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冬博会望向2022冬奥会,冰雪产业的破题离不开这两个字

500

4天的冬博会,又是一次中国冰雪产业的大阅兵,作为官方合作媒体参会的体育产业生态圈,既在会场看到了滚滚而来的政策与大赛红利,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场盛大的冬博会落幕,而距离2022北京冬奥会还有不长不短的4年时光,留给整个行业的任务,无疑还有很多很多。

文/ 吴 础怡 编辑/ 郭 阳

虽然盛夏才刚刚过去,但最近一周,冰雪运动已然成为了行业的热门话题。那边堪称“体育公司大团建”的NHL中国赛刚刚落下帷幕,这边为期4天的冬博会又拍马登场,再加上上周圈哥参加的几场冬季装备的发布会,以及苏州的冰壶世界杯……

还不到10月,今年冰雪产业就呈现出万象更新的盛况,也预示着这又会是一个冰雪运动全面火热的冬天。

500

除了行业交流与促成交易之外,加深民众对冰雪运动的了解和喜爱,使冰雪运动逐步向大众休闲体育方向发展,也是冬博会的重要目的

不过,在一片繁华盛景之中,我们依然要保持足够的冷静。正如NHL中国赛“有瑕疵”那样,徘徊在冬博会的一个个展厅与会场,圈哥除了感受到资本与政策的火热态度,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紧、任务重”这样一句常见于政府通稿的话。

在这种情况下,在2022冬奥会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无论是官员、资本、公司还是每一个参展的人,都在诉说着这样一个同样火热而迫切的需求——人才。

政策+资本,冬博会展示冰雪优势

相较于1993年就问世的体博会,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BODA)和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主办的冬博会才刚刚来到第三届,但在冬奥会当前的大环境下,这个年轻的会展IP已经展示出了足够的实力。

500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给冬博会的一封信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组有关冬博会的数字——4天、30000平方米展览区、20余场主论坛及平行论坛、15万人次普通观众、2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知名冬季运动品牌参展、200余名享誉国际的冬季运动专家与会亲临……从数字来看,其声势之浩大、场面之隆重可见一斑。

而无论是政府官员,北京冬奥会的相关领导,还是多项国际冬季运动联合会主席;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近20位领导嘉宾,这一系列领导与大咖的加入,也让冬博会得到了足够的支持,也堪称如今冰雪项目的风向标。

500

冬博会现场人头攒动,渴望一窥中国冬季体育未来方向、嗅得冰雪产业商机的企业和行业人员,在论坛与展区间不辞辛劳地汲取信息,生怕错过这期北京冬奥的“早间报”。

冬博会除了为企业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另外一个重要意义是展示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500

部分场地展区一览

在2016年的两份助推冰雪产业的文件中显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而现在关于冬奥会期间的冰雪体育产业就定下了0.3万亿的目标。而在今年4月的新闻发布会上,主办方提出,进入北京周期后,冬博会将助力实现3000亿产业增长的目标。

而资本同样对于冰雪产业青睐有加,冬博会的主办方之一正是IDG。在去年冬博会时,生态圈记者对话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并了解到了资方的观点:“冰雪市场潜力巨大,仅仅冰雪运动装备这一部分就有很大的空间,但中国冰雪运动起步晚,底子薄,也没有普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在资本看来,布局冰雪产业,主办冬博会的初衷,也是希望把国外优秀的设备商、运营商、服务商都引进到国内来,让国内的人先接触了解到冰雪运动与冰雪生活,能够亲身参与体验。

500

而冬博会除了可以让行业了解到政策与资本的红利之外,这同样也是一个了解行业需求的绝佳场景。在有关具体发展需求的沟通中我们发现,“人才”成为了各个论坛都在热议的焦点话题。

行业发展,人才缺口谁来填?

的确,除了政策背景和资本垂青外,广阔产业空间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来支撑其发展。

本次冬博会的参展企业覆盖中国大江南北,有专注设备研发的、有原材料工厂的、也有专门经营冬季项目俱乐部的,而在生态圈记者的走访之中,除了对于自身企业的宣传之外,对于冬季体育人才的渴求几乎成为这些企业的共同心态。

500

“如何更好地运用社会力量开展青少年冰雪人才储备”论坛

专业人士数量有限,可以到南方地区全职工作的更屈指可数,企业每每涉及到冬季体育的相关问题时,都是各尽所能网罗可以求助的冰雪专家。现阶段拿出部分财力和精力投入到自家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上,已经成了很多南方冰雪项目企业解决人才问题的必然之举。

在我国冬季体育发展的历史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只能依赖“老天赏饭吃”,也就是说曾经无论专业运动员还是冬季体育的配套人才几乎都来源于东北地区。这也直接导致当国家提出“北冰南展西扩东进”后,那些新涌入到“冬季大潮”的地区和企业出现了“人才荒”。

在对冬博会到访观众的随机采访中,各界对于中国冬季体育的未来都是一致看好。冰雪项目在人们眼里像一条扶梯,只要赶得早、落位准,即使不能成为爆款,也可以稳中求胜。

500

“冬季运动人才发展”论坛

而在冬博会“冬季运动人才发展论坛”中的对话环节,体育产业生态圈CEO骆达也表达了我圈的看法:体育人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核心体育人才:运动员、教练员等构成体育IP的专业人才泛化体育人才:营销、新闻等未必和体育没有交集领域的人才准体育人才:多为在校学生和储备人才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针对这三类人才的抓手来解决行业人才问题,也就显得尤为关键。

冰雪城堡,同样也是人才围城

报道显示,北京冬奥组委在近日再度启动2018招聘工作之后,其55个专业岗位吸引了近3000人报名,其中最火热的运动会服务部综合协调岗位,单一岗位就有240人报名,而其整个人才储备库内人员已突破8000人。

在冬奥组委岗位火热的同时,潜在的冬季运动人才,则多数处于迷茫状态。当记者面对冬博会中的年轻人和在校大学生时,大家普遍的心态除了乐观和激动外,仍存在茫然。我在哪?我应该学什么?我该去哪?依然是他们的共同困惑。

而在冬博会乃至论坛之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些声音,可以说,现阶段冬季体育的人才问题不仅包括全体育产业共有的问题,还有一些其他的“冰雪特色”。

500

冰雪产业链条上,哪里有你的一席之地?

1.岗位宣传及培养力度不够

在冬博会的一个浇冰车介绍展位,很多不熟悉冰场维护的观众第一次知道原来冰场里还存在浇冰师这样一个岗位。非业内人士很少有机会获悉岗位信息,导致应聘者数量有限,选拔渠道受限后技术培训方面又不够完善。

所以在“外行人”看来,冬季体育到底都需要哪些人才?每个项目都涉及到多少个相关领域?每个领域可以提供多少种岗位?岗位和岗位之间的技术与分工怎样完成合作?问题太多、答案不清晰,让很多想进入冬季体育的潜在人才欲投无门。

2.专业性普及度较低

正如上文中提到南方城市的企业人才荒,究其原因不是冬季体育的专业问题多么晦涩艰深,而是目前项目的影响力不大、专业人才数量有限。中国市场作为一块亟待开发的冬季体育沃土,只有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才有机会等来“群贤毕至”的光景。

500

3.没有长远的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服务于2022年冬奥会的冬季运动博览会,即使盛况空前但在年轻人的眼中仍然存在一个问题:“我投入到冬季体育中来,但2022年之后我的所学所得还有没有继续发挥的市场?”

冬博会的论坛中各界人士经常宣讲的一句话就是“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目标......”可年轻人的职业生涯又怎能止步于4年后?当下的冬季体育人能否考虑到50年后我国冬季体育发展的路该怎么走?

500

少年强则中国冰雪强,可究竟路在何方?

4.岗位信息不流通

目前国内体育领域求职平台的稀缺,也间接导致了各个门类体育行业发展的低效。

而在前面提到了“冬季运动人才发展论坛”中,关于冬季运动人才的问题,体育产业生态圈CEO骆达也详细介绍了体育产业生态圈中“上场”这一求职平台的初衷与作用。

500

在行业对于人才热捧的前提下,搭建一个方便体育人找工作平台的想法就成为了公司同仁的共识,目前“上场”中体育行业的相关岗位达六千余个,平均每天都有几百名体育从业者在这里找工作。

对于冬季体育人才而言,搭建平台并为他们提供求职服务,实现求职信息的高效流通,正是一种解决行业问题的方式。

声势浩大的冬博会让所有体育人都在感叹:“冬季项目的好时候来了!”

即使面临着种种问题,但历史无疑带来了更大的机遇,身处冬奥会前这段历史时期,每个想要参与其中的人,都站在了组成历史的大门前,为优化冬季体育大环境尽的每一份绵力,都能汇聚成打造冰雪强国的“冰雪力量”。

500

对于冬博会而言,客观物理上的会展已然结束,但其作为冬季体育产业持久助推器的使命,还远远没有停止。

在中国冰雪产业的发展道路上,我们需要政策与资本红利,需要冬博会的热捧,也需要一个又一个投身其中的年轻人才。

北岛在诗中写道“在江河冻结的地方,道路开始流动”,也只有人流动起来,这一盘冰与雪交织的棋盘,才能真正良性运转,带中国冰雪产业前进到下一个台阶。

部分图片来自冬博会官方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