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末期,日本人已经饿得受不了!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凭借远胜中国的工业力量,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极大的军事胜利,差点就实现全面侵占中国,或至少侵占其精华部分的企图。

不过今天小兵兵不是要讲抗战史,而是颠覆我们传统印象的奇景——日本兵用武器弹药跟中国人换粮食。

500

你没看错,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的侵华日军,从1944年开始就吃不上饭了。

01、大炮不许卖!

日本历史学者吉田裕曾撰写过一本史考书——《日本陆军士兵》,该书通过大量历史数据,描绘了许多日本兵在“大东亚圣战”中,因粮食短缺而营养不良、叛逃、自杀的悲惨经历。

500

根据他的考证,在日中第二次战争(日本对抗日战争的表述,第一次为甲午战争)中,共有230万日本兵死在中国,其中约有140万人在战争的最后两年里,因长期饥饿导致的营养不良而丧失战斗力。

长沙会战后,日军的后勤补给开始出现严重缺口,比如中国驻屯步兵旅团第1联队,该部队76%的伤亡原因是战死,而剩下的24%则是饿死。

500

▲ 饿到皮包骨头的日本兵

战争初期日军的伙食水平还是很高的,根据日本陆军发布的《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日本兵每日的口粮标准为:

精米:660克(约等于13两)

精麦:210克(约等于4两)

鲜肉:210克

蔬菜:600克

泽庵(腌萝卜):60克

酱油:0.08升

味增(大酱):75克

盐:5克

砂糖:20克

茶叶:3克

清酒:0.4升或者甜食120克

香烟:20支

有作战任务时,还会以饼干、梅干、肉罐头、福神渍(什锦菜)作为增餐。

500

▲ 日本兵在农村吃西瓜

但从1943年开始,部队的伙食水平直线下降,热量和分量都不够,经常要饿肚子。许多日本老兵回忆,他们早在南部开始打仗(即太平洋战场)就意识到军队的粮食供应出了问题。

一开始只是主食的分量越来越少,原先能吃到整碗大米饭,越往后喝粥的次数越来越多,到最后连小米稀饭都喝不上,只得离开营区,自己挖野菜、捞鱼、捉野兔、上树掏鸟窝才能勉强吃饱。

500

▲军粮供应不够

抢劫中国农民就成了日本兵的日常活动

到1944年,日本人已经饿得受不了,开始用武器弹药和当地老百姓、地主、甚至民兵游击队换粮食,双方约好步枪、子弹换白面,轻重机枪、掷弹筒换鸡鸭猪肉。

500

但是步兵炮、迫击炮、手榴弹坚决不能换。

当时的侵华日军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那就是军队已经被中国广大的战略纵深吞没。

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再想组织战略进攻已经有些吃力,双方逐渐进入僵持阶段。

500

▲入侵山西的日本兵从农民手上抢夺家禽

为了控制各市、县和铁路、日军修筑了大量炮楼、碉堡,修筑较为密集的地方,每座炮楼之间的距离甚至还不到一支箭的射程,以图用固守的方式阻止游击队渗透。

500

▲ 小鬼子不换炮,就是怕中国人

反过来用炮炸自己的碉楼

然而这种将集中力量平摊开的做法,让部分日军的守备兵力非常稀薄,固守在碉楼里的鬼子只能各自为战,带足一次任务的口粮和弹药就去自我隔离了。

结果到了战争后期,窝在炮楼里吃土豆的鬼子都快饿死了,再加上游击队围点打援,外面的补给送进不来,里面的鬼子冲不出去,大股援军打过来就飞行军的干活,搞得日军疲惫不堪。

500

▲日本的习惯,打仗也不忘吃饭团

从1945年开始,双方干脆明码标价谈条件,小股鬼子想撤就留下一半装备走人,中队级别的把轻机枪和子弹留下,人滚蛋。

直接导致有些日军部队一年下来也没死几个人,机枪啥的反而全没了。

到抗战末期,饿到青黄不接的日军开始扒拉地里的高粱,壳都不去和着野菜大豆煮了就吃。

为此,山西清徐县的老百姓还发明了一条形容穷途末路的歇后语:日本人吃茭子(高粱)——没办法了!

500

▲日本坦克兵啃甘蔗

02、还是东北好

相比关内的日本占领军,驻扎伪满的关东军则要舒服得多。

在日本大本营的战略构想中,中国东北土地辽阔、物产丰富,能为日军提供超过本土的战争资源与几乎免费的劳动力,冈村宁次曾说“宁丢本州不可丢满洲”,并计划在1951年前移民500万,足见日本人对东北的重视程度。

500

▲移民到伪满的日本人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一再坚持不抵抗政策,致使关东军在短短半年内就轻松侵占东北全境,100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地落入日寇之手,成为战争期间日军重要的大米供应区。

1944时,关内日军已经开始为没有足够的粮食而发愁,但关东军的伙食条件始终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能够保证每日三餐顿顿不落。

500

根据史料和幸存日本兵的回忆,关东军不需要军部集中购粮,然后按需按量配发给各级单位,而是让部队自行解决伙食问题以简化程序,省去了集中调配繁杂的统筹和运输环节。

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日军竟然与当地商贩形成了长期的承包合作关系,军中有专人负责购买主食、蔬菜、调味料等一切伙食需要,采购量也按各部人头自行计算。

500

▲老兵吃,新兵看

日军的“特色文化”

更有意思的是,当关东军的购粮活动完全“市场化”后,渎职受贿也跟着出现了。

不少商贩在与日军签订合同时,用面值几乎与日元相等的满洲国圆贿赂军需官,以拿到高于实际价格的定价。

你们猜,舍生忘死为天皇陛下效忠的大日本皇军,会被金钱所腐蚀吗?【#滑稽】

肯定会啊!

有些军需官不仅抽水吃回扣、伪造交易凭证,只要钱给到位,每次来送货有些缺斤短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要不是亲自查证史料,小兵兵也不会相信还有这种事。

500

▲关东军捏的饭团有馒头那么大,的确不缺米

当然日军也不傻,这种小伎俩玩个一两次也就罢了,长此以往自然是纸里包不住火。

为防止此类事件,日军开始规定每次“进货”都至少要有三名日本人在场,除核对食材与货款一致,还要互相监督防止作弊,一人渎职,三人问责。

500

▲菜贩子给日军送货

即便如此,这种贿赂还是非常普遍,后世学者在驻扎满洲里、辽阳等地的日本兵日记中都发现了类似记录。胖兵不得不说,这些人敢从日本人手里撬银子,胆儿也忒肥了……

相比在前线被分割包围,只能龟缩在炮楼里啃山药蛋的日军,关东军的伙食简直不要太好,早上有米饭和味增汤,中午有水煮的蔬菜和热食,晚上还可以吃到咖喱和白糖。

500

▲关东军吃早饭,每个人还有鸡蛋

赶上天皇生日、新春、国庆等大小节日,部队还会供应禽肉、焦糖蛋糕、从渤海湾和朝鲜送来的海产等奢食品。由于关东军几乎不打仗,部队甚至允许士兵用手榴弹去河里炸鱼,制成可供士兵随身携带鱼干食用。

事实上,关东军在侵占东北的十四年间所面临的最大困扰,除了没有食物、地下党和游击队,还有东北的严寒。

因为煤炭在当时是战略物资,绝大多数都要调拨给工厂,军营里只能烧柴取暖,日本兵也很快就学会上大号的时候带根棍子。

500

03、挨饿——战略失败的必然结果

毛主席曾在《论持久战》中高度赞赏过日军的战术素养和训练水平,但也批评了日本的国家战略,很早就判断日本必败。

毫无疑问,他老人家是正确的。

从1868年明治维新,到昭和年间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日本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换了三代天皇,却从未吃过败仗。大败清军、击溃沙俄、吞并朝鲜、侵占东北,日本从落后蛮夷一跃成为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东亚霸主。

500

▲1932年关东军进入哈尔滨

这个进化速度太快了,日本还来不及充分消化,最重要的是——日本严重缺乏成熟的现代政治思维。

他通过一次次的战术胜利,将本国的战略重心从海洋转向陆地,放着海权国家的战略优势不要,反去登陆上岸,和传统的陆权国家在陆地上对抗,自己走进了巨大的战略陷阱。

500

▲9·18事变,是日本国家战略转型的关键转折

当日本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一个大陆国家时,就陷入了和德国一样左右为难的境地,欲征服亚欧而后快,就只能迅速打赢一个,再调头打另一个。

这个战略是不是有点眼熟?

德国闪电战的翻版啊!

但日本不是德国,后者能用一个月时间征服波兰,再用六个星期打败法国,可日本打了十四年,却连他选定要先打赢的弱国(中国)都没有征服,何谈去挑战连德国都打不赢的苏联?

500

▲战争末期

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补给更为困难

饿死的人更多

看明白这一点,你就知道所谓“宁丢本州不可丢满洲”是一句多么搞笑的蠢话,这种短视无疑给日本来了一次降维打击,其结果自然就是国家挨不住如此巨大而长久的消耗,最终被拖垮。

尽管日本在战争结束时仍保有一定工业能力,但最基本的粮食供应却跟不上了,无论他怎样集中力量进行支援,都会发现前方没有一处兵力和粮秣补给是够用的。

500

▲1945年冲绳战役,左边两个矮个子是

18、20岁的日本兵,右边高个子是朝鲜兵

当日本的优势兵力被分散在广袤的土地上,打不进去也撤不出来,只能跟中国玩塔防流的时候。

被淹没在人民的海洋中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参考资料:

日経ビジネス:飢餓、自殺強要、私的制裁--戦闘どころではなかった旧日本軍——森 永輔、

《日本軍兵士》——吉田 裕

「炊事場」からみた日中戦争——広中 一成

《抗日战争的细节》——魏风华  

《杀戮与文化》——维克托·戴维斯·汉森[美]

风闻社区:抗战后期的日军穷到什么地步?拿枪支弹药和八路军换粮食——雨中思

本文系涡轮斩舰刀为诸葛兵独家撰稿,版权所有!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