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图像的,至少数万张才能说服人,但医学上1个病例能讲清楚就是高水平论文

【本文由“行者无疆”推荐,来自《我是小学教师,我们专业已经被我们自己的行业边缘化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做科研其实有不同的做法,这个确实可能有些人没想清楚。

我是做图像,做掌纹识别和工业视觉的。

做掌纹,够水平的论文(SCI 期刊)一般会要求数据量要达到 200 人以上,5000张以上的图像,才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这是因为涉及到志愿者招募,本专业妥协到的一个平衡点。

而工业上,做大数据深度学习,基本就得数万张,十几万张,几十万张图像,才能说是够规模,才能说服人。

但相反的,在医学领域,十几个到几十个病例,就可以开始总结规律做分析,来论证一种或几种方法的有效性。

例如:李乃民,曲晓峰,刘珊,李仕维,巩沅鑫,刘琳.有关舌脏腑分区法的探讨[J].光明中医,2014,29(05):895-898.,只有二十个病例。

极端的例子,“羊水栓塞”,一个病例讲清楚了,都是具有显著价值的高水平论文,

例如:左志刚,裴柳,刘秀娟,邱方,张梅香,宋维鹏,李润军,刘小明,陈泽,孙惠芳,孟蕾.体外膜氧合成功抢救羊水栓塞一例[J].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23):1832-1833,这是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的一个病例,发的中文核心期刊。

又例如:蒋红莲.多学科团队成功保留产时羊水栓塞子宫1例[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7):2500-2501,这是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的一个病例。

而教育领域,两种方向都可以做,一方面,是某一种通用教学方法,可以做大量学生的验证;另一方面,也可以是针对某一特定学生,某几个同一类型的学生,或者一个班级,长期追踪,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独特的教育培养方案。本身,中小学班主任,两三年长期观察积累,一般都会有不少心得体会的。

例如:卢德平.青少年领导力的萌芽和形成——基于三个城市26名高中学生干部的深度访谈结果[J].中国青年研究,2008(05):10-15,这是中文核心期刊,CSSCI,还只是访谈。设想以下,如果是班主任三年或六年观察,一个班级内同学之间的长期互动,群体凝聚力的形成以及领导力的培养,得是多么有价值!

又例如:岳沛林,黄梓桐,卫妍玉,赵懋宇,罗君.北京市中学生焦虑症状况调查[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0):141-144+147.这篇论文虽然是“大数据”模式,但只有38个初中生,188个高中生参与的微信问卷调查。

如果是某一个学校校内学生的普查,至少可以做一个跟踪调查吧?比如持续时间一个或者两个学期,前后三到五组跟踪调查,典型人群的访谈,然后适当的心理介入手段,可以实地验证不同心理介入手段的实际有效性。

同样的模式,放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上,也是一摸一样的。而青少年教育与成长的问题,心理、教学、健康、家庭,层出不穷啊。甚至推广一点,家庭背景造成的财富代际遗传,社会阶层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乃至固化程度的社会学领域。

科研和学术,我们很多时候有些把它们弄得过于高大上了。科研的实质,就是一种可以重复的经验的总结。

学术是生产知识,知识其实就是可靠的可验证的经验而已。

不应该五体投地地仰视,弄得好像必须沐浴更衣,头悬梁锥刺股才能做出点什么成绩,而是应该以一种平常心,冷静、理智、客观的对待。

PS,我说的道理,与具体论文的内容是无关的。在中文互联网环境里,还是希望尽可能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阐述我的观点。请不要用阴谋论、动机论、身份政治污染舆论环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