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上市潮背后的冷思考

19/9/2018

500

美国上市热退潮,但中国企业仍然前赴后继的敲钟,这不会只是目前的状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都将会是一种主流的现象。

文|卡萨

编辑|封成

LUMING LAB 出品

明天,美团终于要上市了,港交所上市的美团成为继小米之后第二只同股不同权的上市企业。

蔚来上市、小赢科技IPO、猫眼递交招股书...上市消息一个接一个。有一个笑话称,8月港交所同一天有8个企业上市,但钟只有4个,所以大家轮流敲。玩笑归玩笑,中国上市企业多,这可是个不争的事实。

的确,很多中国企业都把敲钟当成是终极理想,我国仅A股的上市公司就达到了3500家之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过去的15年里,美国上市公司的数量从鼎盛时期的7400多家降至3800多家。虽然上市公司的数量在大幅减少,但上市公司总值占GDP的比例,却从90%,提高到了150%。

上市公司的数量在减少没错,但上市公司的市值却在迅速扩大。不是美国的创业环境在恶化,而是美国企业不愿意轻易上市了。

01

美国的上市热潮早已降温,但中国的企业还在前赴后继。比如最近这段时间,十分引人注目的两只“新股”--蔚来汽车和趣头条。

9月12日,蔚来汽车上市。作为一支一早就被预言破发的新股,它算是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聚光灯打在身上,所有人一起见证着蔚来如坐过山车一般反转再反转的股势。开盘险破发,两次触发熔断机制,上周五盘中振幅高达40%,仅仅两天,蔚来的市值就缩水了18亿。

500

9月14日,趣头条纳斯达克上市,当天五次交易暂停,收盘涨幅达128.14%,创下了美国IPO规模超过500万美元股票的最大首日涨幅。作为上线仅两年零3个月便登录美股的企业,趣头条超越拼多多刷新了我国互联网公司的上市速度。

上市两个字,对企业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肯定,对于创始人来说,更是一个光荣的使命。但在蔚来汽车和趣头条上市背后,紧跟着的却是铺天盖地的质疑声。透过不断刷新上市时间的华丽外衣,我们看到的是两家企业的共同特点:至上市都未实现盈利,甚至是在巨额亏损中。

从2015年到2018年,蔚来汽车一直在亏损:今年上半年,亏了约33.39亿人民币,2016年和2017年净亏损分别约为25.73亿元和50.21亿元,亏损累计已超过109亿元。而截至2018年8月31日,蔚来的主力车型ES8共生产2399台,仅交付1602台,还有14376台订单等待交付。很现实,蔚来汽车的交付能力之弱,远远不能让它给资本市场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500

图片描述:ES8

一同上市的趣头条也没好到哪儿去。被称为三线城市精神鸦片的趣头条,2016年的净亏损是1090万人民币,2017年,9480万人民币,到了今年上半年,趣头条的净亏损已经超过了2017年全年的五倍,达到5.144亿人民币。

在趣头条的招股书上,很明确的显示着:趣头条账面资金为17.66亿元,流动负债为5.45亿元。直到现在,趣头条也未实现正向盈利。不仅如此,标榜为中国第二大内容聚合平台的趣头条,深陷洗稿的版权危机,仅《财经》杂志一家,趣头条就有高达290篇的侵权文章。

比起阿里巴巴、小米上市的水到渠成,恰当其时,趣多多和蔚来的上市略显猴急。这两年,随着中国赴美上市企业的越来越年轻,IPO的热潮似乎多年来都不曾衰减,反而更甚。

02

在资本市场越来越宽裕,融资渠道越来越多的当下,企业已然有更机动的选择去获取资金支持。那为什么中国企业,还那么热衷于上市?

500

第一个原因,极有可能是中国高度融资约束的环境,给予了上市公司很多融资便利,让中国企业不得不通过上市的渠道来寻求利己。对于企业来说,保证自己运营的现金流充足才是活下去甚至壮大的最重要前提。但我国的融资环境是怎样呢?

中国融资环境以银行为主导,作为间接融资的主流工具,银行对于给贷的企业有很强的审核约束。比起民营小公司,国有企业更容易在需要资金时拿到融资。从开放信托业、开放资本市场到股权分置,再到市场化,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几十年,但大环境对于中小微民营企业的不友好,改变甚小。

到九十年代,我国股市开始慢慢发展起来,这一切才有了一些改变。股市为一些前景广阔,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提供了融资的便利渠道,而企业一旦搭上股市这个“国家信用作担保”的大船,底气便粗了不少。

当你上市了,你的市值可以用股价的数值来确切估算时,当你因为公开募股不得不公示财务状况时,银行对你会宽容得多,上市公司的名号自动匹配着你的信用额度,股权质押的存在让银行能放心的把钱贷给你。

500

银行不用担心你还不上钱,一旦真的出现了最坏的情况,银行可以把你质押的股票拿来交易,弥补你造成的损失。你会发现,一旦你上市了,你很容易就能拿到银行的借款,在经济低迷,银行又不得不放贷维持经营时,他们甚至会求着你来借钱。

据Wind的数据,今年以来,一共有1638亿股股票参与质押,质押参考市值1.7万亿元;去年同期有1939亿股参与质押,质押参考市值2.48万亿元。所以,一旦你成为了上市公司,你的融资渠道又多了一种。

不怪中国企业那么趋之若鹜的追求上市,中国的融资环境基于上市企业的融资便利太诱人了,不论你是A股,还是港股,还是美股,只要你上市了,你就能用你的信用溢价换取融资优势,这是大环境让他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第二个原因,上市是创始人或者投资者最好的退出渠道。对于企业来说,上市意味着它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但是对于创始人或是投资者来说,上市,更多代表着一种退出机制。

上市以后,公司可以给你带来的收入将完全可以用你手中股份的价值衡量。对于一些职业创业者来说,把公司做上市便是他们和这个公司缘分将近的时候,很多联合创始人在公司上市之后都选择套现走人,用这部分收入去创立另一家公司,然后再来操作循环另一轮上市。

对于投资者来说,上市更多意味着的也是退出或者为退出做准备。比如Facebook上市时,就有投资人士预警抛售套现潮。而作为中国最大企业买手之一的腾讯,就是“为推出做准备”这种操作的典型代表。腾讯很擅长投资潜力企业并扶植上市,以获取投资收益。 

500

去年,阅文和搜狗先后首次公开募股,腾讯作为两家企业幕后的投资者,成为了企业上市的最大赢家。光是搜狗一家,其敲钟后腾讯持有的搜狗股票就翻了很多倍,让腾讯净赚143个亿。

6月,优信二手车于纳斯达克上市,早在2015年就投资了优信二手车的百度,持有优信二手车A类普通股7983万,股权比例8.7%,优信二手车30亿美元的市值,让百度的投资增值到了2.61亿美元。可以说,百度花在优信二手车上的投资,3年涨了1.6倍。

很巧,明天上市的美团,和刚交了招股书的猫眼,背后也有一个共同的金主爸爸,对,又是腾讯。腾讯持有美团点评逾20%的股份,是超过创始人王兴的第一大股东。如果说,按照美团每股定价60港币的最低估值来算,腾讯手中的股票价值可能近百亿美元。

你看,投资潜能公司,已经成为BAT的重要收入之一。他们在不同领域疯狂的布局圈地,据有关数据显示,腾讯到目前为止已经投资了各个行业的潜能企业有200多家,只要有朝一日企业上市,腾讯的投资回报率都是非常可观的。

500

也许有时候企业本身并不想急着上市,但在大股东的施压下只能不得已将IPO提上了日程,而目前这个阶段,腾讯的投资正将进入收割期。腾讯布局的出行、金融、知识付费领域的企业都表现不菲,这些企业将带给腾讯不可估量的收益。

对于公司创始人来说,除了IPO,他还可以通过让大公司收购自己来完成退出机制。这种方式比上市更加便捷,依傍于大公司,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加持。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上市都是中国企业在国情下更好探索发展的最优途径,是一个未来会更加明显的市场趋势。

03

上市,在很多人心中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上市企业四个字在媒体的议程设置中总被放在褒义的位置。上市这件事,有时候是企业自发的目标,有时候是企业不得已的选择。那从IPO本身这件事来讲,对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上市可以大大缓解企业股东的资金压力,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就是首次公开募股,扩大融资范围,把对原始股东的筹资压力转嫁到更多人的身上,与此同时风险也会被分摊。原先可能只是通过私募等方式向特定的人募集资金,上市则会让你的筹资范围扩大到全国,甚至全球。与之对应,你能筹到的钱也会更多。

拿京东来说,京东这几年才开始艰难实现正向盈利,但是想要完善整个京东的链条,需要巨大的资金来和同业竞争,不上市行吗?当然不行。

500

上市对企业来说,也是增加品牌知名度的方式之一,用上市两个字为品牌背书,在国内就是信用的象征。有些针对高端全球市场的企业会根据发展需求,特意选择美国上市,尤其“行业第一赴美上市企业”的名号,对他们来说尤其重要。

但有利就有弊,不然不会有那么多嚷嚷着要私有化的上市公司。前几天,马斯克就在说要将特斯拉私有化,但没几天,他又否认了这个说法。那么上市的弊端有哪些呢?

首当其冲的是,你无法控制自己的股东变更了。散户都是冲着短期盈利来的,但没有那个企业能够一直平稳的盈利。当决策者觉得时机成熟,作出需要投入巨大的扩张决策时,账面上难免会一时显得很难看,尤其是在季度年度节点,如果你的收益率低了,投资者就跑了,他们才不管你的经营理念,你的战略设计。

所以有时候企业决策者在决策时,会因为不得不去在乎“数字”,而作出并不是很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决定。

500

除此之外,上市企业需要向公众公布自己的财务等信息,这样一来,什么钱用在哪了,怎么用的,你的一切都在公众以及竞争对手掌控之下。对于他们来说,你是透明的,在商场上,这种透明就代表着劣势。尤其是当你需要投资时,信息强制公开会让你显得很被动。想要内部融资,盈利情况不允许,想要增发股票,这就代表着你主动放出了你缺钱的信号,股价必然会受影响。很多企业不愿意上市,就有这个原因。

去年7月,融创中国发布消息称,将通过配售新股的方式融资不超过40.32亿港元,配售新股2.2亿,相当于已发行股本的5.63%,这次配售新股预计资金金额40.32亿元。消息一出,融创开盘日股价大跌8.36%。融创一向属于激进的企业,负债率一直都很高,这次大笔融资的消息放出,让公众猜测融创又有新的扩张性拿地计划,对于融创现金流的担心势不可避免。

尽管孙宏斌再三强调公司账目资金没有压力,但公众的质疑已经在股价上显露无疑。在融创宣布配售新股没多久,欢聚时代也宣布将增发575万股ADS(美国存托股),股价应声大跌超过9%。

所以说很多企业上市是不得已的,因为他们自己没有足够的内部融资能力去支撑起自己的扩张,只能依靠发行股票来获得支持。财大气粗如陶碧华老干妈,宗庆后的娃哈哈,他们都不愿意上市,因为它们知道,上市,就意味着要分出股票,分股票,就意味着要和别人分利润。


​04

既然上市后的弊端显而易见,那些上市公司又是如何来避免这部分问题的呢?

比如小米,它为什么选择在香港上市呢?很大原因是因为港交所首开放 “同股不同权”机制,小米采用AB股形式制定投票权架构,雷军仅拥有超过30%的股票,但在决策权上却超过了50%,很大程度避免了公司决策者受到股东的过多影响,避免了上市带来的控制权稀释。明天上市的美团,同样也选择了以同股不同权的方式上市。

500

在信息公开上的桎梏问题上,很多企业遵循着内部融资大于债券融资大于股票融资的原则,尽可能少的向市场传递企业资金告急的信息,避免股价出现不正常波动,影响正常的经营。所以说,上市并不是万般好,看问题一定要兼顾硬币的两个面。

那美国上市公司断崖式下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渐渐制定出了一套严格的发行上市监管制度,在这样严苛的管制下,一旦被发现财务造假,操纵股市等问题,企业将面临非常严重的法律指控。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就是两个经典的反面案例。

在这样的威慑下,美国企业想要上市,不得不慎之又慎。国家如此严格的监管,必将产生巨额的监管成本,这部分成本,又被转嫁到了上市公司身上。很多企业不愿意承担高昂的被监管费用,这也成了它们不愿轻易上市的另一个理由。

加上近几年,美国私募股权交易规模壮大,上市早已不是美国企业募集资金的唯一方式,他们不再需要市场来给他们提供资金支持,对于美国企业来说,他们有更多的进入和退出选择。美国的资本市场趋于稳定,上市很多时候只是权衡利弊之后的一种选择,所以综上,近十几年,可以发现美国的上市企业越来越少,退市的企业越来越多。

然而,对于我国来说,有太多国情性的因素需要纳入考量。美国上市热退潮,但中国企业仍然前赴后继的敲钟,这不会只是目前的状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都将会是一种主流的现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