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通义——中秋佳节倍思亲!

500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在农历八月十五,和春节,端午合称三大传统节日,农历的七月,八月,九月三个月是秋季,八月十五刚好就是一秋之中,故名:中秋节。

它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是源自于战国时代的末期的嫦娥奔月的神话,人们在八月十五祭月盼望嫦娥归来。二说是源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我国远在周代就开始举行拜月的活动,古籍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晚间拜月,但是天子拜月,都在秋分时举行,跟在中秋节不是同一天。但是实质上来说,中秋节是庆祝丰收的农事的节日。

为什么呢?秋天是结果的时候,这时大田秋熟,人们盼望五谷丰登,于是在月亮最亮的时候对着月亮祭天,表达人们“花好月圆”,“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

在祭月的同时也产生了赏月的风俗,这也是因为八月十五这一天是一年之中赏月最好的时候。古人就说了,“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从历代文学作品之中可以知道,唐朝有很多的赏月诗,其形象都是很美的。例如刘禹锡的:

500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500

嫦娥奔月,玉兔,以及唐玄宗夜游月宫的神话传说,使得月中世界更加具有浪漫的迷人色彩。因此以来咏月的诗篇,无不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中秋佳节最明显的风俗就是吃月饼。这一风俗在唐代就已经有了,明清以来特别兴盛。据说元末汉族人为了反抗蒙古族人的统治,曾经用月饼相约起义时间。到明代,有的月饼做的很大,凡事回娘家的女子都要在中秋节前赶回婆家,与丈夫公婆一起吃月饼,所以呢,在明代时期的中秋节又可以称为“团圆节。”清代北京人中秋除了赏月,吃月饼以外,最有特色的风俗就是到处卖“兔儿爷”,这大概就是因为玉兔的传说吧。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在此,祝福大家中秋节能够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家陪陪妻子儿子,父母,一个真正的男人是不会忽视自己的家庭的,最后提前祝福大家中秋快乐!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