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出土一件文物,佐证了《鹿鼎记》里“辣眼睛”一战

500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作为金庸笔下的大IP,《鹿鼎记》自问世以来,便不断被改编成各种版本的电视剧,留下了一幕幕经典镜头,成为一代又一代观众的青春记忆。

然而,数版《鹿鼎记》虽各有千秋,可淡化书中韦小宝在雅克萨城之战却成了所有导演心照不宣的选择。究其原因,一来是千军万马攻城的场面拍摄起来耗资巨大,二来其中“辣眼睛”的一幕,也让众多导演不约而同选择了回避。

那么,这逼得各路导演纷纷避之唯恐不及的“辣眼睛”的一幕,到底是怎样的呢?

看过小说的朋友或许还记得,书中韦小宝带兵攻打雅克萨城时,一开始在攻城战里失利,居高临下的沙俄兵甚至往城头上撒尿,韦小宝一看怒了,命人拉出军队里的“水龙”来,直接把尿撒到水龙里,然后朝着雅克萨城头狂喷,而后又照着水龙的构造,造了一千架水炮,朝着城头一顿狂攻,把雅克萨城冻成一个冰城,就凭这奇招,成功反败为胜,奠定痛击“战斗民族”的大功。

从影视化的角度看,这个“制胜奇招”确实不便在荧屏上呈现,但这丝毫不影响观众们带着好奇心千万次的问:清朝真有这么厉害的水龙吗?

一、水龙问世

要说清朝的水龙厉害吗?那答案必然是厉害程度超过人们的想象。

2007年,扬州出土了一件水龙实物。据专家鉴定,这款消防水龙正是来自于清晚期,其结构之精巧,足以让人叹为观止。

500

水龙的主体部分,是一个能装上几百斤水的深木桶,桶内配有铜管、拉钩、木杆等加压装置,其中伸向空中的铜管足有两米多长,并且巧妙地使用了杠杆原理,与现代消防车操作理论十分相似。经测算,若用这样的水龙灭火,其最大灭火高度可达20米,想来韦小宝在雅克萨城下若用上这水龙来狂攻,反败为胜倒也合情合理。

或许有人会说,扬州出土的水龙是清晚期的,而韦小宝却是康熙年间的人,那时候清朝有水龙吗?

您别说,还真有。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时代,就出现了一种名为“唧筒”的灭火装置,它既能汲水又能排水,从某种角度来说,算是一种低配版“水龙”。

500

不过,当时“唧筒”主要用于灌溉,只有火灾发生时偶尔兼职消防。这份兼职工作唧筒一干就干到了清朝顺治年间,直到上海一位唐姓人士从日本人那里学来水龙的制作方法,水龙才作为专业消防工具,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

乍一看,水龙清初就进入中国,韦小宝用水龙来打仗根本不足为奇。但事实上,水龙在国内的推广速度并不快。最初水龙的消费市场仅为江南一带,而后才慢慢发展到天津,金庸会想到用水龙来攻城,多半还是因为自身生活经历。

但无论如何,水龙的横空出世,无疑折射出清王朝的一个历史贡献,那就是其古代史上空前完备的防火工作。

二、防火举措

常看清宫剧的观众应该不会忘记,紫禁城里各处宫门两侧,常常摆放着两口大缸。每口缸直径都有一米多,高可及胸,这让观众们一度满脸问号地想,皇帝家收藏这么多水缸干嘛?

其实,这些大缸都是救火的重要工具。不仅如此,清朝雍正年间,皇宫里还设置了专用于救火的“机桶”,当时规定的机桶数量为八架,然而,这一数字在乾嘉时期,迅速膨胀到百余架。

快速增长的消防用具背后,是清代人对火灾的重视。毕竟乾隆自己就经历过一场火灾,若非皇五子永琪豁出命去把乾隆背出来,清代历史只怕都要改写了。

因此,清代皇室不仅备足了水缸和机桶,还在咸安宫前盖了25间板房作为火班值庐,同时还准备了长杆铁钗子、斧、长杆麻刷、钩绳等一系列防火工具。

宫中如此,民间对火灾的防范自是更加严格。比如乾隆末年,扬州一带就出现“水仓”这一防火利器。

500

按时人钱泳的话来说,所谓的水仓,就是有人在闹市离河比较远的地方买一块地,放上数十百只装满清水的大水缸,有时还要兼设一两具水龙,作为消防之用。

说来民间如此重视防火,除了火灾会造成重大损失外,还与清朝对火灾的严厉惩治分不开。清代规定,官员有防火的责任。康熙皇帝更是曾颁布谕旨说:“凡官员该管地方有延烧房屋者,罚俸三个月;沿烧文卷仓廒者,罚俸一年,而若是私自将钱粮文册放家里不小心烧毁的,则要降一级留用。”

而火灾大小,也是与官员们的乌纱帽息息相关。清代规定,失火烧毁房屋二百间以上的,吏目、守备降一级调用;兵马指挥、参将游击降一级留任,巡城御史罚俸一年。

若是失火烧毁房屋达四百间以上,吏目、守备便要降两级调用;兵马指挥、参将游击降一级调用,巡城御史降一级留任。

倘若失火烧毁房屋超过六百间,吏目、守备要降三级调用;兵马指挥、参将游击降二级调用,巡城御史降一级调用。

严惩失火的同时,清代还设立了保甲制度。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牌长,十牌立一甲长,十甲立一保长。这些基层管理者构成了城市消防管理的具体执行人,在城市街区防火、救火发挥了巨大作用。

正是有了无处不在的防火措施,《鹿鼎记》中韦小宝在昆明城藏了蒙古人罕帖摩后,吴应熊方能迅速带着消防队来搜人,还能自圆其说地告诉韦小宝,他不过是去姐夫家吃饭,看到火光就近赶来。

诚然,吴应熊的说辞并不可信,但他敢如此公然扯谎而不怕对方起疑,或能从侧面证明清代对消防的重视程度。

三、警钟长鸣

毕竟,经过康乾盛世的繁华后,清代人口极具膨胀。乾隆二十九年,全国仅有2亿人,而到了道光二十九年,人口便突破了4亿大关。

疯狂增长的人口引发了城市臃肿的连锁反应。清朝后期,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五个,空前的人口压力造成城里建筑物密集,一旦有火灾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500

偏清朝怕什么来什么。乾隆庚子年间,北京城南边一场火灾,就烧毁了数千家房屋,火舌一直延伸到城楼上,整整一个月才熄灭。

无独有偶,嘉庆十五年,又一场大火在某镇上连烧三天三夜,数万户人家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一些无家可归的人只能寄身于庙宇会馆中,在火灾里丧命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待到光绪年间,可怕的火灾似乎来得更加频繁。光绪十四年,汉口火灾。大火吞噬了上万间房屋,一直烧到了汉阳城外。

仅仅十年后,又一次大火在汉口发生。这次大火延烧五千一百七十三户,焚毙及溺毙者达三百多人。

一场场触目惊心的火灾,让防火渐渐成了清王朝的大事。防火意识也在许多城市深入人心,演变出了种种奇特的工具。这一切,不但成为金庸创作的素材源泉,也带给对于现代城市建设弥足珍贵的意义,那便是:火灾无情,警钟长鸣!

参考资料:张先昆《古代灭火器具——唧筒、水龙、水仓》、朱敏、胡俭《扬州发现清代“消防水龙”》、丁小珊《清代城市消防管理研究》、周允基、刘凤云《清代的消防组织与救火工具》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