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幼珉:未来中国会有足够劳动力吗?

未来中国会有足够劳动力吗?

吴幼珉

不是劳动力本身,而是受雇劳动力的投入才可能增加一个经济体的产出。假设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不变,人口增加,人均国内生产值就会减少。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印度的人均国内生产值差距拉大了,一是由于中国经济在这个时期平均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二是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却比印度慢。

当然,人口减少会导致劳动力供应减少,对受雇劳动力的质与量、以及社会消费都有负面影响,存在着拉低经济增长的可能性。生育率低也容易使人口老化,使得适龄受雇劳动力减少,而人口总数不一定会随老龄化而下降,因而人口老化对经济发展不利。

有一种说法指当今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指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后,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信息、虚拟现实、大数据应用、清洁能源和生物技术拉动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当代科技发展的历史意义可以由将来评说,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动力却是明显的事实,也给人口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增添了新变量。在人口经济学,如果忽略了科技创新对人口和经济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所得出的结论会不全面、甚至可能不准确。

科技延长生命期望值,也能提高了国力

我的祖籍是四川。可能由于饮食关系,我父亲20多岁就有了痔疮,纵然一项新研究指出痔疮不应被视之为“病”;我母亲中年开始则就受到高血压的困扰。我是家中的幼子,父母亲50多岁时都需要带活动义齿,我的大姐和大哥现在也需要带假牙,那些都是由于牙周炎导致门牙无法保留的缘故。可幸的是,我至今还没有痔疮、高血压等病痛,全部牙根也非常健康。香港医管局把每周需要做带氧运动的建议时间从120分钟延长至150分钟,于是我每周的三次游泳距离也从1000米增加至1500米。

我并不强壮,健康情况却优于父母与我同龄的时候。以上多余的话揭示医疗卫生系统不仅仅给病人吃药和开刀,还全面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其中医疗研发成就对此功不可没。几年前,我希望自己小孩的寿命能达到120岁,那是当时人类寿命的极限。现在看来那希望或许偏保守。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不断给“寿星公”或“寿星婆”重新定义;可以肯定的是科技将进一步延长整个人类,也包括中国各地居民的生命期望值。

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往往滯后于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均寿命不长,人口增长却很快。在世界范围内,自从进入工业化以后,对人口爆炸和老龄化的争议就一直存在;忽视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拉动作用、以及静止看待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影响的观点往往都经不起实证的考验。

机器减轻人类的劳动强度、替代他们重复的工作、也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率;当代经济学家把科技创新视为一种生产要素,它能增加产量,减少生产社会所需产品和服务的劳动力投入。现在,某些自动化程度高的汽车生产线,生产工人与他们所生产出来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人员数目比例可以低于一比十。新工业革命发展的人工智能更可让机器人从事销售、银行柜台员、老师、会计、文书处理等工作,甚至可延伸和扩展人类的智能。

在军事方面,科技进步让战略武器更新换代。模拟人类和其他生物行为或思想的机械人战士会出现在未来的常规战争,一名人类士兵可以远离火线,通过通讯、遥控、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同时操控多名机械人战士协同作战,向敌方发对进攻。那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某些技术现在已经或正在成熟。未来战争的科技含量会越来越重,科技落後一方遇到的情况会犹如历史上战士拿冷兵器与热兵器对手对抗那样,决定战争胜负不是依靠士兵的多寡,而是科技、管理水平和士气。

在过去40年,中国政府提倡计划生育;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以及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在大学教育普及化的情况下,近年大学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男女生比例已经接近;那些因素都拖慢了出生率,人均人力资源积累却加快了;科技进步和低自然增长率一方面使人口老龄化,科技进步在另一方面却抵消了人口增长减慢和老龄化对国家经济和军事潜力的负面影响。在这段时间,中国的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国力快速扩张并行。


人口问题有新的考虑因素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前者的人口较多,后者人口增长速度却较快。世界第三的人口大国是美国;在和平环境中,中国人口未来仍将排行不低于世界的前两位,因而中国也必将拥有一支可观的劳动力队伍和庞大的消费市场;能否国富民强则取决于技术进步、民众知识和健康水平、合理的政策和社会的团结。

对任何经济体而言,土地都是稀缺的资源。中国领土面积为印度的3倍强,印度目前拥有1.6亿公顷耕地,为世界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而中国耕地总面积则为1.282亿公顷。但需要指出的是单凭科技创新和其他经济要素不能改变一个国家的领土面积,却可以扩大耕地的面积。当代,中国经济腾飞和全球化发展让中国可以利用更多的国际自然资源。但在人均自然资源的利用上,中华民族与英语民族、俄罗斯民族相比还是有差距的;科技发展的结果可以缩小那个差异,而单纯的人口增长却于事无补。

除了能延长生命期望值外,科技创新也会缩短未来人类从事生产的时间,还会增加受雇人口的悠闲时间,如工人每周放假的日子会增多等。在那样的情况下,增加受雇劳动力数量并非容易。二元经济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常见的经济结构,农业经济的产出不会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参与生产而减少;未来,那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同样会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当前,科技创新对发达国家等就业市场的负面影响远大于中国,原因是中国第三产业的起步较晚,即使生产线的受雇工人减少而产出会增加,服务业却仍能吸引大量的劳动力,这种情况也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些原工业国家那里。但随着对服务业的需求趋向饱和,科技创新对中国就业市场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科技创新对未来产出和分配产生巨大影响是可预期的:少数人做了社会上原先多数人做的工作,收入和财富分配会有进一步集中的趋势。而在人口增长越快的情况下,那样的两极分化发展可能更严重。西方的一些学者和政治人物现在已经提出科技创新会恶化社会上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未来社会需要提高遗产税税率等。

中国社会与西方国家的国情有诸多不同,本文不是讨论每个家庭究竟应该有一孩、二孩还是多孩的问题。而是要显示既然老龄化或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科技和经济发展有关;在讨论人口问题的时候,若忽略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可能产生的正面或负面效应,所作的预期必然会与未来发展有差异,得出来的结论也难免令人质疑。如果有人问我,中国在可见的未来能否有足够劳动力,我的回答会是只要目前科技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变,中国有足够劳动力的可能性并不低。 

(观察者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