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界庸俗之风下的“法海困境”

《中国民族报》

2018年9月11日

□ 于婷婷

  不久前,一部名为《天乩之白蛇传说》的古装神话剧在爱奇艺全网独播。在同类仙侠产品扎堆泛滥的情况下,这样一部快餐式剧集本没有过多讨论的必要,却因剧情涉嫌辱佛辱僧的争议迅速发酵为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并在播出几天后被叫停下架。几天后,侮辱道教的网剧《天蓬元帅之大闹天宫》也被下架,并向道教界作出公开道歉。两个案例可以看作“娱乐与道义之争”的典型事件,体现了民众对当前娱乐界庸俗媚俗之风的不满和抗拒,也标志着在无底线娱乐的侵蚀之下,大众不断呼吁的社会公序良俗终于开始迎来初步回归。

  此次《天乩》的下架,使影视剧的创作尺度、娱乐的道义底线等问题再次受到关注。似乎当今文娱产业有一个值得警惕的趋势,就是顶着“爱情至上”等概念,可以肆意调侃、戏谑、消解一切对象,无论它是道德伦理、宗教信仰还是国家民族。深谙大众传播心理与网络传播规律的文娱从业者,以游走、突破乃至放弃底线的方式制造噱头、引爆大众,鼓噪青年一代对其或吹或黑,来成就日后金钱帝国的光芒万丈。

  事实上,由于影视圈对“白蛇”主题多年来敲骨吸髓式地挖掘剩余价值,高僧法海禅师的形象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有人说,“‘70后’认为法海为了收妖而为难白蛇,‘80后’认为法海喜欢白蛇而为难白蛇,‘90后’认为法海喜欢许仙而为难白蛇”,似乎一定要突破禁忌、颠覆伦理才有看点。这不仅是时代的狂欢和笑料,更是时代的悲哀。为了满足无底线的娱乐需求,清白无暇的高僧形象一再被软土深掘,遭遇没有根据的开涮、戏说乃至恶搞。人们似乎也已经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习以为常,甚至对“将崇高拉下神坛就是创新”“容忍侮辱恶搞就是多元化、有个性”“放纵任性、为所欲为就是伸张自由权利”等等繁芜不清的“理念”“信条”深信不疑。更甚至于文娱产业或有一种因增加“传统文化”曝光率而表功的心态,无论其是在弘扬还是在摧毁。更糟糕的是,其中又有多少是在借用弘扬传统文化的遮羞布,来遮盖这粗劣抽用传统文化符号吸金赚钱的真实目的?

  在尼尔·波兹曼所说“娱乐至死”的现代潮流中,在经济日益发达而文化日益碎片化的进程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安放逐步衰落的价值、传统与神圣等弘大话题?创作自由就可以为所欲为、肆意编造吗?针对这一现象,佛教界长久的隐忍与迁就终于开始表达——创作自由不是随意放纵,自由的出发点是理性与责任,它也必然落脚到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娱乐的底线正是法律的界限,依法尊重宗教是娱乐圈所应负起的基本责任;还“法海”清白并不是小题大做,针对崇高事件和人物的调侃、戏谑、娱乐之风应该终止,奉劝世人别拿宗教开玩笑。

  电视剧《天乩》中的“法海”,指的是佛教禅宗祖师级的宗教领袖、镇江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禅师。禅师为唐代名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出身名宦之门、世代奉佛。据《金山寺志》载,裴文德少年时便拜在禅门沩仰宗创始人沩山灵佑禅师座下修行,获赐法名“法海”。剃度后,奉师命在苦行单上为常住劈柴运水三年,后又闭关修行三年,一心参禅、功夫大进。三年圆满时,师父亲到关外呼名,法海禅师于门窗紧闭的关房中应声而出,得道圆满,传为丛林佳话。禅师得道后,前往镇江驻锡禅修,燃指奉佛,发心恢复泽心古寺,为众生立僧伽蓝。因发寺基时意外掘出一批黄金、上交太守,唐玄宗闻之深为感动,敕令拨还黄金助修寺院,并特立名为“金山禅寺”。法海禅师就是镇江金山禅寺的开山初祖,被尊称为“开山裴祖”,深为后世禅人所敬仰。

  但正是因为《天乩》剧中这种直接针对宗教领袖、以佛门祖师为戏谑对象来取宠大众的娱乐风潮,才引起了教界的高度关注。虽然当事方辩称“此法海非彼法海”,剧中的“法海”是虚构的历史人物,与真实的法海禅师没有关系,但这显然是在拿捏历史误读之“虚”,而务现实中戏谑调侃之“实”。因为历史上的法海禅师曾有驱赶咬伤人兽的白色蟒蛇进入长江的事迹流传,因而成为明末作家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故事中法海禅师的原型。而在后人逐渐演绎的各种版本的“白蛇故事”中,历史的误读使法海禅师逐渐从抑恶扬善的勇敢正义形象,被扭曲塑造成了破坏美好爱情的糊涂僧。以致这位禅门宗师的真实历史事迹鲜为人知,而虚妄不实的负面刻板印象却已完全取而代之了。

  事实上,在当今社会大众普遍对宗教知识知之不多的情况下,大多数观众对于佛教的认知来源只是通过影视和文学作品而已。很多观众会认为剧中编排的“法海”形象就是佛教僧人形象的代表,甚至很多人对佛教的认识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被误读了的“法海”“唐僧”“济公”串联起来,以此来完成对佛教的进一步误读。由此可见,文艺作品对历史传承及历史人物塑造的影响之深远。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创作者,在这方面应该谨慎抉择。如果不对娱乐宣传领域的此种乱象进行正本清源,那么多年以后,也许我们这个时代所留下的宗教记忆,就只剩下深陷爱欲的“法海”、唠叨饿货的“唐僧”、酒肉风流的“济颠”,而历史上光照人天的高僧法海禅师、中华民族脊梁的玄奘大师、彻悟禅门玄旨的道济禅师,则与他们所代表的崇高精神一起,被打包丢进了历史的尘埃里,随风而逝。

  有媒体时评指出,“如果我们一味低着头不说话,文化就会越来越‘驼背’。或者故作清高不屑与娱乐讨论,娱乐就会更加无底线地占领精神空间。文化即使再高大,也会被挤到墙根边!”维护法海禅师的崇高形象,不只是在为法海禅师的名誉而争取,也不只是为佛教界的宗教尊严和信仰感情,更重要的,它是在维护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份不容亵渎的崇高和理想,是对我们心中那块最后净土的临终救赎和底线救治。或许一次事件没有能力去改写一个民间故事在几百年间留下的印记,但人们却可以选择从现在开始尊重历史和事实,去书写更为美好的未来,还历史人物一个本来面目,还法海禅师一个清白。

  早在互联网剧初生之时,确因尺度更大而有着与电视剧的明显区别。但随着各路资本参与到网剧的角逐,网剧的制作水准已完全媲美电视剧,更何况是《天乩》这样的网台联播剧。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播放电视剧的红利逐渐消散,国家广电已将“网上网下、同一标准、同一尺寸”立为明确条例。未来网络播放电视剧想要实现突围,再也不能依靠所谓“猎奇”和“大尺度”,而是真正需要依靠精良的制作和内容的高品质取胜。而网络剧作为一种能够形塑舆论的工具,也必然要承担起社会的道义职责。我们关注到,类似《天乩》这类剧集的受众多数集中在“95后”、甚至“00后”的年龄阶段,正处在人生中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而网络热播剧恰对这一年龄段的人集中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对于此类影视作品的监管和导向应该更为慎重,以呵护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正面、向上的精神文化环境。而当资本运作之手无法对文娱产品的价值导向和道义底线进行自我调控和自律时,监管审核部门的严格把关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次国家广电总局的果断处理无疑为更为健康的影视文化空间指明了方向,也让社会大众看到了更加风清气正的希望!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