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去老人化?勿让老年人沦为“数字难民”

11月23日,一则视频在网络上热传,湖北宜昌一位老人冒雨到村代收点交医保,现场工作人员却告诉她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自己在手机上支付。”视频中工作人员身后“为人民服务”的几个大字在默然无语的老人面前显得尤为讽刺。

500

无独有偶,湖北广水一位94岁高龄的老人为激活社保卡被抬到银行进行人脸识别。老人膝盖弯曲,看起来十分吃力。

500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事实上,两位老人的处境正是万千中国老人的缩影。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年轻一代在享受着快捷便利的同时,却也把不少老年人拦在了智能时代之外,让他们沦为“数字难民”。

在日常的出行、就医、消费等场景中,不少老年人反映,他们无法充分地享受到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反而面临处处限制和碰壁,只能对着技术划下的“鸿沟”深深叹息。于是我们看到,随着各类交通工具线上买票渠道的普及,不少老人只能到车站窗口排长队购票,遇到抢票高峰时期甚至落得空手而归的窘境;一些医院取消现场挂号,全部改成网上预约,老人面临求医看病的难题;疫情发生以来,健康码成为人们的通行证,然而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扫码的老年人而言,健康码却成了出门的“拦路虎”……

500

是老年人不肯学习,不肯积极拥抱网络时代吗?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和设备不足是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中的任何一条,都在老年人群体中突出存在。上了年纪学习能力下降,智能手机的复杂操作成为老年人拥抱网络世界的一道天堑。且老年人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他们大多使用的是老人机,主要目的就是方便联系,对手机设备的智能化要求不高。一边是日益扩大的社会老龄化,一边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中间这道无形的“数字鸿沟”正越来越大,老年人遇到的技术痛点、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500

1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20条具体举措要求,为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提供了遵循和方向。

要求保留传统纸质凭证,不会扫码或者不方便扫码的老年人可以由社区、医院提供纸质证明,为在疫情防控常态下老年人的出行提供方便;保留人工服务,让窗口服务、电话专线、引导人员能够更好帮助老年人;消费场所要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社保、民政、电信、缴费等便民服务要保留线下办理渠道等。相关举措细致入微,正如网民所说,“这些措施好比一场及时雨,带来了实打实的帮助”。

500

科技创新发展的初衷是方便人的工作生活,姿态是向善,应该赋予基本的温度,而非冷冰冰的机器。建设数字化社会,应着重关注服务的有效性及人性化程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弱势群体,老年人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关怀,而非“一刀切”将其拒之门外,让技术的创新成为部分老年人正常生活的障碍。

科技,应该够得着;服务,应该懂变通;落实,应该有力度。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智能技术发展需与老龄化发展相协调。推开“智慧之门”,积极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让他们在信息化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家庭,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

500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机构和部门正在采取措施,将智能化技术与传统服务有机结合。多地火车站设无健康码通道,为一些不擅长操作手机的老年人们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通道;不少医院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同时配有导医、志愿者等现场为老年人服务,让他们体会到温暖;对于腿脚不方便的老人,一些机构专门派人上门服务,提供无微不至的人性关怀;一些政府和企业合作,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让老年人能用、会用、敢用、想用,帮助和鼓励老年群体更好适应并融入互联网社会,共享数字时代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500

“数字化”不等于“去老人化”。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技术的发展是在不断演进的,一个社会总会不断出现新的“落伍者”,即便是今天在数字化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未来也有可能沦为“落伍者”,面临今天部分老人所面临的困境。普惠、温暖、人性化应该成为技术发展的永恒底色,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被落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