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桧”之争,我想讲个故事

陷害岳飞、代表宋朝与金朝进行绍兴和议的秦桧究竟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外交家?或者说“主和派”究竟是不是“投降派”?这样的讨论,在当下对美斗争日趋激烈的情势下,有着明显超越历史的意义,自然不少人“借古讽今”,批判秦桧或者为秦桧翻案,也是意料中事。

但是今天,我想先讲一个故事,讲一段布尔什维克党人的故事,讲一段“战争与和平”的故事

500

在一战,十月革命之后,布尔什维克建立了苏俄,换了个国家,并不能改变俄军在东线战场上面对德国军队频频溃败的事实。针对这种情况,当时布尔什维克内部有三种声音:

一种是以布哈林为首的主战派,他们认为广泛的欧洲革命迫在眉睫,并且德国西线战事陷入不利,只要布尔什维克坚持战斗,就能唤醒德国民众,德国革命就马上要爆发。即使最终布尔什维克失败了,苏俄灭亡了,全欧洲的无产阶级也会在他们的战斗与牺牲下愤怒并觉醒,而加速各国的革命进程。

一种是以列宁、斯大林为首的主和派,他们认为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八字没一撇的欧洲革命上,布尔什维克已经走到了前人未至的地步,应该保护好这来之不易的革命果实。俄国和俄国人民在一战中饱受摧残,需要时间休养生息,继续参加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毫无益处,必要时甚至可以暂时牺牲一部分利益,也一定要和德国和谈。

还有一种是以托洛茨基为首的中间派

最终在布尔什维克党内部,主战派的声音占了上风。但列宁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不顾党内多数同志的反对,派遣托洛茨基和德国进行和谈。托洛茨基按照列宁的指示,尽量利用和谈拖延时间、宣传布尔什维克的主张。但他和列宁存在分歧:他始终不愿意用牺牲新生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手段换取和平,所以最终,他没能达成列宁的目的,和谈也未能有一个结果。

随之而来的就是德军在东线更猛烈的进攻,预料中的德国革命也不见声响,主战派和中间派的一部分人也开始认识到自己一厢情愿的“殉道者精神”有多么幼稚,开始支持和谈。但再次回到谈判桌上时,苏俄剩下的筹码已经不多了,列宁不得已以放出波罗的海诸国和波兰,赔款60亿卢布等高昂的代价,签订了这个停战条约,事后托洛茨基也后悔不已,认为自己贻误了最佳的和谈时机,但木已成舟,为时已晚。

我想借这个故事表达什么观点呢?和谈和投降看似差之毫厘,但谬以千里。谈判的目的是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国家、一个执政群体理智和成熟的表现;但投降则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无条件服从,是一种典型的对敌人充满幻想、对自己丧失信心的幼稚行为。明智的外交团队不会拘泥于形而上的和或者战,而是用一种“有底线的灵活手腕”,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谈判在内的各种斗争手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谈,则大门敞开;打,则奉陪到底,这样的态度才是正确而健康的。我希望各位同仁能够同样树立这种大局意识,而不是被某些公众号跟风一般的观点煽动,一厢情愿的认为国家在对美外交上的某些行为是“投降主义”或者“炫耀肌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