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自嘲“打工人”,有人却很羡慕

500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何国胜

  2020年10月29日,国新办宣布中国摘掉了“乙肝大国”的帽子。依据是: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降至1%以下。

  这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典范。

  新闻底下,很多人评论,“希望乙肝能尽快根治”“乙肝什么时候能彻底根治?”

  没错,当今的我们,面对乙肝病毒,仍然无力。目前,我国还有7000万人感染了乙肝病毒,仍是世界最多。

1

  隐匿者——乙肝病毒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会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它跟艾滋病拥有同样的传播途径——血液、母婴垂直传播(分娩和围产期)和性接触,但相比艾滋病,它更温和也更隐秘。

  乙肝不是一种急病,不像现在的新冠一样,几天十几天内发生明显的身体病变。从感染病毒到肝炎发作,一般有一二十年的时间。很多时候,如果不做血检,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感染了乙肝病毒。

  它就像一只黑夜里的乌鸦,灯不打过去,你知不道它在那里。

500

  这是乙肝病毒的“温和”导致的。

  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并不会造成直接的伤害。在它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前,它和人体和谐相处,达至一种微妙的平衡,互不侵犯。

  因为国内的大多数乙肝感染者都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所以在这些感染者成年和免疫系统成熟之前,并不会出现任何明显的感染反应,但病毒会大量复制。所以有些人检测出了天文数字般的病毒载量,但肝功能正常运转。

  病变发生在免疫系统识别出侵入者的身份之后。人体免疫系统成熟后,会识别出乙肝病毒,并对其发动疯狂攻击。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因为乙肝病毒寄生在肝细胞内,与肝细胞共存亡,所以免疫系统在击杀病毒的时候,肝细胞也被波及,因此肝脏出现炎症。

  病毒和免疫系统的较量会有输赢。免疫系统取胜后,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性大幅降低,并转入“地下工作”,肝功能恢复正常,人体和病毒再次处于一种微妙平衡状态。这几乎是乙肝患者能恢复的最好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只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维持这种平衡状态直至终生。

500

  2006年8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肝炎防治宣传教育活动上,刘德华坦言他很小的时候就检查出有乙肝,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如果二者难分胜负。在病毒不断复制和免疫系统的不断攻击的持久战中,肝脏不断丧失正常功能,肝硬化、肝癌可能随之而来。

  因为肝脏没有神经,人们不会有痛感,所以乙肝的症状也表现得“温和”一点——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和出现黄疸等。

2

  乙肝大国“兴衰”

  在病毒的历史中,乙肝病毒并非一颗“新星”。2007年,希伯来大学传染病和热带病研究的Mark Spigelman 教授在韩国一具500年前的孩童木乃伊中发现了乙肝病毒。

  漫长的历史中,乙肝病毒和人类相伴相生,而它第一次真正“显露真身”是在上世纪60年代。1964年,美国生物学家Baruch Blumberg发现了引发乙型肝炎的病毒。六年后,伦敦Middlesex医院的D.S Dane用电子显微镜发现了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

  在中国,对于乙肝病毒的研究始于1973年。当年,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陶其敏教授开始研究乙肝,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的检测方法。

  乙肝被称作“中国第一病”。没有人说得清楚,谁是中国第一批感染乙肝病毒的人,以及怎么被感染。

  这个古老的病毒到了近代才产生大规模的传播,这源于医疗技术的发展。近代后,医源性传播成了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因为人们之间血液交换兴起了。

500

  乙型肝炎病毒3D结构图

  上世纪90年代,乙肝在中国的传播迎来了峰值。1.2亿,这是留在那一代乙肝感染者脑海中难以抹去的数字。

  1992年,我国进行了建国后最大规模的全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达60%, 1 - 29 岁的人群中,乙肝病毒携带率(表面抗原阳性率)为 9.75%,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划定高流行区的标准——8%。

  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一篇文章《乙肝在中国》提到,国内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大约是全球携带者总数的 1 / 3。

  那个年代,血浆经济大行其道,随之而来的是传染病的趁机肆虐。艾滋病的迅速传播,使人们意识到非一次性针头乱用的危害。乙肝病毒,也是趁着那个“黄金窗口期”大肆攻城略地。很多人被感染后找不到原因,最终回溯时,都把源头指向了那个在炉子上被蒸煮的针头。

  直到2006年,我国才从高流行区降到中流行区,1 - 59 岁的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为 7.18%。

  在更长的感染历史中,分娩时的母婴垂直传播是最主要的感染方式,尤其是在围产期(怀孕28 周到产后一周)。世卫组织指出,在没有任何预防干预的情况下,对于感染乙肝的母亲,母婴传播的风险处在70%至90%之间。而且这一时期感染导致慢性肝炎的病例,约为95%。其次是5岁以前感染的幼儿,更容易转为慢性肝炎。

500

  纪录片《生门》中一名患乙肝的孕妇

  乙肝目前无法治愈。所以,面对乙肝,最有效的方法是预防。

  1981年,第一支乙肝疫苗在美国上市。1989年,迫切需要制造疫苗的中国,直接承接了美国乙肝疫苗技术转让。3年后,我国开始实施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政策,不强制,需自费,接种率并不高。在这之前,中国的新生儿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80后是最后一批没有疫苗保护的新生儿,目前他们也是最大的感染乙肝病毒的年轻群体。

  经过10年的自费状态,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2005年,乙肝疫苗被纳入国家一类疫苗,全部免费接种。

  疫苗的推广,效果显著。自我国儿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以后,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从 1982 年的 8%-15% 降低至 2015 年的1%以下。1992-2014 年,全国有约 9000 万人因预防接种策略而免受乙肝病毒感染,减少了近 2400 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肝硬化、肝癌等引起的死亡人数约为430万。

  直到今年10月29日,国新办宣布我们摘掉了“乙肝大国”的帽子。为此,花了20多年时间。

3

  歧视比病毒更有害

  “正如疾病是人生最大的不幸,病人最大的不幸是孤独,当疾病的传染性使那些本该前来助一臂之力的人避之唯恐不及时,甚至连医生也不敢前来时…这是对病人的公民权的剥夺,是将病人逐出社会…”这是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的论述。

  传染病总是跟歧视绑在一起,而这种歧视来自于对疾病的畸形隐喻。艾滋病经过社会文化的扭曲解读后,隐喻着不洁和耻辱,而人们乐于将这种疾病的隐喻转移到患者身上,歧视就此产生。

  乙肝,作为一种传染病,也无法避免被歧视的宿命。

  2003年,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参加公务员考试时因体检查出乙肝而未被录取。一怒之下,他扎伤两名工作人员,致一人死亡。乙肝歧视以这样一种惨烈的方式,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500

  电视剧《蜗居》台词

  歧视行为不仅在社会个体层面产生。上世纪 90 年代,从《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公务员体检项目与标准》到 1976 年的《中国食品卫生法》和 2006 年的《食品安全法》,都对乙肝携带着设置了职业禁入。

  这种歧视给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带来的伤害,远大于疾病本身的伤害。异样的眼光和各种限制,真的在把病人逐出社会。

  歧视让他们不敢就医、不敢工作、不敢结婚、不敢养育子女。

  本质上,歧视来源于不了解和误读。大家闻乙肝色变,夸大了乙肝的传染性和传播途径。人们把一种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的病毒,夸张成了不能接触、靠近的超级病毒。

  而世卫组织明确指出“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或炊具、感染病毒的母亲进行母乳喂养、拥抱、接吻、咳嗽或打喷嚏”,均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目前,国内官方已取消了对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各种职业和求学禁入,乙肝检测从体检中剔除,但歧视并未就此消失。很多用人单位还是以各种方式和理由进行乙肝检查,并将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拒之门外。

500

  青海乐都,儿童在学校接种乙肝疫苗

  很长一段时间内,乙肝代检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

  这虽是明显的损害权益,但很少有人会去维权。一是不想让更多人知道自己感染乙肝病毒,二是维权费时费力费钱。

  此外,另一个误解来源于人们对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混为一谈。二者都受到了感染,但情况相差很多。乙肝病毒携带者肝功能正常,没有慢性肝炎表现,只是感染了乙肝病毒。只要定期检测、保证健康生活习惯,终生可不发病,不服药。甚至有些人一辈子不知道自己感染了乙肝病毒。在当下7000万的乙肝感染者中,大部分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非乙肝患者。

  “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

  所以,请大家收起歧视,在疾病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