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该紧一步,什么时候该松一步

电影《集结号》开头,有个微型伦理题。

连里的指导员被敌人惨烈击杀了。随后敌军投降。连里的战士们不忿,要杀敌报仇。

有个谁高喊王宝强扮的神枪手姜茂财,“姜茂财你开枪啊!你装什么活菩萨!指导员都被人给打两半了!”

王宝强犹豫了一会儿,不肯开枪,说,“他们已经投降了!”

王宝强初期扮的角色——傻根、姜茂财——往往带类似色彩:善良温厚,大智若愚,一句点明真相。

他这里的选择不开枪,有许多重含义:善良、理智、纪律。不那么血性,但是正确的选择。

且说“正确的选择”。

以前很推崇的做派,是对同志如春天般温暖,对敌人如寒冬般冷酷。看似做着容易,但如王宝强面对的选择:前一秒对手是敌人,必须辣手无情;后一秒敌人投降,就得优待俘虏。这心情转换,其实很是艰难。毕竟许多人容易犯的错误是:对敌人心慈手软,对投降之敌又忍不住下手……

但这么做,确实是有道理的。

各色兵法都强调围城必阙、穷寇莫追,都是从心理上来说的,有点反直觉,但是正确的。

有伟大诗句所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确项羽在这点上,问题很大。

话说历史上,项羽挺喜欢获胜后屠城,还爱杀降。秦军二十万降了,坑。末代秦王子婴降了,杀。阿房宫,烧。打齐国,一路屠过去。结果就是所谓“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

后来项羽打外黄时,又犯了这毛病:攻下了外黄,让十五岁以上男子都到城东去,打算搞坑杀。外黄有个十三岁的小孩劝项羽:外黄是被彭越挟持,才反大王的;大王你现在要把百姓都坑了,以后还会有百姓归附你吗?从此往东十几个城,都不肯降你了。

项羽一听有理,不坑外黄的百姓了,结果一直打到睢阳,每个城都主动投降了。

——我看这段时,有一种“项羽百战无敌,可是还不如一个小孩懂心理”的感觉……

在敌人投降前,不可心慈手软。因为敌人只要还是敌人,就有可能击杀我方有生力量。对敌人心慈手软,会寒了自己人的心。

在敌人投降后,须优待俘虏。因为千金买骨,做了姿态,自会有更多人投降。

这里有个小秘密:

人的动力,是与情绪反差有关的。

《鹿鼎记》里,韦小宝就深通此道。要招降俄国人时,先威胁要劈他们的肉来生烤,又展示说投降了有好酒好肉吃。两相对比,降者如云。法子虽然土,却是真正有用的。说来无非还是情绪与境遇的反差。对敌越酷烈,对友越温暖,就越容易化敌为友。所以大人物大多能胸襟开阔不计前嫌,倒不一定是心多宽,而是志向远大啊。

当然,这个优待俘虏,也很看时机。

之前聊过不止一次,《大宅门》里最精彩的段落,大概莫过于白二奶奶盘回白家老铺了。当时她面对的局势:

白家老铺被董大兴为首的一群股东盘踞着,其中还有自家吃里扒外的白老三。

二奶奶仅有的王牌,是白家祖传秘方,以及祖传牌匾。

行,先去闹,要摘牌匾,董大兴为了怕影像商誉,允许二奶奶入了干股——这就算重新开始有股份了。

500

二奶奶自己承包了南记,一边自己在总店有股份,一边自己开分店跟总店打擂台。宁可自家吃穷点儿,上下打通关节,靠技术优势,反客为主。这是真狠,同归于尽的打法。

二奶奶再砸钱给白老三还债,收抚了他,如此对面股东群内乱了。

逼得董大兴每次来跟二奶奶谈判,都气得跳脚:“我就知道,又他妈只练我一个人!”

等最后董大兴和股东们山穷水尽,来跟二奶奶谈判时,说了句气话:真后悔,开始就不该接手白家老号。

此前一直稳若泰山、心狠手辣的二奶奶,忽然给了句缓话:

“您现在撤,也不晚哪!”

——这就是给绝境中的董大兴指了条明路:您可以投降啊,我优待俘虏。

妙在后头,董大兴们撤股,二奶奶原价兑付了他们的股份。白家老号是盘回来了,敌对方也全身而退。董大兴们衷心感叹:“二奶奶办事漂亮,我们股东也没受损失。”

这一下妙在,既得到了自己的利益,也没就此树敌:一路手腕狠,让对手忌惮;最后手下留情,以德服人,让对手服气。

先刚,再柔,这是真有手腕。

相比起来,白景琦的宗旨“杀他个干干净净”,听着痛快解气,但就像项羽非要杀了子婴烧了阿房宫把齐地杀得鸡犬不留,就像“你装什么活菩萨!指导员都被人给打两半了”似的,血性爽快,但就二奶奶这份刚柔并济的手段。

任何经历过艰难斗争,最后依然会手下留情的,大多不是简单的心慈手软,而是想着更远的一步。

让人有动力,不只是得描绘可能的危机,还得给他们美丽的愿景,对比越强烈,动力才越明显。

所以低级的套路,是把人往死里逼,逼人做牛做马。

久而久之,人发觉努力了也对自己的境遇毫无改善,自然毫无动力,不予合作。

聪明一点的,就会给人看见黑暗隧道尽头的光明,让人知道有奔头,有希望,于是自会向光明那一边奔去了。

得有落差,才有动力。

对他人斗志的策励,对自己情绪的管理,这一点都是通用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