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司马(三十九):西晋的少数民族问题

周边民族内迁,由此带来的大动乱,历史上的叫法,叫作五胡乱华。

五胡指的是当时北边的少数民族,就是我们常说的匈奴等,它们以游牧为主。

东汉末年三国西晋,这些游牧民族开始有计划地往黄河流域迁徙,原因是值得研究的综合问题,目前来看,最主流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看法认为,是中原农耕文明的吸引,文化的辐散力带来的对周围文化的吸引。中原地区生活环境稳定,使得游牧民族感觉到这儿生活更安稳一些,不用因为季节的变化而漂流,所以从汉末就酝酿和尝试着大量内迁,这是一说;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他们的食物以肉为主,但是处于农耕环境中心的黄河流域以五谷杂粮为主,这是地理区位的差异。然而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不同啊,他们却要大量南下,为什么呢?环境恶化,气温下降,牧草、牲口死亡,让游牧民族无法在原先的北方草原生存了。这些少数民族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必须得南下。这其实就是一个物候学的问题。比如像竺可桢这样的研究者就专门写过文章探讨近五千年的气候变化与文化的关系。

竺可桢老先生认为有四个温暖期四个寒冷期,温暖期是发达的,寒冷期容易出现动荡。其中讲到汉末到六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寒冷期。根据历史材料记载,本来不应该结冰的时令和地方,都突然结冰了,还挺厚,行船都没办法,主要的运输都得停止。

气候的变化,导致整个文明圈的整体经济出了问题,在这个时期黄河流域的气温比现在低三四度。这让人感觉到北方可能更低,活不下去了。北方少数民族待不下去了,准备开始南迁。

这两说都可以思考一下,都有道理。

然而,作为整个文明核心圈的西晋文明正处在一篇混乱之中。

王朝宫廷一片混乱,天下百姓民不聊生,统治者仅仅中央朝廷的事情自顾不暇,根本没有精力去处理地方政务,更不用说再来处理少数民族内迁的事情了。

那么,西晋朝廷对于南下的北方少数民族都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呢?

而最后,又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呢?

西晋政权长年处于动乱中,当政者对管理国家缺少信心,也缺乏必要的能力。国家机器松散,能力衰微。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西晋文明是害怕他们的进入的。西晋政府不愿意促进民族的融合,也不愿意承担这种融合带来的风险,而是力图要赶走他们,大臣们上书,就是解决内迁民族办法就是赶走。

有一个大臣郭钦就上书说,皇帝陛下,现在戎狄强悍,他们大量进入黄河流域是祸害啊,不应该让他们在这儿养虎为患,应该派军队送他们回老家。

这个主意符合统治者想法,但是实际执行难。

没办法啊,那主意就只能留在口头上了,实际层面上整个问题解决不了啊。

西晋是这种态度,又缺乏国家机器的保障。

最终的表现就只是对这些人的苛刻。

像史料说,少数民族的人被人欺负,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两个眼睛全闭上。

还有动不动抓起来买卖人口的,使得少数民族对西晋政权仇视心理越来越强。

从历史的大脉络来看,只能说西晋处理民族政策是自己内心缺乏自信,没能力管理国家,越害怕少数民族。

我们联想过去,可以看看唐代是怎么做的。

唐代民族关系是历史上最好的一次,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这是难得的,有胸怀有境界,更重要的是能力,有底气。

唐代处理得好啊,但是主要还是唐自身的强盛,对管理国家有自信。

下面人不服?我锤你。

外面人不服?我锤你。

西晋政府没能力对待啊,它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看到的是灭亡源于此。

三个原因,生产力崩了,政权乱了,军事废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