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5亿人民币买一块石头!图什么?

近日,《十面灵璧图卷》在北京拍出5.129亿元人民币,刷新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成交纪录,成为本年度全球最贵中国艺术品

 

500

先不说这幅画怎样,但就这画里的内容,就有很多人一头雾水?

那画的是个什么?似树不是树,似山也非山,古古怪怪,扭扭歪歪,怎么就能能拍到如此天价?

通过画名,可知一二。“灵璧”二字,即奇石也

500

《十面灵璧图》其一

500

《水浒传》里有一段叫做“智取生辰纲”,作为押运使的杨志因此走投无路,溜之大吉,最后逼上梁山。

众人都知生辰纲,却不知还有一个花石纲。在生辰纲丢失之前,杨志还丢了一次花石纲(杨志也太倒霉了500

什么是花石纲呢?

500

 

宋徽宗不是个好皇帝,倒是个好艺术家,花鸟画画得一流,还创造了瘦金体名扬千古。

天性浪漫而颇具艺术细胞的赵佶为了满足自己的浪漫情怀,是以制造了一种专门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其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即花石纲

“纲”意指一个运输团队,往往是十艘船称一“纲”。

当时指挥花石纲的有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等,奉皇上之命对东南地区的珍奇文物进行搜刮。由于花石船队所过之处,当地的百姓,要供应钱谷和民役;有的地方甚至为了让船队通过,拆毁桥梁,凿坏城郭。

因此往往让江南百姓苦不堪言,《宋史》有记载花石纲之役:“流毒州县者达二十年”。

 

500

可见,奇石从宋朝的时候,已经是中国人十分热衷的一种玩物审美了。

探究起来,中国人为什么会喜欢这些石头,美在何处?奇趣在哪?这种奇特的审美情趣的文化源流从何处而来?

 

500

中国人是极其具有审美和浪漫情怀的。

这种浪漫的情怀和审美意趣投影在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相互交融。

我们说“诗书画印”为一体,又说“情景交融”,是以,天生的独特审美情趣隐射出来,便是中国人对自然物态的钟情,或者说对自然产物的“自然情态”的情有独钟。其中对奇石的欣赏,便源远流长。

 

500

《山海经》里有很多这样的描述:某某山,其山多白玉、青玉、金玉等等。可见从上古时期,先民的心中,“石”便很受重视。

《轩辕黄帝传》里说“首用玉者”,更为“石”文化奠定了最深刻而高级的开端。

我们说的奇石,本质和赏玉是一脉传承的,虽然从《说文解字》里说的“玉,石之美者”看来,我们是从石的美态方面欣赏的。但本身“奇”也是美的一种类型。

 

500

《尚书·禹贡》曾载: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 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 怪石。

这大约是关于奇石的最早记载,上古时期的奇石已经上升到贡品的级别

当然,这个时候的奇石欣赏,大约和后世还有差别。我们将这一时期的石文化看作是先民对于天地自然万物崇拜的一种延申;当文化发展,尤其是文人阶级开始发展起来以后,奇石文化的含义得到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

 

500

道教文化作为中国哲学的源流之一,其讲求自然无为合理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修道养寿更是把精神修炼标榜到了极致,是以“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成为中国文化阶层最崇尚的精神内核之一。

500

 

佛教文化西来之后,经过同化,逐渐行成了以禅宗为首的中国佛教文化。

在这种文化的指导下,将球通过“悟”而达到精神灵魂的超脱。在其看来,人与自然宇宙浑然一体,以“禅定”而达到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浑然忘我。

儒家学说从董仲舒以后,成为中国文人的主流思想价值和文化正统,其崇尚的“仁义,礼乐,中庸”等,都从血脉中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并在融合了道教和佛教以后,推崇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500

这三者,反应在对奇石文化的欣赏方面,便是将“人工”的因素排除,“不事雕琢”的自然之趣因此成为奇石的首要条件。

以此为基调,我们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便展示出中国人在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上,几千年来孜孜以求。   

 

我们说“情景交融”,说“寄情于景”,概之如是。

梅兰竹菊的君子以物比德,与奇石文化同出一脉,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赏石景象看成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因此,欣赏奇石,是一种高雅的文人意趣。

500

唐朝白居易的《太湖石记》里说: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於石阴。曰“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

 

500

又说“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颏,若欱云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

太湖石千变万化,不可名状,其乎精神,已经超然物外,可见文人阶层对于奇石的爱好已不啻于其他任何的兴趣。说到这里,就必须要说中国的园林艺术

 

很久前看过一部园林文化的纪录片,片中将世界上的园林艺术大约分为三种:一种讲究对称和方正,以西方园林为代表;一种是讲究“浑然天成,鬼斧神工”的中国园林,还有一种是日本枯山水

其实说起来只有两种,因为日本枯山水是脱胎于中国园林,并在汉代时由中国传入而进行自我发展的。

 

500

该记者走访了中国最具代表的颐和园,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本来作为西方人是很难理解这种中国园林文化的,但当他到黄山走了一遭以后,好像忽然就豁然开朗,仿佛一瞬间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中的那种天然野趣,“浑然天成,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的精神内核。

 

500

而这种内核,其中一部分就是通过“假山怪石”所体现出来的。

在假山怪石的追求方面,中国文人阶层的痴迷令人惊叹。

当然,这种意趣从其本质来看,完全是佛道儒三家所融合以后,形成的对天地自然浑然忘我的意境之美的追求,也是文人阶层所推崇的“君子比德”的文化显露。

500

明清时期,商品文化,士人文化,以及其他各种文化都达到全盛。赏石文化作为园林艺术的一种也达到了顶峰。

明代著名造园大师计成的开山专著《园冶》;王象晋的《群芳谱》;李渔的《闲情偶记》;文震亨的《长物志》等相继问世。他们对堆山叠石的原则都有相当精辟的论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至今仍是“小中见大”的典范。

 

500

而这种论述,几乎贯穿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始末,将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与对万物和谐的追求蕴藏其中,通过一个个嶙峋“怪石”,展示着独特而古怪的“奇石”审美。

所谓“石尤近于禅”。

 500

一言以蔽之:“案置一石,时与自然相契,心生海岳之情思,故林有麟曰;“莞尔不言,一洗人间肉飞丝雨境界。”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一块石头,百种风情。中国人以其独特的审美行走于世,石虽不能言,情势若万千。我们追求着天地之间的乐趣,也在这些乐趣之间,展示着“踽踽独行”的中国气质和美德。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