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的前世今生(八)王者过江

500大鹏人文

我所写的不一定是真理,但可保证绝非谬误。

1950年10月15日,已经确定入朝参战的13兵团下辖的四个野战军分别召开动员大会,以“志愿军”的名义号召干部、士兵自愿参加。其结果是,四个野战军的所属部队整个团、整个师甚至整个军集体自愿加入志愿军。

同时,中央命令,在海南岛的15兵团机关与入朝参战的13兵团机关对调,即让15兵团的指挥机关统辖13兵团的部队,除政委赖传珠在京养病,司令员邓华、副司令员洪学智、韩先楚以下全部指战员随军入朝。

这是个疑团重重的任命,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根据目前的解密资料,这个对调命令是四野主动提出的,是四野三巨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一致通过并报送中央军委批准的,理由是15兵团司令员邓华的能力要强于13兵团的司令员黄永胜。

但是比较有趣的是,原13兵团的司令员黄永胜是林彪的铁杆嫡系,他从1935年任红一军团四师副师长时就跟着林彪,抗战开始后在115师当团长,解放战争时又跟着林彪去了东北。文革期间参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叛乱行动,1973年被开除党籍。

就是这么个履历,林彪竟然会说其能力不行,不让其入朝(战争后期作为19兵团司令入朝),这也未免太大公无私了吧?

真实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林彪的反对入朝参战的立场,他认为如果让嫡系黄永胜去了,打赢了会证明其反对入朝参战的观点错误,打输了会证明其嫡系无能,所以力劝中央更换入朝军队的指挥机关。

虽然这是个小插曲,但随后的战局证明了,这次临阵换将无疑是十分明智的,邓华、洪学智、韩先楚都是一等一的猛将。

在志愿军召开动员大会的当天,美国总统杜鲁门乘飞机飞往太平洋中的美军威克岛海军基地,与在那里等候的麦克阿瑟举行了一次会谈,双方讨论的中心是:美军越过38线后,中国和苏联出兵的可能性。

麦克阿瑟认为:苏联和美国一样,此时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向远东输送兵力困难,而且苏联如果有出兵意向,肯定会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向远东调兵,动静儿不会小,而截至此时并没有相关的情报佐证。中国出兵的可能性更小,如果中国打算出兵,应该在美军仁川登陆前或是登陆后不久出兵,将没站住脚跟的美军赶下海,现在出兵已经不是最佳时机。而此前中国通过印度的传话,完全是虚张声势,没必要理会。

同时,麦克阿瑟向杜鲁门保证,再有一个月,朝鲜战争就会结束,联合国军将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美国士兵可以在感恩节前回到美国过节。

麦克阿瑟的乐观态度,正是源于美军的顺利进军。开过38线后,美军兵分两路进军。在西线主力是美军第八集团军,沿开城至平壤一线一路高歌猛进。同时,美军海军陆战队从西南方向向平壤迂回包抄。

500

10月19日,美军攻陷平壤。

10月22日,美空降师187团在平壤北部的顺川空降,截断了平壤守军的北退之路,与从南边赶来的美军第八集团军一起合围了北撤的朝鲜军队,这已经是北朝鲜最后的成建制部队了。

被截断退路的北朝鲜军队在顺川处死了他们控制的180名美军战俘中的138人。而在此之前,大部分南朝鲜战俘已经被提前处决了。

东线进军的是南朝鲜部队。麦克阿瑟命令在西线的美军第10军从仁川登船,从海上绕到朝鲜东海岸的元山登陆,出现在东线北朝鲜军队的后方,配合在东线的南朝鲜部队攻克元山。

可是等到美军登陆时,元山早已被南朝鲜军队攻克。这样,美军在几乎没有任何有效抵抗的情况下,全线逼向鸭绿江。

按照麦克阿瑟的最新命令,从平壤一线进军的第8集团军和在元山登陆的第10军以及东线的南朝鲜部队,不必再按原计划东西向对进合围,而是分头进军,多路向北挺近,穿越朝鲜北部的山区,沿途剿灭残余的北朝鲜部队,进抵鸭绿江,就是最终胜利。

也就是说,只要跑到鸭绿江,就算完成任务。

在平壤陷落的当天,也就是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命令,志愿军四个野战军以及配属的炮兵、高炮、运输、后勤部队合计26万人,分别从三个地段跨过鸭绿江。

500

这张图片说明了:是青铜还是王者跟皮肤的关系并不太大

在志愿军过江时,即使是朝鲜北部邻近鸭绿江的地段也已经是一片战火。根据彭总的命令,志愿军入朝参战一定要严格保密。所以志愿军是夜行晓宿,走山林险路,隐蔽前进。而现在广为流传的那一张志愿军过江的照片,并不是第一批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留下的。

每到夜晚,秘密行进的志愿军就会碰到一股股败退的北朝鲜军队。志愿军中有很多东北人,懂朝鲜语,双方交流并不太困难。这些败退的军队神情恍惚,毫无士气可言。看到志愿军手里那些还不如他们的武器,纷纷摇头叹气。有些人拉住志愿军,问道:“有飞机吗?有坦克吗?”当得知没有时,就沮丧的离开。

彭德怀带着一个秘书、四个警卫员和一部电台早于大部队6个小时提前过江,侦查朝鲜北部地形的同时设法联系金日成。找了大概两天,彭总联系上了当时的朝鲜外相,由他带路,在中朝边境附近一个叫大洞的金矿矿井里,找到了金日成。

根据彭德怀的记叙,当他看到金日成时,金仍然表现得比较从容。等到金日成摒去左右单独跟彭德怀交谈时,却表现得相当焦虑。他告诉彭德怀,北朝鲜现在团以上的编制已经没有了,他所能调动的军队不足万人,而且还联系困难。

彭德怀这才明白,刚刚金日成的从容是演给身边的人看的,一旦他们知道了首相大人已经无兵可调了,说不定会把他绑了送给麦克阿瑟。而更严重的是,在未来至少一年之内,朝鲜战场上只能由志愿军孤军奋战了。

在入朝作战前,中国军委总参曾制定过一个作战方案,即在朝鲜半岛最窄的蜂腰部结成防御阵地,先保住朝鲜半岛的北部山区,收拢北撤的北朝鲜军队残部,然后再防守反击。但是截至10月21日,志愿军入朝的第三天,联合国军的前锋已经进抵该地带,东线最前沿的联合国军距中朝边境仅50公里。

由于之前异常顺利的进军,美军的第8集团军、第10军和南朝鲜军队都在分头冒进,完全不顾军队的阵型,部分军队为了早点到达鸭绿江,完成麦克阿瑟的任务,甚至出现以营、连为单位狂飙突进的现象。兵力纵向十分分散,这已经犯了兵家大忌。

在北京的毛主席和在朝鲜的彭总同时看到了这一点。

在从10月19日到10月21日这段时间里,北京和志愿军前指都与提前入朝的彭德怀失去了联络。10月21日凌晨至上午8:00,在北京的毛主席每隔一小时就给志愿军前指发电一次,在分析形势后,他接连三次指示:“现在不是考虑防守反击的问题,不是等待部队集结再给予敌人打击的问题,而是要争取战机,争取在几天之内给予敌人打击,志愿军要立即投入战斗,在运动、穿插中分割包围敌人。”

10月21日上午,彭总的电台终于与北京恢复了联络。与金日成会完面的彭德怀给毛主席拍发了急电,拟调整原定部署,不以防御为中心,而是主动进攻,寻求战机,在运动中歼敌。

在彭总急等回电时,他的秘书向他报告,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强行军路过这里,现在就在沟口。

彭德怀立刻让118师师长邓岳和政委张玉华来见他,他先讲了敌情的变化,然后又拿出刚刚拍发的给中央军委的电报,让他两立即率军抢占温井附近的高地,预设阵地,等待后续部队的到来和展开,并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118师随即按照彭总的部署开始行军,在离开大洞前,给孤身入朝的彭德怀留下了一个警卫连。

10月21日12:00,13兵团司令员邓华、副司令员洪学智赶到了大洞,与彭德怀会面并转告了毛主席的指示。这时,彭总才知道他与毛主席的判断惊人得一致,两人不谋而合。

10月24日,彭德怀率13兵团机关进驻紧靠战区前沿的大榆洞,在作战会议上,彭德怀说,我已经向中央军委请示,将13兵团领导机关改为志愿军领导机关,同时,原13兵团指挥人员升任志愿军指挥人员。这相当于给13兵团全体指战员升了整整一格,后续入朝的其他兵团也将由他们指挥。

这其中也是有很多深意的,但是这里不方便展开细说。其实彭总的性格虽然很直,但并不代表他不懂人情世故。

10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批准该请示。同时正式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总司令兼政委,邓华为志愿军副总司令兼副政委,洪学智、韩先楚为志愿军副司令,解方为参谋长。

但是,在这个任命发到志愿军前指之前,战斗已经打响了。

10月25日凌晨2:00,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值班室的电话突然响了,118师报告,在其行军途中,正面方向发现敌军。由于与敌人遭遇的如此之快,以至于接电话的参谋长解方都不相信。

他大声问:“你们是不是搞错了?”

对面答道:“没错,我们已经抓住两个俘虏,说外国话,听不懂。”

解方又问:“你们的位置在哪里?”

对面答道:“在北镇至温井的公路上。”

10月25日上午10:20,正面战斗打响。南朝鲜一个先头加强连在急行军途中进入了118师的预设阵地,118师随即开火,全歼该股敌军。

10月28日,志愿军第40军主力部队分两路从南北两个方向迂回到向温井地区的美韩联军集结地,当天傍晚,志愿军全部到位,隐伏在敌军阵地前沿。夜幕一降临,志愿军突然发动进攻,美军第6、第8师各两个营大部歼灭。

这是美军第一次听到志愿军的冲锋号声,后来很多联合国军士兵称呼这种声音为“鬼叫”,也可翻译为“幽灵之声”,或是翻译为“死神来了”。

随后,40军第118师又继续向东进击,歼灭南朝鲜军一个团。

初战告捷,彭德怀随即命令第38军攻占西川,然后向新兴洞、军禺里方向出击。

38军接到命令后,随即向西川方向进发。途中,志愿军遭遇一支美军,美军中有几个黑人,志愿军士兵第一次遇到这种人,吓得掉头就跑,而且在军中越传越邪乎。随后,38军得知,在他们将要攻取的西川驻扎了一个团的美军,其中就有不少黑人,导致进攻部队十分畏惧,不敢向前。38军政治部不得不去前线部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这一来二去,就耽误了进攻时间。

10月29日黄昏,38军终于发起进攻,但是为时已晚,此地驻扎的南朝鲜军队已经南撤。

彭德怀知悉大怒,严厉斥责了38军军长梁兴初。

可以说,在这一段时间,志愿军是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因为美军成纵列自南向北挺近,兵力布置分散,志愿军就横向自西向东挨个吃掉。

此时,各路美韩联军虽然都不同程度的遭遇了中国军队的打击,但是对中国军队数量没有清晰判断,他们仍然认为只有小股中国军队入朝,只要加强各路北进军队的兵力足以应付。

10月31日,美第24师仍然向朔州方向前进,英第27旅进抵定州、宣州,美骑1师从平壤调至云山附近,增援南朝鲜第1师,南朝鲜第2师进抵安州作为美第8集团军的总预备队。此时,在朝鲜北部战场的联合国军约有13万人,布置在4个大方向,每个大方向又分为若干股,而志愿军已经达到了30万人(66军已经入朝)之众,且多以师、军级别编制集结。

针对美军的布置,志愿军这边儿计划集中兵力,逐个吃掉分散布置在多条纵线的美韩军队,以军打师、师打团、团打连,部分战场甚至是军打团、师打连,就是欺负你兵力不足还要分散布置。

西线战场:

志愿军以38军沿清川江左岸向院里、军禺里迂回,切断敌军退路,正面集中40、39、66军三个军对正面之敌发起进攻。

战斗从11月1日黄昏开始,持续至11月3日夜,志愿军歼灭美骑1师第8团大部、南朝鲜第1师第15团。美第8集团军遭到志愿军重创后,于11月3日开始全面后撤。

随后,就是志愿军的逐个歼灭时间了。

11月4日,第39军主力歼灭英军第27旅1个榴弹炮兵营;第40军在龙渊洞歼美军1个加强连;第42军第125师占领德川;第50军前出至铁山、古军营洞地区。

当天,联合国军主力全部撤至清川江以南,并占领沿江有利阵地。

至11月5日,志愿军与联合国军隔清川江对峙,西线战场战事结束。

东线战场:

在第一次战役期间,西线是主战场,第42军主力在东线保障主力的翼侧安全。

10月25日,42军先头1个营到达黄草岭预设阵地,阻击南朝鲜军前进;

10月27日,42军主力到达该地区,在黄草岭以南草芳岭、烟台峰地区布设阵地,阻击后续联合国军攻击。

10月28日,南朝鲜第3师开始攻击志愿军预设阵地,攻击至11月1日,寸步难行。

11月2日,美军空军50余架飞机和一个坦克团到达战场,配合南朝鲜第三师对志愿军124师防守的烟台峰一线阵地发起猛攻。

这是志愿军第一次见识美军成体系的空地一体突击,缺乏有效防空和反坦克手段的志愿军非常不适应,坚守两天后,124师梯次撤出阵地。

随后,志愿军又一次大开眼界,在志愿军梯次撤退的同时,美军和南朝鲜军一部合计40辆坦克、200余辆汽车和装甲车组成一支突击部队,尾随志愿军一路穷追猛打,一直打到草芳岭阵地附近。

随后,美军开始对草芳岭阵地发起猛攻,11月7日,42军全体撤出黄草岭以南阵地,转移至柳潭里一带组织防御。

至此,第一次战役结束。

由于我国正式出版的战史里只统计“伤亡人数”,未区分死亡和受伤人数,甚至军科院的《抗美援朝战争史》都没有准确数字,所以无法确切知道我军的伤亡情况。

我根据卫勤部门统计的资料,第一次战役志愿军阵亡2973人,负伤9504人,总伤亡12477人。注意,卫勤部门统计数字时使用的是最终死亡数字,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战士在住院期间牺牲,也会被计入死亡名单,而美军则不然,只要不是在战场上死的,都计入其他死亡。

而且,卫勤部门统计数字也有误差,例如,一个志愿军如果在第一次战役期间负伤,治愈后参加第二次战役又负伤,就会被统计为2个人。

而联合国军的伤亡数字《抗美援朝战争史》中给出的是1.5万人,根据在朝美军每日死亡记录,在从10月28日至11月7日期间,在与志愿军的战斗中美军共阵亡780人。注意,这个780人仅仅是美军中的美国人,并不包括美军中的韩国壮丁,也不包括英国人、土耳其人和南朝鲜军人,如果加上这两方的数字,远不止这些。

考虑到美军优异的医疗条件,其死亡/负伤比肯定要比志愿军低得多,负伤人数超过5000人是很有可能的。再加上第一次战役的东线攻坚战都由南朝鲜军队主攻,所以美军正面伤亡并不太大,而联合国军伤、亡、俘总数在1.5万人左右是可信的。

500

500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当时的彭总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他已经创造了一个记录,中国军队过去110年中对西方国家的单次战役毙敌最多的记录。是的,110年中包括虎门之战、三元里大捷、大沽口战役、纸桥大捷、镇南关大捷、廊坊大捷、娘子关战役等等等等。跟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比起来,这些所谓的“大捷”都显得那么渺小。

当然,随后他会不断地刷新这个记录的。

编辑于 11-15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