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骑行千里,打扫抗美援朝烈士墓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长江日报”(ID:whcjrb)】

江苏省常州市至辽宁省丹东市,距离将近1300公里。10月6日一大早,68岁的胡世明老人骑着一辆黑色踏板电动车出发了,他的目的地是抗美援朝志愿军出发地丹东。

经过9天骑行,老人于10月14日抵达。来不及休整,胡世明一路骑行至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500

图说: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来自江苏常州的胡世明老人向烈士鞠躬。

“我从江苏常州赶来,缅怀英雄先烈。”在湖北籍烈士周启明墓碑前,胡世明鞠躬致敬。他将自费购买的200余枝菊花敬献给安葬于此的烈士。抵达丹东后的一周时间里,胡世明每天早上都会来打扫陵园,他把从老家带来的糖果放在烈士碑上,“我们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生命换来的,你们也要尝一尝今天生活的甜”。

抗美援朝纪念馆展厅入口,悬挂“武汉母亲的呐喊”照片

500

图说:游客参观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作为志愿军的出发地,抗美援朝后勤保障的最前沿,从10月初开始,很多像胡世明老人一样的同胞,从全国多地赶来丹东,祭奠先烈。

10月20日,在位于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展厅内,来自辽宁抚顺的王先生站在一张老照片前陷入沉思。这张拍摄于1951年汉口的示威游行照片上,一位母亲一手抱着幼女,一手握着宣传板,上面写着:“母亲们!行动起来,保卫祖国、保卫和平、保卫孩子们。”母亲和孩子的身后,是成千上万武汉市民示威游行的身影。“这是一声母亲的呐喊”,沉思中的王先生感慨地说。

500

图说: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内展出的汉口市4万妇女举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示威游行的照片。

1951年1月14日,在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两个多月后,积雪未消的汉口街头,武汉市各界妇女4万余人举行示威游行大会。一位怀抱幼儿的母亲被长江日报记者梅村抓拍,照片上,母亲的眼神里有保家卫国的英勇,也有保卫孩子的坚毅。

如今,这张照片悬挂在抗美援朝纪念馆运动展厅的入口显眼处,纪念馆研究部负责人关小宇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北京、南京、重庆等地的多张照片中,他们特意选取了来自武汉的这张照片悬挂在入口处,“这张照片非常有代表性,很好地诠释了全国人民上下齐心有力支援前方作战,给予了在朝志愿军巨大的精神鼓舞”。

一条旧毛巾,是武汉人支援前线的见证

500

同样摄于武汉的另一幅“抗美援朝宣传教育活动”照片也悬挂在馆内。关小宇介绍,美国武装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全国各地开展了以“仇视”“鄙视”“蔑视”为中心内容的抗美援朝爱国宣传教育活动,坚定了夺取胜利的信念与决心。

在纪念馆内,一条红白相间的旧毛巾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条毛巾上印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八个大字,根据藏品介绍,该条毛巾是武汉市各界人民春节拥军优属大会赠给东北国防仓库保管员朱兴武的毛巾。

“看似平凡普通的一条毛巾,却展示了志愿军出国作战后,武汉人民通过各种方式支援前线战斗的场景。”纪念馆文物保管科科长齐红告诉长江日报记者,2015年2月13日,朱兴武老人将这条毛巾捐赠给纪念馆收藏。

60年后叔叔遗骸回国,侄子带来湖北蒲公英种在陵园

500

图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展出的饶惠谭遗物。

一把木制算盘,一盏煤油灯,一个简易木制书箱,三件由家人捐赠的冉绪碧烈士的遗物,如今静静地“躺”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的展柜中。

2014年,韩方向中方移交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湖北籍烈士冉绪碧在离开祖国60余年后终于回家。在5年后举行的烈士认亲仪式上,侄子冉方章和叔叔“团圆”。从湖北利川老家赶到沈阳认亲的冉方章特意从老家带了一株蒲公英,为叔叔种在陵园。

一个月后,他又将叔叔生前的三件遗物交由陵园保管。“书箱是我幺爸(冉绪碧)上学时使用的。在那个年代是没有书包的,这个书箱就是幺爸上学的时候装书用的,书箱两侧有个卡子,穿过一根绳子斜挎在身上,现在卡子还在,绳子已经没有了。还有学习时使用的算盘和用来照亮的煤油灯……”冉方章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这三件遗物是爷爷交给他保管的,他把这三件遗物像宝贝一样留在身边。

“把遗物捐给烈士陵园,您放心吗?”“烈士陵园是幺爸安葬的地方,这些物品放在离幺爸最近的地方,我放心!”

除了冉绪碧,在位于沈阳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还有饶惠谭、胡乾秀、张明钦三位湖北籍烈士长眠于此。朝鲜战场上,有四位志愿军军级将领牺牲,来自湖北省大冶县下饶村的饶惠谭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志愿军第23军参谋长,1953年3月,饶惠谭在石砚洞遭敌机轰炸牺牲,距离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只有四个月。

500

来自湖北省阳新县的胡乾秀烈士,是志愿军20军58师参谋长,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同年12月8日,他将指挥所设在黄草岭西南的一个地窖内,在美军飞机的狂轰乱炸中,指挥所被炮弹击中,胡乾秀壮烈牺牲。

500

志愿军66军196师586团参谋长张明钦是湖北省随县人,1951年1月,在战争中因伤病牺牲。

500

“离家还是少年之身,归来已是英雄忠魂。”在陵园的纪念馆内,陵园宣教科科长王春婕向记者介绍了几位湖北籍烈士的生前遗物,他们在战场上用过的指南针、刻有姓名的印章、破损的鞋底等遗物都是他们用生命战斗到最后一刻的见证。

38位湖北籍抗美援朝烈士长眠丹东“盼亲人”

在这场保家卫国战争中,19万余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英勇牺牲。长江日报记者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通过“烈士名单”查询了解到,共有599位武汉籍烈士信息登记在册。记者多方走访了解到,暂无武汉籍烈士安葬于丹东及沈阳烈士陵园。

丹东市烈士陵园所长孙大力拿出一本泛黄的“陵园烈士登记表”,登记册上,是湖北籍烈士仅有的信息:张汗华,湖北京山县石桥河人,1951年11月15日牺牲,志愿军某团团长;周启明,石首先藕池区永达村人,1师2团2营3连;周治香,湖北天门人,志愿军某排排长……

“我们每天都能接到寻亲电话,但因烈士生平信息模糊稀少,为寻亲增加了难度。”孙大力向记者调取了一份丹东市陵园数据,目前,丹东市尚未寻到亲人的湖北籍志愿军烈士至少有38人,其中丹东市烈士陵园3人,振安区烈士陵园9人,元宝区烈士陵园26人。

采访中,孙大力多次表示:“帮烈士们找到亲人,是对革命英烈及其亲人最好的告慰。”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