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师蹭量子纠缠,美媒渲染量子竞赛,他们都是忽悠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说,科普影响到别人的家庭甚至生命,所以我们对科学家的要求应该特别严格一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医师的一篇论文《试论“量子纠缠”与针灸》,就是最新的一例,“给母亲针灸,就能给孩子治病”已经不再停留于“学术探讨”,而是被用于临床实践了。

这是一位从事量子信息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发给我的:

500

上图就来自他亲戚的微信群,下面两张图则来自针灸医师的讨论群:

500

500

这些年,蹭“量子”热度的炒作很多,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之前就说过:“量子袜、量子鞋垫都来了。现在民间有一些厂家利用量子的概念来推荐量子包装的保健品。这些几乎都是假的,不要受骗上当。”

这次的量子针灸则是基于“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是一个很难解释、很难科普的概念,因为虽然有了数学定义和一些实验,科学家对此的理论认识还很不够,甚至可以说争议很大,而针对这一现象的描述,在科普时常常用了比喻,比如潘建伟院士在接受采访时就说过:“比如说,我手中有一个玩游戏用的骰子,你手中有一个骰子,我们俩距离比较遥远,我在北京,你在上海。在我们手中扔这个骰子的时候,如果事先它们属于纠缠的话,你每次扔都出现5的结果,我也出现5的结果。所以在遥远地点之间,有这么一种奇怪的互动。这就叫量子纠缠。”

这样的比喻虽然生动,却容易引起误会,中科院从事量子信息研究的张文卓副研究员就表示,越简单通俗的解释越容易被拿来以讹传讹,这次就是个例子。

著名科普博主万维钢不久前在微博上说:“今天我同学有个金句:量子纠缠是科技界的区块链。”今次科技日报在报道此事时也称:“量子和区块链、人工智能一样,绝对是科技界的流量担当。”这些话都一针见血,针灸蹭量子热度搞出这桩伪科学,对量子技术的过度炒作是难辞其咎的。

9月11日,一篇叫《忘掉刘强东!美国突然宣布大消息,一场风暴要来了!》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广为转发,消息来自前IBM员工Chad Rigetti创办的公司,他们声称“距离量子计算机运行表现胜过经典计算机的时刻,只有三年。”

这就是炒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丁洪指出,明确的估计(三年)时间并没有依据。

这个风投量子计算公司Rigetti本身就是炒作,量子计算方案要展示出对于经典计算的优越性(这被称之为“量子霸权”)已经是极为困难近期难以实现的;量子计算即使在特定问题上能够超过经典计算,也不等于能面市投入使用;即使能够投入使用,要替代所有传统计算机也是不可能的,因为量子计算只适合特定问题的加速,未来很可能只是成为传统电子计算机的一个辅助设备。

即便在特定问题上,量子计算是否能带来革命性影响也并不清楚。比如有说法称: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分解素数轻而易举,能颠覆密码系统。这就是一厢情愿。我来引述一位真正内行专家的分析:首先,量子计算机也未必能破解长位数的素数。其次,公钥密码也在改进,很快就不会依赖素数分解。更进一步,公钥密码只是密码学的一个子集,依靠对称密码和KDC密钥分发管理可以保证信道足够的安全性。

而国内自媒体的则更是炒作上再加码,变成了“刚刚,IBM宣布:研究了数十年的量子技术,终于要成功落地了!第一台量子计算机将于三年后面市,进入到实用环节。”这就完全变成了一个假消息。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这里应该再次强调:

国家如果受到误导,以为有了什么弯道超车的东西可以押宝,就不需要解决芯片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这比认为将来有可控核聚变所以现在不需要发展核电技术了还要错误;因为可控核聚变不仅原理上可行,而且是真的能替代别的发电技术的;但量子计算的应用价值只是解决专门问题,而且其可行的原理还没有搞得一清二楚。

这段话不幸言中,因为美国媒体最近报道时,就用了“中国押注”来形容。

500

押注就是赌一把,都还没开结果,自然也就谈不上谁领先谁落后,美国这个时候说“奋起直追”,我们就要听其言更观其行,不要被“战略忽悠”给“捧杀”了。

为了所谓打赢和中国的“量子竞赛”,美国众议院通过的法案投入了多少呢?向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直属商务部)拨款4亿美元,给能源部拨款6.25亿美元,给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拨款2.5亿美元。这些资金将用于培养科学家、拓展研究和建立多达10个量子研究与教育中心。

500

相比之下,第一财经最新消息指出,中国正筹建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涉及多地,长期投资将达千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相比中国,美国真金白银并没有多掏出来,考虑到人力成本的差距,反而比中国少得多。

注意了,美国这些钱是用来养科学家的,建立研究中心也是长期投入,大头是给能源部的,美国能源部资助的科研项目“赌输了”是很常见的,比如寻找“暗物质”的项目,因为这类都是基础研究,是“不见兔子就撒鹰”,不是什么新时代的“曼哈顿计划”(那才是见到兔子才撒鹰的大工程)。

再做个比较,英特尔每年的研发经费是100多亿美元,远远大于美国准备在量子信息科学上的长期投入,中国在发生了“中兴事件”这种燃眉之急的情况下,“核高基”用于资助真正的自主芯片龙芯、申威的经费是多少呢?美国在“CPU、GPU、DSP、FPGA、NAND Flash、DRAM”等芯片技术方面全面领先中国,但是美国在这些地方,不算科技公司压倒性的研发经费,对科学家的基础研究是怎么继续烧钱的呢?

前段时间,一位中国学者去普林斯顿大学访问访问后,他在朋友圈里写到:

“参观了David Wentzlaff教授的实验,他获得了DARPA 460万美元的资助,研制OpenPiton和OpenFPGA;也和Margaret Martonosi教授的博士后与学生交流了他们参加的Software Defined Hardware(SDH)项目,他们获得了580万美元的资助。不得不说,美国在半导体、芯片设计、体系结构上的投入力度真是前所未有。”

那么,在我们的资本和媒体大肆炒作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流量”的时候,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要“追赶中国”,到底是不是战略忽悠呢?

国会那帮议员可能未必有这么高明的远见,更可能只是表明一个政治姿态。

但不要小看美国的智库。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于12日发布了一份题为《量子霸权?中国的雄心与对美国创新领导力的挑战》的报告。报告警告说“中国在量子科学方面的进步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军事与战略平衡,甚至可能超越美国传统的军事技术优势。”报告的作者认为,中国在量子密码方面取得的进展是世界级的,2016年中国第一个量子卫星的发射就是证明。

用智库进行“战略忽悠”,一直是熟悉的配方。作为对比,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委员会 (SAB)对量子技术在军队应用的报告结论却不同,SAB是由50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组成的独立的联邦咨询小组。在介绍他们的研究报告时,SAB主席Werner Dahm是这样评价量子密码的价值的:

500

"The high-level takeaway on the communication part is that most of what the studies saw in the quantum area, the Air Force has equally good or better alternatives with other approaches," Dahm said.

That includes things lik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which could enhance secure communications. But "rather remarkably" the Air Force has other alternatives that are not as complex but provide roughly the same level of security, Dahm said.

美国空军的研究结论是,量子密钥分发有相当明显且并不复杂的替代方案,这些更好的方案可以提供大致相同的安全水平。说白了,美国军方研究报告真正的看法是,量子通信根本没有战略价值,应该把钱花在别的地方。(注意没有战略价值不等于没有科研价值)

Quantum communications are less fruitful, with the SAB concluding that the service should spend its money elsewhere.

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其实美国人自己也很意外,但他们做了研究,就是为了搞清楚真相。

"That came as quite a surprise, certainly to me, but that's why we do these [studies]," Dahm said.

最后我想强调,投入适当经费,加强量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研究,是完全应该的,也必须支持。但基础科研的意义主要是认识自然而不是改造世界,科学也不同于工程、产业应用,把科学与工程混为一谈,把非常前沿的科学概念急于套到应用实践中(量子纠缠针灸就是典型的案例),是不应该的。

中国在电子产业存在着核心技术短板,这些无法被量子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所消弭,“核高基”经费也没有完全用到真正亟需的地方,比起那些“流量热点”,这需要引起媒体更多的重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