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贸人的角度看,影响大宗商品进出口执行的核心要素还是利益

【本文来自《澳煤炭船在中国港口滞留一个多月,外交部:依法依规加强检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冰雪微

    澳大利亚的煤炭真的很脏,粉尘特别大,我们港口就卸过这种煤炭,害人啊。

灰分大一般是洗煤问题,澳大利亚那边出的多是原煤,到国内来要经过洗煤才能使用。

至于为啥不出口精煤,原因也很简单,洗煤厂污染和耗水都比较大(是有无水洗煤技术,但那玩意要换设备,运营成本还高,正常不具备价格竞争力),澳大利亚又是个缺水的国家(然而再缺水house的草坪也少不了),环保成本太大,所以就拉到国内来洗。这只能委屈码头的师傅们了。

但这次的问题,不是单纯在原煤上。洗煤这步是包括选煤的,或者说洗选一体比较合适。澳大利亚这地方人是真的懒,虽然矿石质量不错,含铁高含硫低(国产矿因为地质原因含硫都比较高)。但就是纯吃老天爷的饭,很多连粗选都不到位,灰分和矸石比国内都多不少。这就导致了真严格起来,凭杂质过多一项就能卡死他们。

之前因为国内需求摆着,而且人家综合成本优势确实明显,相对来说属于卖方市场,标准执行起来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但这几年一是环保标准上来了,二是巴西和非洲产能也起的比较快,三是钢厂关停并转也多,小厂地炉打击的也严格,国内的实际产量增速没那么大。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加上政治环境的变化,国内的腰杆子也能硬起来。

另外。毕竟不是1516年一吨钢锭最低能卖到3000一下的历史低位,生产过剩没那么突出,还是有赚头的。不像硼钢口子被堵,地条钢禁令又没落地的那段黑暗时代,钢厂还是有能力承受环保标准提升带来的成本压力。

从外贸人的角度看,影响大宗商品进出口执行的核心要素还是利益,或者说是国内供需关系。尤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务实的工业大国更是如此。政治环境的变化只是一个契机,根本上改变的还是市场环境。今后进口大宗商品标准严格化已经是业内共识了,这样的新闻如果不是发生在特定国家之间,大概也只是会成为我们业内走访同行时候的谈资罢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