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志愿军步兵的象征:铭刻在纪念章上的钢枪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10月25日即将到来之际,人们期盼已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已经开始陆续发放。

500

▲无论是绶带还是纪念章本体,都充满了诚意十足的设计感(图片来源见水印)

这枚纪念章色调鲜明,绶带为红色主体,金色镶边,中间部分为朝鲜国旗白、蓝、红三色,毗连一串金色同心圆。

纪念章本体为丰满的五角星形,以橄榄枝交叠而成,上有5个金色五星,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向内一圈为5个银色的攻势箭头,应该是代表抗美援朝运动战阶段的五次战役;

中心部分为正面展翅的银白色和平鸽,双翅膀托举着朝鲜国旗色编织而成的桂冠,上面有汉字“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而正中央,则是一位光芒万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形象。

头戴防寒帽、着棉军衣、身披斗篷,是在朝鲜半岛寒冷山地环境作战中,志愿军战士的标准形象。这种特征鲜明的形象,也广泛应用于军地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各种纪念场合,比如位于辽宁沈阳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碑顶部,就有类似着装、姿态的志愿军战士雕塑。

500

▲位于沈阳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碑

说到国内的烈士陵园等纪念物,如果纪念主体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那么雕塑上的战士形象通常会手持一支栓动步枪(或者俗称为“长枪”);而如果与抗美援朝相关,那么一支苏制PPSh-41/国产50式冲锋枪则几乎必不可少——这是阵地战时期志愿军步兵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形象,此次颁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上,自然也如此。

70年前,美帝国主义霸权强加于东北亚的战火,迫使新中国领导人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占据战场主动、武装到牙齿的敌人,绝不会留给我们好整以暇的工夫,一支支已经转入农垦、投入和平建设的雄师劲旅,必须在短时间内再次武装起来。

且不论缺乏重武器的问题了,我军自建军以来长期存在的轻武器“万国牌”现象,在入朝参战时也是来不及解决的。对于首次整建制出国作战的人民军队来说,这对后勤保障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得我军面对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时,在武器装备等物质条件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500

▲70年前的志愿军们就是用着这些“万国造”,在运动战阶段最终把对手从鸭绿江推到三八线;这才有了进入阵地战阶段后、各部队得以从容换装休整的“本钱”

随着战争阶段的演化,志愿军各类装备也逐渐实现苏械化。而在轻武器层面最为显著、作战效能也最为优异的变化,就是从第五次战役开始的苏制冲锋枪——即PPSh-41(及国产版50式)以及PPS-43——逐步换装普及、乃至成为志愿军战士的象征。

500

▲上甘岭英雄阵地上的志愿军,使用7.62×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的冲锋枪弯曲弹匣形象鲜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冲锋枪的全盛时代。抗美援朝战争虽然晚于一系列二战后轻武器的研发节点,但是苏联并未支援给我们最好最先进的轻武器,而美军的新枪也还处于“坑着”的阶段(朝鲜战场的山地环境,也是促成M14自动步枪出现的原因之一),所以战争期间双方所用轻武器,大体仍然是二战的面貌。

500

▲志愿军战士合影,可以看到前排6位手中握着苏式冲锋枪

PPSh-41和PPS-43,是二战中苏联著名的冲锋枪。按照《被遗忘的武器》栏目主创伊恩·麦考伦的提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间战的第一代冲锋枪(特征是造价昂贵、加工耗时)之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放异彩、战后初期颇为醒目的第二代冲锋枪(特征是极为简约,因此极为廉价,生产迅速,但仍然可靠有效)

按照这个定义,苏联也有符合“第一代冲锋枪”标准的武器,即PPD,先后有PPD-34、PPD-34/38、PPD-40几个型号,其机匣为机加工,由捷格加廖夫设计——这种冲锋枪存在第一代冲锋枪的普遍问题,生产加工耗时、制造成本昂贵。

500

▲图中三名水兵手里拿的冲锋枪,乍看大差不差,但除右一携带的是PPSh-41之外,另外两支都是PPD-40

PPSh-41空重3.63kg,长843mm,枪管长度269mm,使用7.62×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开膛待击,自由枪机惯性闭锁;该枪射速约900-1000rpm,膛口初速488m/s,有效射程200m,使用35发弹匣(双排单进)或71发弹鼓。

500

▲PPSh冲锋枪,也称“波波沙”、“四一式”、“转盘冲锋枪”

500

▲Sh来自其设计师的名字施帕金

PPS-43空重3kg,打开枪托时长820mm,折叠枪托时长615mm,枪管长度243mm,使用7.62×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开膛待击,自由枪机惯性闭锁;该枪射速约600-700rpm,膛口初速约500m/s,有效射程200m,使用35发弹匣(双排双进)。该枪还取消了快慢机,只能全自动射击,取消了待击保险;

500

▲PPS冲锋枪,也称“波波斯”、“四三式”、“铁把冲锋枪”

500

▲S来自设计师苏达耶夫

从“波波沙”到“波波斯”的简化,下面这个对比更为直观:PPSh需要7.3小时的加工时间,13.9kg的原材料;而PPS只需要2.7小时的加工时间,6.2kg原材料。依照时间顺序,PPD、PPSh到PPS逐渐简化,越发符合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冲锋枪的需求——简单、便宜、生产迅速、可靠耐用。

具体接触PPSh和PPS时,发现其金属部件虽没有冲压件那么轻薄纤细,要相对厚实一些,但确实极为简单皮实。即使是我这种向来纸上谈兵,实际操作经验匮乏的人,拿起PPSh和PPS,也可以像个老手一样迅速的分解结合。PPS-43更是将简约做到极致,使得只要有基本的金属加工能力,基本的工人技巧,就能生产;因此在二战后期,苏联实际上是并行生产PPSh和PPS的——老厂继续产PPSh,新厂生产PPS。

500

▲意思是我这俩都摸过(右上角为PPSh)

苏联提供给我们的轻武器固然不是当时最尖端、最先进的(即SKS、AK和RPD等组成的7.62×39mm枪族),但无论PPSh还是PPS,都是饱经战火考验,已经极其成熟可靠的轻武器系统。即使排除情感因素,不考虑这些是志愿军前辈们所使用过的功勋武器型号,这两种冲锋枪本身,已经足以让人爱不释手。

500

▲PPS虽然简单价廉,但是设计极为周全。比如弹匣井可以确保可靠供弹,即使握持弹匣井也不会误触弹匣卡榫,需要有意识拿拇指去扣卡榫才会使其动作

比较有意思的就是这两种武器的弹匣——我们一直说,结构上简单的冲锋枪,要维系其全自动射击模式,最重要的根本部件是弹匣(斯登、索米就是前车之覆)。PPSh弹匣与PPS的弹匣并不通用,PPSh的35发弹匣已经非常可靠,而PPS的弹匣是新设计的,更为坚实可靠耐用;而PPSh的71发弹鼓提供了极强的火力持续性,但是生产耗时(是PPSh整个武器系统最耗时的零部件),容易损坏,因此我军配发给PPSh和50式冲锋枪的,基本都是35发弹匣。

500

▲两者弹匣并不通用,左为PPSh弹匣,右为PPS弹匣;使用者普遍认为,给双排单进的PPSh弹匣压弹要更为费力一些

根据我们了解,在阵地战阶段,常有志愿军老兵用弹匣,有时还加上些烟草、罐头等“礼物”,从人民军战友手中换来弹鼓使用。在这些战斗英雄手里,弹容量大一倍的弹鼓,能让“转盘冲锋枪”在近战中发挥出堪比一支机枪的威力;但弹鼓的相对“娇气”也需要他们花额外的精神头去照料,要仔细、严密地检查表面及内部有没有凹陷变形,以冲子等工具修复,确保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500

▲PPSh的弹鼓,朝鲜在仿制PPSh(49式冲锋枪)时,弹鼓和弹匣均仿制了相当数量

老兵们对冲锋枪的格外爱惜,源自人民军队光荣战史中,冲锋枪沉甸甸的分量。作为一种近距离强火力轻武器,冲锋枪在中国大地上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军阀混战时代,比较“讲究”的大帅,就会给麾下的马弁配上冲锋枪——当时叫手提机关枪,其中的大多数俗称“花机关”,即德制MP-18/28冲锋枪;即使不那么“讲究”的,也会弄点德产/西班牙产的“盒子炮”,其具备全自动射击能力的版本,就是冲锋手枪。

而如我们之前多次提及的,即使在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环境里,富有创造性的中国人民仍然尝试设计、制造、生产过自己的冲锋枪。

500

▲川造国产冲锋枪

冲锋枪的优势,是相对轻便,火力强大;其缺陷则在于手枪弹射程近,开膛待击武器本身精度又一般。因此冲锋枪在战争中最好的运用办法,就如汉语命名那样——冲锋的时候用。这一点在一战德军的堑壕突击队,以及二战各国摩托化、机械化步兵的实战中都得到了证明。然而组织部队打近战,从来是一个相当复杂、困难的行动。作为单兵,要机智警觉、勇往直前;作为部队,要令行禁止、纪律严明,否则冲锋枪就会变成声势浩大、但徒然浪费子弹的武器。

500

▲PPS的膛口装置,可以看到就是很厚的金属片“拗”起来的

作为近代史以来中国前所未有的一支新型军队,人民军队也是中华大地上把冲锋枪作用发挥到最强的军队。比如夺取大渡河上铁索桥的红军突击队,就装备有两支“花机关”;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背上十斤半,来把排长干”这类顺口溜的流行,冲锋枪已经成为了我军战斗骨干的标志。

在苏制冲锋枪到来之前,入朝参战部队手中既有此前从蒋军手中缴获的冲锋枪,还补充进来了所谓“联合国军”跨越大洋、不远万里给我们“运输”的一部分。

500

▲运动战期间的志愿军标准师编制运行储备品,可见当时冲锋枪的编制数量大约占步枪马枪的36%。注意此时冲锋枪的一个弹药基数定量为120发,这是与美英冲锋枪的弹匣容量相适应的

可歌可泣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新生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前辈们,以大无畏的勇气与无与伦比的智慧,克服物质条件严重弱于敌手的劣势,打出了国威与军威——可以说,在连以上的战术,主要着眼于规避、消解敌方重兵器的火力优势,而连以下的战术,则是以近距离、强火力,干净、利落、果决的消灭敌人。这种战术,使得志愿军轻武器的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

500

▲志愿军在实现苏械化时,换装了大量的冲锋枪;从上甘岭战斗弹药消耗统计表可见,虽然还有少量的美英冲锋枪(可见弹药基数消耗已经较少),但苏制冲锋枪已经占据绝对主力,冲锋枪总数已相当于步枪数的83%,弹药基数也增加到7个(一个基数140发,相当于4个弹匣)

在穿插与进攻作战中,我军擅长进行近战夜战;在阵地防御战斗中,我军则以优异的土工作业隐蔽自己、防敌优势火力杀伤,将敌人放近至投掷手榴弹(几十米)的距离发动短促而猛烈的攻击,并时不时以反冲击打乱敌进攻部署;在1951年夏季之后的一连串局部反击作战中,这套战法打出了非常高的敌我损失比。

500

▲电影《英雄坦克手》中,展现了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夜间渗透部队的行进队伍。截图中的抢修、医疗队队形,指挥员在前,冲锋枪手在其后,轻机枪手排第三,以求用最好的状态、最强的火力,应对任何突发情况

而在这些战法中,冲锋枪都有着非常高的战术地位。无论是PPS还是PPSh,它们不仅为我军所喜爱、为大家所记忆,同样也给侵略者造成了浓重的心理阴影。当年美7师17团重迫击炮连上尉连长哈尔·摩尔(Hal Moore),是这样评价志愿军手中的冲锋枪的:

“在全自动射击时,它的火力非常强大;而朝鲜战场上绝大多数的战斗伤亡都是在极近距离、短促交火中所造成的——这时候就看谁反应快了。在这种情况下,中朝军队的冲锋枪在种类和火力上胜过我们(美军)。近距离巡逻遭遇战结束很快,而我们(美军)往往是输掉的那一方。”

...on full automatic it sprayed a lot of bullets and most of the killing in Korea was done at very close ranges and it was done quickly – a matter of who responded faster. In situations like that it outclassed and outgunned what we had. A close-in patrol fight was over very quickly and usually we lost because of it.

500

▲最后官至美国陆军中将的哈尔·摩尔

志愿军战士+苏制冲锋枪,这组在全国人民心目中几乎融为一体的形象,是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的。重兵器数量远不及对手,地面作战中轻步兵与轻武器角色分量很重,使得志愿军编制里冲锋枪比例越来越高,而随着我军在阵地战阶段的战法研究不断深入,它们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比如因为7.62×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具备弹道低平、初速高、射程远(相对当时其他冲锋枪弹药)的优势,我军甚至有将PPSh冲锋枪应用在冷枪冷炮运动之中的成功战例。

500

▲可见在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中,志愿军步兵团(千人级)编制内最多有731支冲锋枪参战,数量明显超过了步骑枪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进一步锤炼了经过严酷战争洗礼的人民军队。作为战争胜利时志愿军步兵轻武器的主力,已经在打击德日法西斯的战场上大放异彩的苏制冲锋枪,又在打击美伪军的一场场战斗中,赢得了无数志愿军先辈们的信赖和喜爱。把这支钢枪铭刻在纪念章上,正是让它所代表的那场伟大胜利,为祖国和人民永远感念与铭记的不朽象征。

500

▲虽然应该只是巧合,但如果五个箭头确实是代表运动战五次战役的话,再结合阵地战时期的志愿军战士形象,这就恰好把抗美援朝战争历程浓缩进一个纪念章里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