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能战?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战争中,阵地就是对战双方拼个你死我活的死生之地。那么阵地上的存亡之道又在哪里?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的志愿军给了我们答案。

1950年冬,朝鲜半岛长津湖畔死鹰岭上气温达到零下40度,号称美军“王牌军”海军陆战队第1师的官兵,见到了令他们胆寒和震惊的一幕——

500

冰天雪地里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举着枪、握着手榴弹,但却没有开火。走近一看,100多名衣着单薄的志愿军战士早已冻成“冰雕”,但却依然保持着战斗姿势,手里紧紧握着武器,100多杆枪朝着同一个方向……

在场的美国指挥官不由地向这样令人钦佩的对手敬了一个礼。

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和信念支撑着我们的志愿军战士?

为什么他们宁愿冻死也要坚守在阵地上?

也许我们从其中一名战士的绝笔信中可以找到答案。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500

哪怕是冻死,都要高傲地耸立在阵地上!

跟敌人的飞机大炮,跟反复的空袭轰炸相比,低温冰雪又算得了什么?

人民志愿军正是靠着“人在阵地在,与阵地共存亡”这种必胜的信念,抱定必死的决心,在天寒地冻、缺衣少食的恶劣条件下与强大的敌人进行了殊死较量,激战松骨峰、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坚守,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攻克,硬是凭着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把以美军为首的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让曾叫嚣在圣诞节前打败志愿军,不可一世的“常胜将军”麦克阿瑟吃了败仗,迫使克拉克成为了美国第一位在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上签字的陆军司令官,更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志愿军的军威。

500

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军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旦美军遭遇“弹尽、粮绝、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络、深陷囹圄难以突围”四种处境,即使士兵们选择投降,也不会承担太大的责任。

而恰恰相反的是,我们志愿军字典里从来没有“投降”两个字。哪怕是四面包围、弹尽粮绝,哪怕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哪怕是还剩最后一口气、流尽最后一滴血,都誓死坚守阵地,始终保持着战斗的姿态。也许正是两军这种本质的区别,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成为了志愿军以弱胜强的制胜密码之一。

500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人在阵地在!多少不知名的高地上,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和反复进攻,英勇的志愿军舍身忘死,顽强地同敌人血战到底,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连长牺牲了,排长顶上,排长牺牲了,班长代理,班长牺牲了,战士接替;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刺刀拼弯了,就用手抓嘴咬;有的官兵中弹后依旧手握武器,继续将弹药悉数打入敌军,直至意识消亡;有的官兵身中数弹流血不止,拼尽最后力气拉响手榴弹或炸药包冲向敌人……

为力保阵地不失,松骨峰上机枪手李玉民从战友的尸体上拿起步枪冲向美军,大腿被子弹打穿了个洞,他用一颗子弹塞进伤口止血,然后继续与敌人拼刺刀;指导员杨少成的子弹打光了,他端着刺刀冲向敌人,当美军将他围住的时候,他拉响身上剩下的最后一颗手榴弹,喊了声:“同志们,坚决守住阵地!”

500

为力保阵地不失,上甘岭战役中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著名的孤胆英雄胡修道和他的战友,先后击退韩军总共41次进攻,寸土未失!其中仅胡修道一人就毙伤韩军280余人。

为力保阵地不失,志愿军战士谭秉云凭自己一个人,1支枪,3颗手雷,整整把美军的第二师堵截了8个小时,成功掩护了我大部队的安全转移;一一七师三四九团士兵杨玉鼎,端着机枪向美军射击,身中数弹依然屹立不倒,让美军骇然不已。

为力保阵地不失,“特级英雄”杨根思身背炸药包,拉燃导火索后纵身向敌人冲去,与40余名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

500

…… 

在美军近乎碾压的武器装备优势面前,在“范佛里特”弹药量的覆盖下,志愿军阵地上的岩石被榴弹炮、迫击炮、航空炸弹、燃烧弹等“翻耕”了数遍,对自己火力十分迷信的美军对志愿军能在这样的轰炸中活下来的本领震撼不已。

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不仅是军事实力的对抗,也是军心士气的较量。范佛里特计算出了占领阵地的兵力火力,却没能计算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志愿军“人在阵地在”的坚强意志和牺牲精神。

500

“人在阵地在,与阵地共存亡。”不仅仅是一句铮铮誓言,更是一种不惧任何艰险、不惜一切代价去用生命践行使命的精神力量。

一个民族、一支军队、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这种不屈的精神,都需要这种决绝的坚守。只有这样,当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人民面临危机、遭遇危险之时,我们才能像当年的志愿军官兵一样奋不顾身挺身而出、面对强敌英勇无畏!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