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田园女权”,反到张桂梅身上了?

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所有物?面相凶恶?具有仇男意识,只帮扶女学生,不帮扶男学生?

功劳全都被她一个人贪墨?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几天,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在个别网友的口中竟成了“田园女权”的代表,从而遭到批判。

500

事情起因还是张桂梅在一档节目中说出自己反对学生去做全职太太的话语。

500

完整版视频戳这里

10月26日下午,有网络大V发文,对相关节目片段进行逐秒逐帧式的分析。

这位大V开篇即点明,他认为,通过张桂梅在视频中说出来的话“基本就可以看出这位女校长隐藏在内心的另一面”。

顺着他的博文读下去,诸如“充满戾气”、“狂热的宗教极端分子”之类的形容出现了。

然后,不知道怎么的,这位大V莫名其妙地就推导出张桂梅其实是“反婚反育反家庭”的、“有很强烈的仇男意识”。

500

显而易见,这已经不是分析,而是人身攻击了。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评论区里竟也有网友立马跟上“封建糟粕”“女拳实锤”。

500

甚至于,张桂梅办学解决女性就学问题,都被扭曲为她“只帮助女学生,而不包括男学生”。

还认为,张桂梅能火,是有“田园女权”群体在做推手。

500

看着面相就敢对模范人物搞解构???

这些网友的思维逻辑,也完全无视了整个社会对于真善美价值的推崇啊。

更为恶毒的是,他们竟然去指责张桂梅贪墨了创建华坪女高的全部功劳。

500

500

本来觉得,以上种种混乱言论不值一驳,但看着转发点赞愈演愈烈,觉得有必要说两句。

首先,稍微看过张桂梅接受媒体采访的报道或者视频都可以了解到,她从来不认为创建华坪女高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她也没有以有功者的身份自居过。

媒体对其事迹进行宣传时,除了谈到张桂梅四处筹措办学资金的艰辛外,也不忘提及:

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一百万,帮助张老师办校……张老师告诉记者,这所学校能办起来并走到今天,靠党委政府作坚强后盾。此言不虚,华坪女子高中的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保障,学校建设由教育局负责。

但是这些都被别有用心者直接忽视了。

500

媒体报道截图

回到张桂梅反对自己学生当全职太太的话题上,一部分网友不认可张桂梅,是因为对“全职妈妈”有着过于乐观的想象:

500

总结他们的观点就是:钱够,不工作有什么问题?

可是这一部分的网友显然没有学会换位思考。

作为一个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张桂梅面对的环境是典型的“性别不平等”环境,所以她才需要用很多在键盘侠看来是矫枉过正的方式去办学,去改变由原生家庭造成、加诸在女童身上的缺憾。

500

500

500

在节目官微分享的一段时长近4分钟、相对完整的视频里,张桂梅其实也提到了那名捐款女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她爱人的经济条件。

张桂梅说,那名学生的家庭困难,歌唱得不错,“就跟百灵鸟似的”,但是家里没什么条件支持她报考艺术院校,走普通高考的路线也没有考到什么好的学校,毕业后就去了杭州、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打拼。

学生嫁的是贵州人,同样也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在做销售。

500

单就这名捐款女学生而言,张桂梅的讲述,还不够现实吗?

风闻社区里,其实也有不少用户贡献了个人经验告诉大家:

“全职”,意味着家庭内劳动的高负荷。很多中产家庭之所以有全职太太或全职丈夫的需求,不是主动选择,而是出于对维护家庭成本估算之后的“被迫选择”。而即使是家庭财务自由的太太,也要面临对社会性话题逐渐隔膜的问题。

试想一下,你下班之后或者退休之后,还会不会关心电视剧之外的世界。

500

这里讲的是个普遍性,有特殊的例子当然可以举,羡慕就好,犯不着上赶着去辩护。

说张桂梅“仇男”、“像训练小动物一样训练学生”,我看到的第一反应不是对错,而是他已经完全无法理解张桂梅式的人物。

因为无法理解,所以不得不拿出媚俗版弗洛伊德式的贴标签大法,以求让一个模范人物,符合自己对所谓“人性”的想象。这其实就和他口中的“田园女权”对男性群体盲目仇视一样:

做事这么“极端”,心理一定变态。

再多说一句,张桂梅是1957年生人,随家人一起经历过三线建设,此后一生都在中国最贫困的地区工作。在她的少年时期,最流行的一句话叫“妇女能顶半边天”。

相比之下,某些“城市精英居高临下的批判”,只是站不住脚的空谈,一笑而过罢。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