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说要严厉打击“假新闻”,真是好笑

近日,台湾当局对于新闻管控日趋严格,蔡英文在帮民进党辅选时多次提到:“接连‘假新闻和假信息’会影响到年底选举,甚至还有些是来自大陆的。因此我们将这些‘假新闻’都列为‘国安’问题,同时亦把散步虚假信息和影响政府施政等网络新闻都列为信息安全战略议题。”

“主子”发话后,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发言人黄重谚也配合指出:“网络谣言和假新闻泛滥,的确造成台湾社会和安全的严重威胁,与此同时也称大陆近期媒体称‘间谍案’是意图破坏两岸关系正常发展的假信息,台湾有关部门都已经证实和陈清。”

加上近日日本大阪台风大陆驻日使馆载运两岸同胞不分彼此的新闻,却被台当局“驻日代表”谢长廷称是因大陆假新闻,使得台当局驻大阪办事处处长受到舆论压力而轻生。种种的言行都指称是大陆的不对。

500

其实台湾当局所谓遏制“假新闻”的举动,从三个多月前就已经开始了。六月初时蔡英文就多次称网络假信息和假新闻充斥,意图抹黑政府实行的各项政策,因此行政部门和各级部门在官方网站上同时也成立了“争议信息澄清专区”来为自己的相关政策进行辩驳反击。

与此同时,在“立法院”占绝对多数的民进党当然要听党主席蔡英文的话,民进党籍“民意代表”邱志伟和苏震清同十七位党籍民意代表联署响应,将散布假新闻和假信息入法,在《社会秩序维护法》第六十三条中“散布谣言,足以影响公共安宁秩序者,可处三日以下居留或三万元以下罚锾”的条文中,新增“未经查证在网络散布传递假新闻、假消息足以影响公共安宁秩序者,视同违法。”

就连主管新闻通讯传播的“NCC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也在9月17日表示:“台湾新闻媒体最爱到处引述所谓的‘网络传言’又不经查证,导致假新闻满天飞,因此决定整顿,广播电视台业者应该要提供视观众一个正确平衡的报导,避免转载不实假新闻造成社会伤害,如果被发现有假新闻造成社会公共利益、妨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之业者,最高可以对其处以新台币200万(约44.6万人民币)之罚金。”由此可知,蔡英文对于所谓的“假新闻”非常震怒,因此从上至下、从“立法”到行政部门无不快速动员修法和发布消息,来震吓反对阵营和常常与其唱反调的媒体,以期摆脱两年多来的执政不力,挽救年底“九合一选举”的颓势。

然而,回顾蔡英文执政两年多来,带给台湾百姓的是什么?带给两岸同胞的是什么?带给全世界的又是什么?

对于台湾老百姓来说,带来的是政治恶斗加剧经济停滞不前的内耗,“党产会”和“转促会”可以裁判兼守门员任意开启政治恶斗,更为离谱的是“转促会副主委”张天钦可以肆意妄为称我们就是“东厂”,就是要“除垢”,将国民党新北市长参选人侯友宜除掉。陈水扁的心腹“监察委员”陈师孟则称张天钦不应该被公审,“转型正义”最恶劣的例子是马英九,由此可知这两个具有高度争议性的“部门”,其实就是蔡英文和民进党斗垮国民党的打手机关而已。除此之外“年金改革”等重大议题和政策,民进党都是挟着“行政”和“立法”的权力资源强度过关,最终搞得台湾民不聊生哀怨四起。

在两岸关系方面,蔡英文带给两岸同胞的却是一张不及格的答卷。在上任之初口口声声说要维持过去两岸关系的成果,但事实上却是在拒绝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前提下,使得两岸的制度性协商机制停摆,同时岛内却是“只许台独放火不许统派点灯”,放任“东京奥运正名”公投联署却对岛内统派进行调查。

与此同时,当大陆对于台湾同胞出台如“31条措施”和“居住证”等便民利于台湾同胞的政策时,台湾当局却是多次召开记者会予以反击反制,这样的做法无疑只是推动两岸关系的大倒退,而非助益所谓维持两岸关系过去的成果。其实再将历史拉到2014年3月的“反服贸事件”时,当时到场声援学生的蔡英文和民进党大员声称开放服贸协议后,“大陆同胞来台湾工作会抢占台湾人的工作机会”,但事后来看,正是大陆给台湾不断下滑的经济带来机遇,这样说来,蔡英文为何不给自己的假新闻拨乱反正呢?

或许是因为适逢选举年,民进党当局急于灭火来转移民众的目光,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套不变的永远真理——怪罪于假消息和假新闻,甚至称是来自大陆的假消息。但蔡当局不要忘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老百姓有接触真实信息的各种渠道,对真假自有公断,而且谁都知道,最会选举的民进党一直是假信息、假新闻的制造者和得利者。

比如1998年高雄市长选举中,一卷神秘的绯闻录音带事件造成吴敦义连任失败,谢长廷当选高雄市长,自此高雄市成为民进党的天下。事过境迁,到了2006年12月,当时爆料的前民进党市“议员”陈春生才说出了实情,原来那卷录音带的提供者就是谢长廷。由此可以知道民进党在每逢选举时的“奥步”才是假消息的制造者,为了当选而无所不用其极。

再次来到选举年,民进党”这次则是挟着强大的“行政和立法”资源,来为其政绩猛灌水,为其执政不力撇清责任,或许这就是假新闻罪的制造机和制造厂吧!最终受欺骗的,还是台湾民众,稀里糊涂地投下了自己那一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