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司马(四十):外患内忧

南迁的少数民族中,力量最大的是匈奴,从战国秦汉以来一直是北方最大的民族。

他们对中原有很大的威胁,经过秦汉,历届王朝强时都打过匈奴。

后来匈奴分两部分,

北匈奴离黄河遥远,后来西迁;南匈奴不断内迁。

人数多啊,身材彪悍,在五胡中力量大。

从三国时,中原政权就采取措施单独管理,像曹操,为了更好地管理匈奴,把他们分成五部,左右南北中,分而治之,让你聚合不起来。

当时,五部匈奴里面最有影响力的是匈奴人,刘豹,在匈奴中影响力大最。

汉朝一开始的时候,与匈奴关系好,把公主送到北方和亲,王昭君出塞。

匈奴人喜欢啊,通婚多了就让他们感觉,汉人女子在这儿跟匈奴大单于成家生子,他们就是汉人的外甥,对于中原王朝,我们有自己的亲戚情结。

他们的这种情结难能可贵,他们甚至改自己的姓。

刘渊是刘豹的儿子,从小接受了汉文化影响,名义是匈奴,实际上是汉化的。

刘渊这个人,文武双全、能力出众,了不得,当时就不断有人举荐刘渊到朝廷任职。

司马氏家族和一些狭隘的官员不这么想,得堵着。

他们多次阻断了刘渊施展才华的道路,使待刘渊对朝廷心灰意冷,心有不满。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渊离开了京城洛阳,来到邺城,负责监督匈奴五部事宜,井成为匈奴五部一致认可的首领。但是在这个时候,刘渊自己却受到了司马氏的限制,不能离开邺城。

后来,有少数民族军队来攻打邺城,刘渊借口调集匈奴军队前来支援,出了邺城就马上跑路了。摆脱了朝廷控制的刘渊就是虎归山林。

组织人马,打出旗号,叫汉,没花说吧?我姓刘啊。

这一年是304年。

匈奴人刘渊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表明他是大汉的继承人,希望吸引更多人参加。

他说自己是汉的外甥,现在西晋灭了汉,我们作为汉的传人,应该继承汉的传统,难道不可以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阵仗都出来了。

不知道曹操怎么想。

刘渊有谋略,对匈奴称单于,对汉人称是汉王,政权一建立后,马上得到各类民众的拥护,“二旬之间,聚众五万”,刘渊成了西晋政权外与此对立的独立政权,这个起事在历史上意义极大。

刘宣对刘渊说,汉人对咱视若奴隶,好不容易出来了,不要回去,要干就干到底,反晋就一反到底,刘渊集团坚定了念头,就是要另起炉灶。

要有名号,得称帝,所以到了308年刘渊自己称帝了。

他找的根据是许多圣王是戎狄之人,甚至编了许多故事。

“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

这是编的,完全是给自己做标榜的。

不过这种魅力也难能可贵,看得出他对于中原文化的一种容纳,也看出他对西晋的仇视。

起事后,起先他们在山西一带活动,打败司马腾,势力壮大了。

后来有人出主意,总在一个地方用兵,影响不大,应该走出去,占领长安,以皇帝的名义攻打洛阳,就可以成大事,这让他很受鼓舞。

刘渊把汉政权的国都迁到了平阳,现在山西的临汾一带。

然后指挥军队四处出击,主要目的是打洛阳,打洛阳的还有来自河北的一支军队。

西晋成了众矢之的。

从司马家族这边来看,新皇帝司马炽对操柱朝政大权的司马越非常不满。

司马越对新皇帝是心生恕恨,非常不满,大敌当前却依然互相打压。

弄到最后,司马越甩手离开了京城洛阳。

司马越走了一年多,发现自己的声势是扩大了,但是在朝中的影响力小了。

他发现朝臣与他不一心了,他更窝火,来气了。

在永嘉三年,309年春,司马越回来了。

第一件事就是清洗朝臣;

第二件事,带着军队三千人进入朝廷跟皇帝讲道理。

司马越野心大不?不大。

他恨司马炽,却不敢取代他。

司马越性格反复,主要原因就是他的血亲关系不是司马氏的正根。

司马越是较远的旁支,当时人们相信继位的一定是最正宗的一那一支。

司马越想贸然取代,一定会天下哗然。他抱定主意,宁愿操纵皇帝也不取代。

但是新皇帝就是个硬骨头。

他进退两难,有野心却不敢作为,他整体行为就在焦虑中纠结徘徊。

晋怀帝看出来了,感觉到要亲政,就得撵走他,夺他的权力。

他想依靠外人的力量,首先他就想了苟唏。

这人能征战,主持正义啊。

司马炽就想通过他来削弱司马越。怎么让苟唏支持呢?

给他权力,牵制司马越,任他为东方各州的军事主管。

司马越知道后,不高兴,想降下苟唏的权力。司马越只让他当青州一个州的刺史。

苟唏非常恼火,我也不愿意,在朝廷上,司马炽与苟唏就有了配合,跟司马越叫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