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本是吞金兽:从“经远”舰被找到说起

近日,“经远”舰被找到的新闻,让北洋海军和中日甲午战争又一次出现在了公众视野之中。

“经远”舰与“速射炮致胜论”

1894年9月17日,以北洋海军为主、广东水师部分军舰为辅的中国海军“联合舰队”,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黄海北端的大东沟海域展开对决,中方包括“经远”舰在内的五艘军舰沉没、上千官兵伤亡,日方亦有五艘舰船遭到重创、六百余官兵被打死打伤。此后半年之内,局势急转直下,清军各部在陆上战斗中一溃再溃,日本陆军相继攻占旅顺口、威海卫等港口,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廷最终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相信各位朋友都在教科书上看到过这段历史,关于这段历史的讨论也从未停息。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慈禧太后、李鸿章、翁同龢等人的责任该怎么分”之类的问题更是能轻易引发口水战。杨爱红无意在此引战,不过,此次“经远”舰新闻中的一处信息倒是值得细说:“遗址中还发现了53毫米格鲁森炮弹、120毫米炮弹引信等,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案,推测为海战爆发前紧急添置的武器装备”。

500

“经远”舰侧视图及俯视图

 “经远”舰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与同型的姊妹舰“来远舰”一同于1887年底回国、加入北洋海军。与英国建造的穹甲巡洋舰“致远舰”“靖远舰”两姊妹不同,“经远”舰为装甲巡洋舰。(穹甲巡洋舰在锅炉舱、弹药舱等要害舱室顶部和两侧布置有装甲,形似穹顶,故名穹甲巡洋舰,又名防护巡洋舰;而装甲巡洋舰则增加了舷侧装甲带,理论上防护效果更好。)

 该舰也是德国造舰史上设计建造的首艘装甲巡洋舰,但受限于较小的舰体(排水量仅2900吨)和设计人员有限的经验,其装甲布置并不是很理想。相比于防护,其火炮配置更容易为人所诟病:艏部炮塔内2门210毫米口径主炮、舯部左右舷侧耳台上各1门150毫米口径副炮,除此之外还见缝插针地布置了一些小口径火炮,而没有装备中口径速射炮;并且,该舰艉部也没有布置主炮或副炮,体现出典型的、与撞击战术相配合的“艏向迎敌”特征。——这都是出厂档案里的记载。

 按照目前的主流观点: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方舰上火炮多为大口径重炮,穿甲能力强、但射速较慢,而射速较快、对无防护的设备和人员杀伤能力较强的中口径速射炮数量较少,仅广东水师的“广乙”“广丙”两舰共安装了5门120毫米口径速射炮,而日方的大口径重炮数量较少、但此类中口径速射炮却有数十门之多。

 这一差异直接导致:日方难以击沉中方装甲厚实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但却能对中方防护较弱的其余舰艇造成不小伤害、尤其大量杀伤了中方舰上的火炮操作人员,而操炮人员大量伤亡又进一步降低了中方火力输出密度,最终促使海战胜利的天平倒向日方。

 经过全程围观大东沟海战的英国皇家海军专业背书,“速射炮致胜论”已成定论。——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一旦某处局势不稳,“统治波涛”的英国皇家海军往往就会派遣舰艇前往热点海域,这正是工业革命、舰船动力蒸汽化、遍布全球的海军基地与加煤站带来的“三叉戟”权威。——但“速射炮致胜论”成立的前提是:交战双方的速射炮数量真的有数量级差距。而此次考古发现的“120毫米炮弹引信”如果真的是“经远”舰上的装备,那就意味着“经远”舰上很有可能装备过中口径速射炮,北洋海军的速射炮或许并非大家此前认为的那么少。


几处疑点

此次考古发现的新闻报道很简短,杨爱红也没看到详细的报告。“经远”舰残骸中发现的“120毫米炮弹引信”也还有不少疑点:这是“经远”舰自带的装备,还是日军射过来的?既然有炮弹引信,那么炮的本体又在何处?炮从哪里来?……

 当时,日本海军舰船也大量装备了英制阿姆斯特朗式120毫米口径速射炮。“经远”舰曾遭到4艘日舰围攻、被反复命中多次,完全可能留有日军未爆弹。但是,按照当时的速射炮操作流程,在弹药库内才会把弹体与引信分开保存,在战斗时引信被装到弹体上、组成完整的炮弹,然后被塞入炮膛、发射出去。命中目标后,引信如果成功引爆,也就灰飞烟灭、不会被保留下来;如果未能引爆,那就成了未爆弹,引信固然是保留下来了,但弹体也应当一体保留、即使被磕碎也该留点渣。此次考古发掘连很细小的步枪子弹都被捞了起来,应当不会漏掉弹体残骸。所以,“120毫米炮弹引信”不大可能是日军射来的。

 但炮弹弹体的缺失同样也可以用来质疑“经远”舰自带说:既然你认为这引信是“经远”舰自带的,那与之配套的炮弹弹体哪儿去了?

 对此,杨爱红认为:引信作为容易遗失、损坏的细小构件,其与炮弹弹体可能不是一比一储存。出战前“经远”舰携带了比炮弹弹体更多的引信,在战斗中打光了炮弹,多余的引信自然保留了下来。

 至于“炮在何处”,这个问题倒是比较容易回答:就在“经远”舰残骸下面。按照新闻中的介绍,“经远”舰残骸呈倾覆状、倒扣在海底。那么,只要没在战斗中损毁或者在舰体倾覆过程中脱落,“经远”舰上各炮就应该被扣在了其舰体残骸下方。等到进一步发掘“经远”舰残骸乃至将其整体打捞出水,上面的火炮也就能重见天日了。具体到120毫米口径速射炮,其很可能主要布置于“经远”舰原本火力贫弱的艉部。

 早在甲午战前,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就曾多次申请给“经远”“来远”两舰加装艉炮。但是,因为体制的种种掣肘,再加上两舰的原始设计未考虑加装艉炮、艉部结构强度可能不足,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此议一直未能成行。如果真有机会加装速射炮,“经远”舰的艉部无疑是首选之处。

 下面再来讨论一下“炮从哪里来”。

 120毫米是当时风靡世界的速射炮口径,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德国克虏伯公司均有研制120毫米口径速射炮,中国江南制造局也有仿制。炮的来源不外乎这三家企业。

500

江南制造局炮厂炮房照片

 这张照片在历史教科书里颇为常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3门有柱础式基座的火炮,这就是江南制造局仿制的阿姆斯特朗式120毫米口径速射炮。1890年,江南制造局总办刘麒祥提议仿制该炮,1893年6月测试首批样品合格。1894年7月,大东沟海战前2个月,江南制造局制成的5门120毫米口径速射炮被紧急调拨到威海卫北洋海军基地,安装到了上文提到的“广乙”“广丙”两舰上。

 既然连不是北洋嫡系的“广乙”“广丙”两舰都装上了江南制造局的120毫米口径速射炮,那么“经远”舰自然也有机会装上此炮。——但目前尚未发现“经远”舰加装此炮的档案记录。

 除了江南制造局的路子,清廷也曾试图通过洋商为北洋海军紧急采购一批速射炮。李鸿章曾在大东沟海战之后一个半月上交了清点天津军械总局库存的清册,其中提到:“光绪二十年三月 天津 由信义洋商定购海军用克鹿卜十二生三十五倍长后膛钢快炮十二尊……光绪二十年八月 天津 由信义洋商定购海军用克鹿卜十二生三十五倍长后膛钢快炮六尊……以上快炮并子药价银奏准由海军镇远八舰经费备用款额内凑拨。”

 所谓“克鹿卜”,也就是对德国著名军火企业“KRUPP/克虏伯”的另一种音译;而“十二生三十五倍长后膛钢快炮”指的就是120毫米口径速射炮(“生”,即centimeter/厘米的音译缩写,“十二生”就是120毫米,“三十五倍长”指的是其身管长度是口径的35倍)。也就是说,清廷曾在光绪二十年三月、八月(公元1894年4月、9月)分别向德国采购12门和6门120毫米口径速射炮。这些速射炮及其弹药的采购经费算在了“镇远八舰经费备用款额内”,意味着它们很可能将用于装备北洋海军几艘主力军舰。

 遗憾的是,在李鸿章清点军械时,这两批进口速射炮的状态均为“已购未到”。换言之,“经远”舰并没有机会装上这两批德国炮。德国炮不行,那“经远”舰是否装上了英国炮呢?目前也没有查到相关档案记录。

 总之,关于“炮从哪里来”,目前来看仍然是个谜。


海军本是吞金兽

无论“经远”舰有没有加装120毫米口径速射炮、在速射炮数量对比中为北洋海军挽回一点颜面,也无论这些速射炮从何而来,北洋海军都输了,还输得很惨。关于“北洋海军为何惨败”可谓是众说纷纭,但各家说法大多会提到,自1887年“经远”舰等舰归国以来,清廷吝于为北洋海军花钱,到甲午战前六七年间年之间未曾添置一舰。(前来助战的广东水师“广乙”“广丙”两舰倒是舰龄只有三四年的新舰,可惜只是排水量1000吨的小舰。)

 当时正值欧美工业革命高歌猛进之时,海军装备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精辟地描述此时的造舰竞赛:“装甲防护能力和火炮威力之间的竞赛,还远远没有结束,以致军舰现在几乎总是不再能满足要求,在它下水之前就已经过时了。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一个浮在水上的工厂,——的确,主要是浪费大量金钱的工厂。”

 身处剧烈变革的时代,北洋海军的“经远”舰以及其它舰船,不可避免地在服役之后不久乃至“在下水之前”就沦为过时货。然而,这并不是北洋海军一家的烦恼,世界各国海军均面临着这一问题。包括日本海军,其参与大东沟海战中的一大半舰船也都颇为老旧,甚至还有像“扶桑”号铁甲舰这种1877年下水的老爷舰。

500

诞生之初的“扶桑”号铁甲舰

 面对这样的问题,除了不断添置新舰,及时对老舰进行改装以也不失为一条增强战斗力的路子。比如“扶桑”号铁甲舰就于1891年开始接受现代化改装,撤去风帆(此舰最初是风帆-蒸汽混合动力)、更新锅炉、加装阿姆斯特朗式120毫米口径速射炮,至1894年7月完成这一系列改装,刚好赶上大东沟海战。

500

1897年的“扶桑”号铁甲舰

 海军本是吞金兽,时时处处要烧钱:买舰造舰要烧钱,练兵养兵要烧钱,燃料弹药要烧钱,码头船坞要烧钱……给手头的军舰换装几门新炮,虽然也要花几十万辆银子,但总比新舰省钱,更比战败之后的2.3亿两赔款省钱。只有源源不断地投入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才能有巩固的海防。中国人民花了很大代价终于学会了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看到,新中国的人民海军在“军队要忍耐”的时期也没有停止“小步快跑”地研发新舰,手头宽裕之后就立马对旧舰进行现代化升级改装。

500

“深圳”号驱逐舰,上世纪90年代人民海军“小步快跑”时期的产物

500

2017年,“深圳”舰完成现代化升级改装,舰貌焕然一新

 “经远”舰、北洋海军、乃至旧中国所有海军的官兵们如果能够看到人民海军的这一幕,大概也能稍感宽慰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多炮塔舰队”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