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闻画报——风血火线

      上一篇中,主要以我爷爷为对象的视角为一条线来展现“抗美援朝”中个人在前线的一个侧面。大家可以留意下照片时间背景的一种变化,特别是着装上;就能感受到当时物质条件的基础,和全国人民一条心的努力。本篇中那些老照片里的主角换了,但是让我们看到的故事却更加的精彩。

500

这张照片虽然底色只有黑白两种,却从画面中能让人心里油然而生的感受到一种暖意;季节也换了,万物勃勃生机!炮火总是无情的,但当战斗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命还在,日子不是照样还得过?如何面对现实的人生,他们的笑容做出了很好的答案与诠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同样的八个字,难道不比“悲天闵人、自怨自艾”来得更加积极吗?所以在令人窒息的硝烟下抽空还能调节下气氛,看书和嬉戏打闹肯定是少不了的。

说到这,想起了一个听老人们说过关于“俘虏”的故事。事情是这样:有一次战役结束后,战士们押送来了一批美军战俘;指挥部的人前去查看,然后集中安置起来。这些美国人虽然在战场上投降的很干脆,但在安置期间有些人就开始作妖了;相对来说黑人士兵最老实、年轻点的士兵也好做工作,但就有那么几个上点年纪的“兵痞”或者说是“老兵油子”初期就是要闹点别扭。但志愿军这边也有耐心,随着时间的流逝就让那小撮自己把自己孤立了起来;之后再过个时日,这些个小集团内部被志愿军这边带领其它战俘搞的风生水起各种活动的气氛所感染开始出现分裂。就在此时,政委见状安排指导员带上翻译抓紧去沟通;果不其然,顽固的心理防线就瓦解了!

500

这张照片有点特殊却很珍贵,因为照片中的人物是难得一见的朝鲜人民军女战士!我接触过的参战老人,对朝鲜当地人和人民军战士都有着不错的印象;特别像是我家里反应出来的情况,提起人民军都觉得很热情。一来联系当地的群众离不开他们,再有就是在有些作战中他们也力所能及的积极配合。我前两天不是在一条留言里说,该为他们“正名”结果好像有人很不服气;那换种说法,“重新认识”总可以了吧?这里多说一嘴,科普一个爷爷告诉过我的”小姿势“(我估计有相当多的人不了解):在我们全国的解放战争辽沈战役期间,有一批急需的物资就是请人民军帮忙通过朝鲜转运到东北的。从这点上看出“抗美援朝”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互相帮助”,更直白的说某些人误解成“施舍了天大的恩情”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虽然我也听说过一些关于教科书的传言,但“眼见为实”我毕竟没亲眼看过;而且就算情况属实,难道我们要抛弃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高尚美德吗?)

500

本系列的最后一张,也是最震撼我的一张照片。同样是以“坑道照”来结尾,但这张就让人能切实的体会到残酷的战场环境了!从女战士凌乱的发型上,和洞口较深处负伤的战士你是否已经感受到了“死亡”?这张照片的真实情况是,这个坑道附近之前正好经历过炮火和空袭;但最让我惊讶于即便是这样的背景下,当面对镜头时战士们的脸上依然露出那种很从容的微笑···无论是血渍和泥污都无法掩盖住···

关于70年前的那场战争,中国军人第一次走出国门“御敌于千里之外”。这本来是偌大的荣耀,可对于那些当事人很多却不太多夸耀自己的辉煌,至少我身边接触到的老人们是这样。爷爷倒是有个后来一直令他记忆犹新的经历跟我们讲过,当然他的目的也是用来教育后辈。有一次,来了一批年轻的新战士他去迎接,也同时做一些战前的动员工作;其中有一个“新兵蛋子”提了一个问题:“首长,我们不怕死,但要是做了俘虏怎么办?”爷爷的回答也出乎包括我在内一般人的预料(我本来以为会鼓励战士“杀身成仁”什么的),他说:“看来你已经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了,很好。但是若想不被抓到,那你要更加努力的锻炼自己;就算最后真的成了俘虏,你也要相信和你朝夕相处的同志们!”爷爷每次讲完这个故事,都会感慨“多好的兵啊!”;并以此标准来要求我们这些后人。

 我们家有这样的一个情况:从抗战的时候我太爷爷领着他儿子投了八路当”上阵的父子兵”开始,一直到对越自卫反击;历次对外的反侵略战争都掺和过,参战没一场落下的。经历那个年代的军人,都喜欢标榜自己是“毛主席的战士”!而且说这句话的时候都是自然而然就脱口而出。 他们那个时代的人对理想的纯真热情,是我们今天的人很难想象的。前两天在观网看《金刚川》吴京的那张海报时,我曾留言表示形象上缺精气神所以对电影内容本身不敢抱太多期望;有人回我到“这样才真实”。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得是:请不要用自己的今天的眼观,盲目的去追求一种你理解的所谓“真实”;因为用今天的视角看,这些英雄们本来就生活的很超越现实!就如我两篇中照片记录下来的那样,相信大家也发觉了:没有一个人的脸上是痛苦狰狞的,按真现实肯定要问“这可能吗?”

小的时候,关于好莱坞的战争片就喜欢里头流线型的飞机和硕大威武的航母,而爷爷更喜欢《地道战》这些老的黑白片。那会儿,我看爷爷就是“标准的土八路”,反过来爷爷则表现的很不屑(于是家里无形的形成了一条“鄙视链”:爷爷→父亲→我)。“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这句话妈妈第一次告诉时候,可以说是完全不懂。

就这两天的话题影片《金刚川》延申一下:片子我没看,所以不评价。但请以后别再搞这种“邋遢”的形象作为志愿军战士形象“真实”的卖点,还用海报来大肆宣传了。原因如下:首先,你本来就是在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其次,人民军队很强调一个原则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特别是那时候队伍里最流行一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所以请问”刮个胡子“,会是问题吗?这点上,相信大家从这些真实的老照片上也看得出来。最后,当然我也不否认,真实环境下可能会有这样的“抓拍”;就像外媒采访我们的阅兵,总要去弄些“丑镜头”。但这只是很小的一个侧面,可以表现,但有必要专门聚焦吗?如果拿《上甘岭》来对比:处于那种被封锁的极端情况下,当然会出现这些问题;而且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所放大。但你塑造形象的目的倒是是什么,难道不是表现他们克服困难的努力?

可是,我还是要在态度上支持《金刚川》。因为他的意义在于,终于把大众的视野拉了过来;重新聚焦于这些快被遗忘的英雄身上。从此角度来说,就是拍得再有问题,这种尝试和突破也是值得肯定的!对于那些战斗,我们家里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爷爷最喜欢的形象是黄继光、母亲最佩服的是毛岸英、父亲最喜欢的是罗盛教、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邱少云······因为个性不同每个人对他们崇敬的形象理解也一样(比如父母在成长期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转换,多少受到一些西方个人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但是有个共识就是“为了不忘本,因而要传颂这些英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