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是到了冬天,就会不开心吗?

入秋了,到冬天了。

不想起床了?

容易疲倦了?

以前能看笑的玩意儿,此时觉得喧闹了?

不想动弹了?

感受多少变淡了?

戳戳自己会觉得痛,但痛得很遥远;仿佛动一动都要使尽全身气力?

在相同的环境下待着,觉得灰色云翳缓慢包裹自己的身体?

夏日还觉得爽脆可口的食物,如今味同嚼蜡;想吃更有刺激性的食物,更甜,更辣,更油腻?

厌恨自己的状态,但因为迟钝,厌恨完了,也只是发呆罢了?

一旦因为什么事哭过一次,就仿佛开了闸门;之后待着,都会忽然难过到流下泪来?

那,这些未必是伤春悲秋多愁多病。

可能是季节性情绪失调。

季节性情绪失调=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Winter depression,是一种感情的,或者情绪的失调。

大多数的SAD患者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有良好的健康状态,但冬季或者夏季会感到忧郁的症状。在热带,SAD即便存在也很少见。

但在北纬30度以北或者南纬30度以南,SAD显著存在——症状同心境恶劣障碍(英语:Dysthymia)或忧郁症(英语:Clinical depression)相似。

因为生活在一个年末年初多阴雨,不算严寒但冬日漫长的城市,我算是久病成良医。

在不动用医生的前提下,自己总结了点抗病魔的法子。

与抑郁症有一点类似:季节性情绪失调,是多少会隔绝外界援助的。

即,非专业人士的劝诫、干涉与关怀,未必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是类似情绪问题的可怕之处:

道理谁都懂,不一定劝得通。

放任自流也不太好。长期的、习惯性的季节性情绪失调,可能会影响身体机能与精神。

所以,万事得靠自己来。

——提升光线,提升体表温度。

人的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受光线和体表温度影响的。

冷而且暗,很容易抑郁发懒。

暖和明亮,人就能活跃起来。

——由这一条延伸,有条件的,其实可以试着制造一种季节错觉。上世纪1980年代,日本某杂志说过个案例,一个青年在东京过冬天,吃再暖和的锅子都没用,觉得冷,觉得抑郁。媳妇儿是北边札幌人,就用札幌法子:家里暖气开得爆炸似的暖,让老公大冬天脱得只穿件汗衫,喝冰啤酒,吃冰镇生鱼片,老公一下子就进入了夏天的氛围,精神也好多了。

原理如此,具体操作,各有各的法子。

——喝水

人许多时候疲惫抑郁,是脱了水而不自知。实际上,大多数精神疾病所带来的恶化,都是由于“身体机能出了问题,精神倦怠,饮食锻炼不规律,身体机能持续出问题”,如此恶性循环。而饮水,是这中间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环。

——食物

季节性情绪失调者,都会渴求更多的碳水化合物,想吃更甜的东西。但这一点很容易令到冬季发胖、身体本身机能失调,或者对糖分的过度依赖。

我自己用过许多法子,发现相对有效的法子是:

大量摄入肉类、水果与黑巧克力。

黑巧克力对情绪有帮助,而且能够带来甜食的满足感;水果亦然,而且有足够的维生素,柠檬、苹果、柚子这些富含维他命D的尤其如此;蛋白质保证饱腹感。

——收拾屋子

这个听起来有点怪,但是Sherrie Carter有个论文,原理不提了,只说结论:

杂乱的屋子会让人沉溺于抑郁中,而且持续紧张。收拾敞亮、光线充足的房间,让人心情愉悦。

——一些仪式化的、熟悉的事。

比如,做自己做习惯了的事,听自己习惯的音乐,读自己习惯的书,做自己习惯的工作。玩儿宠物。像我和其他一些跨时区的朋友,入了冬,就会把小时候看的春晚或情景剧拿出来,当日常背景音听。不为多好听,只为有点儿动静,骗自己“快过寒假啦!”

如果工作的话,从自己最熟悉最流畅的那部分着手。以便让自己处于舒适区域中,还能收获自信,减轻危机感。

——运动。

户外运动是最好的。能接触到光线,体表温度能够提高,还能受益于运动中来的内啡肽。

我之前有段时间,做了个奇怪的尝试——想刺激一下钝感,刮开包裹着自己的云翳,所以在大冬天穿着短打去跑步;很冷,而且逼迫你无法减速(一减速就冷得喘不过气)。但如此之后,当然有恶果:发了低烧,开始咳嗽。

这只是个人化的体验:但是运动之后的酸痛感意外地对情绪有好处,但运动本身带来的病态对情绪则是负面的。所以还是,尽量不要走极端。从这一点延伸开去:

不要因为任何不好的情绪而自虐。

——这上面的所有做法,都隐藏着一个基本逻辑:

人的情绪是由身体决定的,确切说,是由激素分泌决定的。

所以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时不时跳出来,告诉自己:

现在的情绪,都是自己的身体这台机器出了问题在折腾,人许多时候,并不是那么理智的;所以与其拼命地做自我精神开解,不如想法子,用物理手段调试好这台机器。

以及,尽量找人交流。如果找不到,就自己跟自己说几句。

因为季节性情绪失调,跟精神上的交流隔绝是相关的。

所以,尝试着多动弹下,多交流下,别自己瞎想。

自己摸摸脑袋,说:一切都会好的,亲爱的,只要时间过去。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