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骗子产业”,怎么就成了美国的心腹大患?

就在上周末,很多人在订阅号推送里被“量子科技”刷了屏。

  10月1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500

  量子力学+相对论,这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但很多人可能一个都还没整明白。

  直到今天,很多人提起“量子”的第一反应,不是段子,就是骗子。

500

500

  说句实在话,有些国人对中国量子科技发展的认识水平,可能还不如一部分美国人。

  最近我阅读了一份美国智库发布的报告《量子霸权?——中国的野心及其对美国创新领导地位的挑战》,我发现美国人对我们中国量子科技领域的发展盯得死死的,所有在公开领域能找到的资料信息,被他们扒了个一干二净。

500

  这份报告是由前五角大楼官员组成的华盛顿特区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撰写的,作者是会说一口流利中国话、专门研究中国国防创新的美国专家。

  在这篇报告里有一句话:“在近代历史上,美国第一次面临技术突袭带来的真正危险。”

500

  这不是老掉牙的“中国威胁论”的变种吗?我看未必。因为让美国人“担忧”的一些量子技术,正在中国的信息安全和国防领域逐步变为现实。

  不只是美国,全世界几乎所有大国政府都在暗暗较劲,在量子领域砸下重金推动发展,不完全统计的一些投资计划和已有支出包括——

  日本,10年400亿日元;

  英国,每年2.7亿英镑;

  欧盟,10年10亿欧元;

  加拿大,10年10亿美金;

  俄罗斯,5年7.9亿美金;

  印度,5年11.2亿美金;

  美国,10年12.75亿美金。

500

500

  韩国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建设规划

  全世界你认识、不认识的巨头企业,都在投入大量资金布局量子科技——IBM、飞利浦、贝尔实验室、惠普、西门子、NEC、日立、三菱、阿里、腾讯……

500

  事实上,在量子科技的某些重要领域,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在另一些领域则是追赶者。

500

  如果你真的有兴趣了解一下中国量子科技的发展,今天这篇文章就是给你准备的。

  有一些硬核内容,我尽可能给你讲得通俗明白。

500

  接下来,我们就从啥是佩奇——不,啥是量子开始讲起。

  你知道分子由原子组成,你可能还知道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啥是量子?量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

500

  翻译一下,特别特别小、还是“一份一份”的各种东西,就是量子,它并不特指某一种“物质”。

  比方说手电筒发出来的光,实际上是一颗颗光子,理论上你可以减弱手电筒的亮度,直到每次让它只发射出一颗光子,但不能是半颗,所以光子也叫“光量子”。

500

  量子力学在研究微观粒子的时候,发现了一些非常神奇的特点。

  你可能听说过“薛定谔的猫”,说一只猫跟毒药关在一个危险的盒子(有放射性物质衰变,随时可能触发毒药释放)里,你打开盖子瞧一眼,那猫要么活着,要么死了;但如果你不打开,那这一只猫就处在“又活又死”的“叠加态”。

500

  这个听起来很扯淡的“游戏”有啥现实意义呢?有意义。比方说原子里的电子,物理老师教我们,说它们是“一颗一颗”的,其实并不是这样。

500

  每一个原子里面的电子,它都不是一个实打实的小球,而是一团“云”,叫做电子云——它同时出现在各个地方,只不过出现在每个地方的概率不同。


500

  换句话说,电子不是一个面团,而是飘散在空中的一大堆面粉,电子云就是“面粉云”——它既在这儿,又在那儿,哪儿哪儿都有它,只不过,它出现在各处的概率不一样,有的地方概率大,有的地方概率小——就是说一个电子,它同时出现在云的各处,处在一个叠加态。

  但如果它正在被观察——比方说你打开箱子看一眼,或用一个照相机拍下它,那它就不会“同时”出现在这儿和那儿了,而是确定地出现在某处,就像一堆飘散的面粉,瞬间变成一颗小面团。

500

  观测到电子“出现”在这里/那里,就像观测一张立着的扑克牌终于倒向了正面/反面

  这时候,这个电子的叠加态“消失”了。

  很多人不禁问:为啥呢?难道“我见花花就开,我不见花不在”吗?物理学也搞唯心主义吗?好像电子的出现是主观的事儿,看一眼就是面团,不看它就是面粉。构成万事万物的电子怎么会是这样?

  有人说这是因为人类有“意识”参与进来,说得可玄乎了,真相并非如此。

500

500

500

  真正理解这个,对我们理解中国最拿手的“量子通信”能做到绝对保密有很大帮助。

  我之所以只感觉到一个宇宙,一种确定的结果,是因为量子力学有一种“保密机制”:

  一个物体的位置,只有在不为世界所知晓的情况下,才能同时处于多个位置的叠加态,如果秘密泄露,所有叠加态效应瞬间坍缩,经过观测,结果就是“确定”的。

500

  那这个“观测”、泄密的过程怎么发生的?它需要人眼吗?需要照相机?还是只需要一只小老鼠?都不需要,它只要一个简简单单的光子撞上去。

  现在有间屋子,里面一片漆黑,屋里有一面镜子,它正处在“叠加态”,你不确定它在哪。

  突然,放进来一粒光子,朝着镜子笔直地飞过去了,它撞上镜子,一定会弹回来,你在光子回弹的路径等着,光子到达你的眼睛,这时候你才看到了镜子,哦原来它在这儿!

500

  单个光子怎么能“测量”物体呢?当一个光子撞到镜子,光子就会把镜子的位置信息编码到自己的位置信息内。

  如果镜子处于A处和B处的量子叠加态,那么发现它位置的究竟是人还是一个光子,完全不重要,因为这两种情况都会毁掉它的量子叠加态。

  光子一旦撞在了这儿(比如A),光子就泄露了镜子位置的信息,然后光子就会接二连三地和空气中其他的原子、分子相撞,一传十十传百,这样就泄露了镜子的位置。

  而我们看见镜子,是因为光子撞到镜子以后,反弹进了我们的眼睛,这个对于泄密过程是不重要的,因为光子撞上去那一瞬间之后,就已经泄密了。

  所以量子力学里说的“泄露秘密”,说的是一个处于叠加态的物体,它的未知信息,被编码进了光子接下来的位置信息中,产生了泄密。

  量子力学里的“观测”,不是人类有意识的观测,而仅仅是信息的交换。

  明白了这个,我们就可以唠唠“量子通信”了。

  量子通信,就是用量子技术打call。

  现在济南的一些检察院里,检察官要对一些贪腐案件进行沟通时,就会使用量子通信电话,而没有被人窃听的可能。

500

  2017年9月,从北京到维也纳,7600公里,用一套量子加密视频通信系统,成功举行了75分钟的洲际量子保密视频会议,没有第三方可能窃取到会议上的音视频内容。

  这件事,全世界只有中国能做到。

  除了党政军机关,和一些重要国企部门,未来,这项技术完全有可能应用在你们公司同事、领导之间需要打保密电话的时候。

  有人觉得,那这事一时半会跟我也没啥关系。

  错,你网银里的小钱钱和户头信息,可能正在银行系统内部被量子通信数据网络加密传输。

500

  中国工商银行已经成功了实现了网上银行京沪异地数据的量子加密传输。

  中国人民银行也实现了新疆支行至北京金融信息中心之间的高安全量子加密应用。

  北京农商行在北京建了一个量子环线,来支撑它的日常业务。”

500

  银行的同城数据备份、人民币跨境支付、企业网银的加密传输……全都要逐步采用“国产”的量子保密通信传输技术。

  中国银监会已经把量子通信写到银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里了,中国人民银行计划在条件成熟时,面向全系统推广量子通信。

  为什么连银行都开始用这个了?这跟我们刚才说的“量子保密”机制有啥关系?

  好比现在我有一句密电“明天上午八点进攻”要送出去,我就先把这句话转换成一串二进制字符,0101这种,然后加密传输给对方。

  我们知道密码都是把原文“变换”了至少一次,比如有的0变成1,有的1变成0,总有某种“规律”,所以聪明人是可以抓住规律破解的,也就是“密钥”,解开密码的钥匙。

  最简单的一种密钥:“把所有0变成1,所有1变成0”——那傻瓜都能破解原文出来。

  量子通信的密钥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看起来也很简单,但外人就是破解不了。

  这个密钥是随机生成的一串0和1,跟加密前的原文字符串一样长(如果原文是《红楼梦》,那密钥也跟《红楼梦》一样长),每一位密钥我们用k来表示,规定:

  如果k=0,那么原文是啥(0或1),加密之后就是啥(0或1不变)——极其傻瓜;

  如果k=1,那么原文是啥(比如是1),加密之后就是另一个数(是0)——同样很傻。

  Over。

  这也太好破解了吧?

  不过还有一条:每一次的随机密钥只用一次,用完就扔。

  随机、(与原文)等长、一次一密,这样的密钥被称作“一次性便笺”,密码学家严格证明过:用一次性便笺加密的密文,是绝对不可破译的。

500

  美俄总统之间的热线,就是用这种方法来防护的。

  那万一我“偷到”密钥了呢?这时候,就该“量子保密”登场了。

  密电的发送者会给接收者发送密钥字符串(实际是发射一系列不同状态的光子),如果有人在半路上想“窃取”光子状态,他就得测量一次,而一旦测量,就一定会改变光子的状态(这时光子就是黑屋里的镜子,测量行为就像光子撞上镜子泄密),导致B收到的光子状态跟A发出去的不一样了。

500

  窃听者中途测量,改变了光子的偏振状态被发现

  即便他想“克隆”个新的量子给B传过去也不行,因为量子是复制不出一模一样的。

  所以AB随时比对一下字符串,相同就没有问题,只要有不同就能立马发现窃听者的存在,中止密钥传输,密钥作废,让窃听者白忙活一场。

  量子通信传输的保密性就在这里,它是迄今唯一的安全性得到严格证明的通信方式。

  现在这个东西,别的国家也能做,但是中国遥遥领先。

500

  美国首个州际、商用量子密钥分发网络

  从2012到2020年,全球主要的量子科学重大研究突破,主要都是由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围绕在量子通信方面)。

500

500

  早在2004年,北京-天津125公里的光纤线路上,中科大的潘建伟团队就完成了量子密码的首次传输。

  11年前的国庆60周年大阅兵,潘建伟团队在阅兵关键节点间构建了“量子通信热线”。

500

  2014年,潘建伟团队在济南建成了50节点的城域量子通信网,也是世界上已知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量子通信网。


500

  2016年,潘建伟团队从无到有设计制造的全球第一颗量子卫星“墨子号”顺利发射升空。到今天,它都是全球唯一一颗量子通信卫星。

500

  为什么不用光纤,还要发卫星呢?因为光量子在空气中传播100公里,大约只有1/1000的信号可以到达最后的接收站,所以光纤量子通信达到百公里级别就很难再突破。

  但光子穿透整个大气层后却可以保留80%,再利用卫星中转,就可以实现地面上相距数千公里甚至覆盖全球的广域量子保密通信。

500

  今天,中国建有全球最长的、2000多公里的“京沪干线”(光纤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由32座中继站组成“烽火台”。(工商银行京沪之间用的就是这条线)

500

  而当京沪干线和墨子号卫星对接后,卫星帮助京沪干线进一步“横拓”,解决了地面光纤无法覆盖大片区域的量子通信问题,还将通信远端拓展到了7600公里(北京至维也纳)的洲际距离。

500

  墨子号可以点对点每秒分发10万个密钥,满足各种加密通信的需要。

  潘建伟团队甚至做到了,即使卫星被第三方“劫持”,墨子号依然能实现安全的量子通信。

500

  中国量子卫星和西藏地面站之间的连接

  未来中国还有可能继续发射“墨子二号”“墨子三号”,中国量子通信网将连接中国和欧洲,在2030年扩充成20颗卫星规模的全球第一张“量子互联网”。

500

  直到数十颗卫星覆盖全球的加密通信,形成“天地一体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将卫星作为可信中继,可实现地球上任意两点的密钥共享,将量子密钥分发范围扩展到覆盖全球。

  这张巨网不是要取代当前的互联网,而是要搭建一个新的网络,提供新的应用。

500

  中国的量子通信网络的应用有多厉害?《自然》杂志曾评价:“墨子号”量子卫星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崛起,从10年前不起眼的国家发展为现在的世界劲旅,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

500

  2017年,美国政府把“量子密钥分发”的美国相关产品列入了出口管制清单,只对中国非政府类用户可以适用“许可证例外”,企图扼制我们的发展。

  美国正想着在量子通信领域朝着中国“奋起直追”。

500

  2020年7月,美国政府宣布建设量子互联网的蓝图

500

  “把美国带到全球量子竞赛的前列,引领通信新时代”

  但我们的“三步走”战略独步天下:

  通过光纤实现城域量子网络

  通过中继器实现城际量子网络

  通过卫星实现远距离量子通信

500

500

500

  中国国家广域量子骨干网一期总里程规划达到35000公里,相当于赤道长度的88%。而已建成的7000多公里,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量子通信网络。

500

500

  而你知道中国“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规划总长是多少吗?七横七纵,全长53.5万公里,预计总投资87.78亿元。

500

  天风证券分析师用16个字总结量子通信这个行业就是:千亿市场、绝对安全、国家意志、全球领先。

500

  量子保密通信是唯一一个由中国新创造的产业,是中国在世界上实现“直道超车”的产业。

  但在振奋之余,我们同样要正视中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短板”,因为和手机等众多需要“国产替代”的产业一样,中国的格局依然是“中下强,上弱”。

500

  比如中游的关键设备,包括量子网关、量子路由等通信设备,国盾量子已能自主研制,九州量子也已实现部分自研。

500

  上游虽然实现了部分核心设备的国产,但脉冲光源、单光子探测器、光调制器等国产性能和国外还有差距,芯片设计环节薄弱,雪崩二极管等基本需要依赖国外进口。

500

  量子保密通信的终端机,五年间成本从100万元下降到10-20万元左右,降幅近10倍。

  随着国产替代的进一步完善,潘建伟估计,终端设备还可能降至万元以下,进入家庭是完全可能的。

50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展示的“高速量子密钥生成终端”模型

  潘建伟说:“希望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将来每个人在互联网上进行的转款、支付等消费行为,都能够享受到量子通信的安全保障。”

  如果说“量子通信”是保卫安全的“量子之盾”,那么更热门的“量子计算”就是攻城略地的“量子之矛”。

  单看专利和论文,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已经可以和美国做全球TOP 2;

500

500

500

  但是我们都知道,比起“纸上谈兵”,搞出更强大的量子计算机才是正经事。

  因为“摩尔定律”已经快走到极限了。

  随着7纳米、5纳米的芯片制程一步步升级,在数年后到达2纳米级别后,晶体管只能容纳10个原子,电子的行为将不再服从传统的半导体理论,此时晶体管将变得不再可靠。

500

  摩尔定律到达天花板后,提升算力的方式只能靠增加芯片数量。

  而“堆”芯片的结果就是计算功耗会大大增加。

  低能耗高算力的量子计算机有希望成为突破摩尔定律的替代解决方案之一。

500

  一台4位的传统计算机,一次只能表示一种状态;而由于每个量子都处于(0,1)的叠加态,一台4位量子计算机可以一次表示16种状态,也就是24。

500

  这导致量子计算机的算力会以极其恐怖的指数方式增长,因为2x不仅比x2增长得更快,甚至比x10000增长得还要快。

500

  超能算有什么用?全面取代台式机和笔记本吗?不。


​  量子计算机不会取代经典计算机,但会在执行特定的复杂任务方面表现出众,比如在大数据里面展开搜索和对大数进行质因数分解的任务。

500

  我们当代最常用的加密方式(包括银行加密)RSA密钥,就跟质因数分解有紧密关系,也就是15分解成3×5,21分解成3×7这种。

  对极大整数做因数分解的难度决定了这种RSA密钥的可靠性。

  比如1,048,589 × 1,048,601这个式子很容易算,但如果给你1,099,551,473,989这个数,让你把它拆成它俩的乘积,这个计算量就很大了。

  但有了量子计算机,拆大数都是“秒杀”级的小任务。

  用一个400位数的整数来做RSA密钥,依托现有的经典计算机需要60万年才能完成破译,但是对于量子计算机只要 3 个小时就能够破译。

500

  依赖于计算复杂度的经典加密算法,原则上都会被破解

  你的银行卡密码是8位还是16位,加没加#@%&!和大小写字母,都不重要了。

  当真正能成熟商用的量子计算机问世时,世界上大多数“加密”方式可能都需要被重构。

  在2015年,为了应对量子计算的进步,美国国家安全局就迫不及待地更新了“Suite B”加密方法,希望达到所谓“量子抵抗”加密(量子计算机无法破解)的程度。

  而除了破解密码,药企开发新药的时候同样能用到量子计算机,他们要开展无数不同分子组合方式的试验,从而能够找到有效治愈某种疾病的药物特性。

  这个过程需要持续数年,有时候要同时动用几万台服务器作支撑,而这就是量子计算机“秒杀”的绝佳机会,大大节省药物的研发成本和周期。

500

  现在包括华为在内的企业都在涉足“量子计算+生物医药”这一块。

500

  而很多行业都有用上量子计算的需求和潜力。

500

  在军事上,运用量子计算机也足够冲破军事安全系统,例如调转导弹的轨道,令整个国家陷入混乱与灾难。

  有人说,那我们干啥要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大家都不“烧钱”搞量子计算机,不就不用折腾重构密码算法的事儿了吗?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美国等一些国家,过去数年来窃取了外国大量的加密信息,但是他们一时半会儿破解不了,怎么办?“现在窃听,未来解密”。

  美国国家安全局在犹他州建立了一个数据中心,专门用来存储作战对手大量的外交、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机密数据,以待未来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后破解。

500

  斯诺登还透露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个绝密项目,计划建造一台专用于破解密码的量子计算机,用于破解国外政府的密电。

  如果有中国以外的国家率先在密码领域大规模应用了量子计算机,我们的国家安全势必会面临严峻的威胁,而且更要命的是,我们根本没有“对等反制措施”。

  “量子”科技不是用来交智商税学速读的,它从攻防双向,关乎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秘密是否安全。

500

  现在中国的量子计算机做的怎么样?我们正在成为第一梯队中努力赶超TOP 1美国的有力竞争者。

  2019年,IBM首次展示了一台商用的量子计算机。

500

  同年,谷歌宣布实现“量子霸权”,也就是面对一个特殊的任务,他们的量子计算机计算得比现有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还要快。

500

  谷歌CEO表示,这就像莱特兄弟首次飞行,虽然第一架飞机只飞行了 12 秒钟,没有实际应用性,但这仍然表明飞机的概念是可行的。

  所幸的是,现在全球量子计算机使用的多条技术路线还没有收敛——没有任何一条技术路线占据绝对优势,形成垄断。(就像当年液晶和等离子电视大战,还没有分出胜负的时候)

  而中国的学者+企业现在是5路并发,同时推进。

500

  谷歌量子计算硬件方面代表了目前全球最高水平之一。

500

  潘建伟今年年初在公开演讲中说,我们中国的量子计算机有希望在今年,达到谷歌去年的水平。

  到2020年9月5日,潘建伟透露中国已经实现的光量子计算性能,超过谷歌量子计算机的100万倍。具体的运算速度是unknown(未知)值。

500

  怎么看待这些成就?打个比方,就像一场马拉松,各国刚开跑10分钟。潘建伟认为,造出可编程的通用量子计算机,还需要20-30年时间。

500

500

  想要量子计算机算得更快,需要“堆数量”,构建大量相干的量子叠加态,但在这个过程中“操纵”更多的量子比特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就像搭积木一样,量子比特越多,维持住整体量子态就越脆弱。

500

  脆弱的量子比特无法承受最轻微的扰动,包括在任何计算机系统中都会存在的电子噪音。

  现在人类能操控50-100个量子比特,而有人预计真正能让人类“用得上”的量子计算机,可能需要100万个量子比特。

500

500

  设想中100×100×100的一百万量子比特立方体

  目前所有在研究量子计算机的机构,无论是行业领先的谷歌、IBM,还是国内的初创公司本源量子,在量子计算业务上均未产生收入,同时还需要支付高额的研发费用。

  量子计算机现在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比方说温度,量子计算机需要使用超导材料与外界环境隔绝,这些材料需要在零下273.05℃的环境下工作,比宇宙的平均温度(零下270.4度)还要低。

500

  所以很多量子计算机没多大,用来冷却降温的设备挂了一大坨,而且非常耗电。

500

  真要做到100万个量子比特,需要放置几百万根控制线。

500

  而且量子计算机还得屏蔽磁场,让杂散磁场强度减弱到地球磁场的1/50000。

  对物理学家来说,量子计算研究的终极灵魂拷问是:

  什么时候能不再让科学“伺候”量子计算机,而让量子计算机“伺候”科学研究?(When will quantum computers do science, rather than be science?)

  量子科学家郭广灿院士说:“中国科学家在开发量子计算机的世界竞赛中全力以赴。”

500

  现在除了在量子比特数目上,中国跟国外量子计算很大的一块差距,在“产学研用”一体化上做的还远远不够。

  美国很多著名的巨头企业,在量子计算上表现得像个“国企”,比如2015年美国情报高级研究计划局宣布资助IBM开发通用量子计算机。

500

  国内BAT对于量子计算的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技术途径也以跟随国际研发路径为主,缺少全面战略布局,研发成果与国际龙头企业差距较远。

500

  就像郭光灿院士说的:“如果我们想赢得量子霸权的斗争,我们就不能成为‘游击队’,我们必须组织一支‘集团军’。

500

  更重要的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不是孤立、割裂的两部分,它是一个国家“量子科技”的两条腿。

  制造大型量子计算机必然要用量子通信网络串联起数个较小的量子计算模块,类似多核处理器的结构。

  而搭建长距离量子通信网络,也必然需要小型量子计算机作为节点之间的“中继站”。

  更遥远的展望,是要用一张“量子互联网”连接起量子计算机。

500

  这张量子网络将信息传输和处理融合在一起,量子节点用于存储和处理量子信息,量子信道用于各节点之间的量子信息传送。不仅让存储和传输更加安全,信息的处理也更加高效。

  除了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量子测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应用,尤其在军事上。

  比如量子雷达,可以让现有世界最先进的隐形轰炸机无处遁逃。

500

  中国量子雷达探测的隐身目标影像

  而这未来很可能让美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为了遏制中国,耗资数十亿美元的隐形作战平台变成一堆废物。

500

  再比如装备量子雷达制导超远程空空导弹的作战飞机,攻击距离可提升至上千公里之外,实现超视距作战向千公里量级的非接触式战争转变。

500

  在水下,量子技术也在改变海战格局,现在大部分潜艇在深海里怎么导航?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上浮到浅海里校准一次,要冒着打破无线电静默暴露位置的风险。

  因为海水也是半导体,GPS导航用的电磁波在水下衰减得厉害。

500

  有了量子导航,战略核潜艇可以在没有GPS定位的情况下,在深海连续隐蔽执行任务长达上百天。

  2017年,装配中国新研制的量子导航定位系统的潜艇,在水下潜行100天后,仅以数百米的误差便抵达了目标位置。

500

  而美国人可笑地呼吁中国能分享这项技术,允许美方共同参与研究。

  其他如量子时钟源、量子磁力计、量子重力仪、量子陀螺仪、量子加速度计等量子测量技术产品,中国的高校、军事研究院和军工企业也在全面的研制开发当中。

500

  从科研成果来看,我们部分领域与欧美国家仍有一定差距,总体上稳步推进。

  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这三大目标注定要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50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韩正甫教授说:

  “量子科技并非像区块链一样是一个技术革新或者新技术应用,它实际上是基础研究的一个方向,会使得所有的技术都会要跟着产生变革。新兴技术一定会带来重大的冲击,目前才刚刚开始。”

500

  多年前,中国互联网人经常到处兜售“互联网+”的概念。

  今天没有人再提,因为互联网已经在百姓生活和工业商业中无处不在。

500

  现在,是时候让国人理解“量子+”的概念了。

  我们正在迎来人类第二次量子革命。

  第一次量子革命,还主要以被动观测和宏观应用为主。

500

  核能、晶体管、激光、核磁共振,其实都是第一次量子革命的产物。

  而第二次量子革命,人类开始主动调控、操纵量子,就如同人类对生物学的认识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跨越到操纵、修改DNA的基因工程一样。

  在你不知道的角落里,量子科技正在大面积覆盖了国计民生相关的重要领域,为那些终将落地服务14亿百姓的产业赋能。

500

  而所谓的“+”,其实就是产业的“××化”变成了产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未来10-20年,有大量产业的“量子化”同样会成为它们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500

  美国人已经看出来了,“随着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中国渴望领导第二次量子革命。”

  “虽然美国在量子信息科学方面仍具有优势,但在构成该研究领域的所有学科和技术方面,美国已不再是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中国在量子科学方面的进步可能影响未来的军事和战略平衡,甚至可能超越美国传统的军事技术优势。”

500

  求生欲很强了

  “美国必须认识到这样一种可能性:在未来,美国将不再拥有这种优势,或许也无法在这个强大的对手面前确立明确的军事技术优势。”

  最后送给美国人《东周列国志》里的一句话:

  事在人为耳,彼朽骨者何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