间的边界。他们计划在2020年之前完成50次发射。

中国政府对民营航天企业的态度也是积极扶植。中国旨在到203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航天强国。

中国这一系列动作让日本产生了强烈的警惕感。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第一宇宙技术部事业推进部长佐藤寿晃说:“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确实取得了进步。”

但是,佐藤也表示日本在火箭发射的精度上优势明显。日本H-IIA火箭的发射成功率高达97%,日本对此非常自豪。日本的技术并不落后,但在规模和政府扶植程度上却不如中国。因此,中国的航天事业今后无疑会把日本甩在身后。

无人机(中国胜)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近年,无人机领域有中国大疆、法国帕罗和美国三维机器人公司三强。其中,空中王者大疆在世界市场的份额是70%,占压倒性优势,另外两家欧美公司被迫裁员和调整业务方针。遗憾的是,日本公司的存在感几乎为零。

大疆公司无人机的优势在哪里?业界人士异口同声地指出是“飞行安全”。飞行风险不光包括坠落,哪怕是飞行位置的一丝误差都可能引发大事故。防范无人机事故风险的基础装置是用于控制飞行姿势的飞行控制器。

日本无人机咨询公司会长春原久德指出,大疆公司制造的飞行控制器的精确度之高是全世界任何一家其他公司都无法比拟的。这一基础装置的优势让大疆公司确保了一强地位。

那么,为什么只有大疆公司产品能够达到如此高的精确度?原因来自各公司对无人机的不同认识。无人机机体本身是硬件,但关键决定因素是软件,通过飞行控制器对加速度、气压和GPS信息进行数字处理确保飞行稳定。

这里重要的是升级,软件升级在电脑和智能手机领域为人所熟知。以原始数据为基础随时更新无人机软件,以提高应对气候和地形的能力。春原分析大疆公司成功的原因指出,即使机体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大疆公司还是决定先将商品推向市场,通过用户来收集来自全世界的原始数据。不是通过硬件取胜而是通过软件取胜,日本在电脑和智能手机等领域败给中国企业,也是因为缺乏这种眼光。

也有几家日本无人机制造商集中研究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有效应用,谋求通过制造农业专用无人机寻找出路。尽管日本起步较晚,但通过明确“无人机的具体用途”,终于开始站到了竞争的起跑线上。

但是,大疆公司已经走出下一步棋。今年5月,大疆公司与美国微软公司进行合作。大疆公司开始发布面向Windows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DK),把无人机技术开放给全球将近7亿的Windows 10用户。

医疗设备(日本胜)

500

奥林巴斯在中国开设了面向医师的医疗技术培训中心

(图为奥林巴斯出席第十三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2017年中国医疗设备市场规模约为213.5亿美元(英国BMI研究公司数据),呈持续增长趋势。但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可信度成为发展壁垒。

日本第二大医疗设备制造商泰尔茂公司中国业务负责人、首席执行董事柴崎崇纪指出,中国医师的习惯是,消耗品使用中国品牌产品,高性能医疗设备使用外国品牌产品。

中国政府2015年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列为重要发展领域。为普及中国品牌的医疗设备,中国政府提供补贴。在当地公立医院采购医疗设备之际,地方政府将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中国制造商。

根据医疗水平不同,中国医院分为三级、二级和一级。由于政策推动,三级医院引进中国制造的高性能医疗设备的情况日益增加。但也有情况是,医院采购中国品牌的医疗设备,但实际使用的高性能医疗设备是外国品牌。

文章称,医师通常希望继续选择已经用惯的医疗设备品牌,这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又一障碍。日本第一大制造商奥林巴斯很早就进军海外市场,在消化系统内窥镜领域掌握了世界70%的市场份额,在日本也表现出压倒性优势。

奥林巴斯亚太区营业企划部负责人中濑理绘指出,中国曾引进奥林巴斯的消化系统内窥镜,奥林巴斯具有先行者的优势。该公司在上海、北京和广州成立了医疗技术培训中心。

中国国内掌握内窥镜操作技术的医师有2.6万人,日本有3万人。另一方面,中国胃癌等癌症患者呈增加趋势。

中濑指出,中国今后也需要内窥镜技术指导,对内窥镜的需求也将增加。该公司产品在中国十分畅销,保持两位数的增幅。

在消耗品方面,不少中国企业擅长生产注射器等高附加值产品。柴崎指出,就算外形容易模仿,但实际生产时的质量管理技术不是能轻易模仿的。日本企业的有利形势似乎还可以保持一段时间。


医药品(日本胜)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一位在日本大型药企负责研发的高层人员就中国的制药产业断言:“这可是威胁啊。”

从医药产品的市场规模看,中国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而在仿制药市场,中国的份额据说高达九成。但即便是中国最大的上市药企华润医药集团,其销售额也不足日本排名第一的武田药品工业的四分之一。

不过“中国的新药研发能力低下”这一看法也已经发生变化。举个例子,中国有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千人计划”,很多在欧美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磨炼过的研究人员回到中国,提振了该国制药企业的发展。

中国政府将生物医药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来自中国内外的巨额风险投资也涌向了制药企业。

美国辉瑞等欧美制造行业巨头接连在中国设立研发基地也提高了在此工作的中国研究人员的能力,从根本上支撑了医药产业的发展。

增长尤其显著的是江苏恒瑞医药。该公司2017年度销售额超过2200亿日元(100日元约合6.1元人民币——本网注),利润超600亿日元,双双实现同比两成的增长。除了在中国国内市场推出研发门槛较高的分子靶向药物外,还将自主研发的临床前肿瘤免疫药物的海外权益以7.7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美国公司。

此外,歌礼生物科技和再鼎医药等看好中国药品产业未来发展的风投企业也纷至沓来。日本企业切不可以为能够高枕无忧。

钢铁(日本胜)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日本钢铁联盟声称,日本钢铁制造商的最大武器就是高水平的技术实力。也就是说,在生产难度很大的“高级钢材”领域,是日本企业在唱独角戏。

以车用钢板为例,从新车研发阶段开始就需要配合客户的设计理念,所以生产出来的钢材其实是企业合作的产物。在钢材生产一线,从上一道工序到下一道工序,需要有连续性的管理。如果不能覆盖每一个环节,生产就会变得很困难。

以宝武钢铁集团为首的中国企业拥有让日本的钢铁公司高管羡慕的最新型炼钢厂。不过,拥有光鲜的设备并不代表就掌握了高水平的技术。穆迪日本的分析师秋元崇志认为,日本钢铁企业现有的技术优势在于与汽车企业的紧密联系。

但日本企业也不可掉以轻心。中国拥有全球半数、相当于日本八倍的粗钢产量,从2016年开始以举国之力化解过剩产能,促使因供给过剩陷入赤字的钢铁企业业绩快速回升。大和综研首席研究员斋藤尚登认为,由淘汰老旧设备实现业绩回升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成功经验。由此获得的自信也可能成为促使中国企业增长的动力。

也有观点指出,中国企业通过与日本组建合资企业提高了技术水平。新日铁住金会长宗冈正二毫不掩饰自己的危机意识,“我的背上似乎已经感受到了中国企业的鼻息”。

结语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文章,日本能够战胜中国的,是机器人、建设机械、汽车和高铁列车等等机械产业,以及钢铁、碳纤维等材料产业,还有医药和医疗设备等健康产业。特别是高铁列车的精密零部件和高级钢材等高精尖技术,仍然是日本的强项。这一点在2017年国际专利公开数量的日中对比上就能得到证实。日本在机械、运输、材料和医疗领域,对中国仍然保持着一定优势。

文章称,日本输给中国的核电、宇宙开发和人工智能、液晶显示器、智能手机等产业,是以高科技产业或金融科技产业为首的IT产业。

日本在手机签约入网数量和人寿保险保费收入上输给中国,完全是因为中国的人口数量是日本的10倍以上。这一领域无可厚非。

但是,在核电项目建设等领域,中国不仅仅依靠内需,也正在积累海外的项目经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以输电事业为例,日本的电力销量不及中国,是因为日本不及中国国土辽阔。但据日本电力企业相关人士介绍,中国早在2009年就开全球之先河,启动了超高压输电网的商业运作。现在,中国还在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网建设,在海外展开超高压输电网络的建设和运营。在这一点上,中国积累的经验已经远远超越日本。

其实不仅仅是经验,中国在计算机技术和视听技术上的专利数量已经把中国在研究开发能力上的突飞猛进展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日本在碳纤维产业,尤其是飞机用高端材料的技术层面上至少领先中国10年。实际上说20年也不为过,但考虑到中国正在迅速进步,所以还是说10年更为保险。但即便领先10年,日本的这些企业也绝对不可高枕无忧。

综上所述,在高科技和IT等成长领域,日本几乎都败给中国。这理应为日本产业全体敲响警钟。尖端领域的研究开发不光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将现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若不如此,日本企业将是死路一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