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盗佛首疑现纽约拍卖行:龙门石窟,刻在岩石上的大唐梦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美国当地时间9月12日,在2018年纽约苏富比秋拍上,“中国佛教造像”拍卖专场上出现了一件唐代佛首石雕,有文物爱好者发现,这尊佛首与民国期间洛阳龙门石窟1720窟被盗割的一尊佛首高度相似。就在拍卖前,苏富比拍卖行经与该拍品委托人商量,撤拍了这尊佛首石雕。

虽然佛首不再拍卖,但大量网友发出评论,希望能根据国际法或国际公约追索回这件当年的被盗文物。但文物一旦流出,就脱离了源出地所在国的管辖范围,处在文物新所在地国家的主权管辖下,追索十分困难。

为什么龙门石窟的雕像有如此价值?这些文物和我们的历史又有什么关联呢?

500

拍卖会上出现的佛首

也许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大唐梦”。诗情画意、气象万千的唐朝是中国古代真正的“盛世”,激发人内心无限的自豪和向往。

龙门石窟则是通往盛唐的媒介。龙门窟龛2340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佛塔60多座,数量均为我国之最。它断断续续营造了400多年,是我国开凿累计时间最长的石窟,历经数朝,其中80%的造像诞生于唐代。驱车至洛阳城南13公里,即可远眺龙门山和香山对峙于伊河之畔,恰似一道天阙,打开进入唐朝的大门;到龙门山下,仰望卢舍那大佛,目光与大佛慈悲柔和的俯视眼神交汇;沿香山而上,步入白居易陵园,在他的墓旁品读千古诗篇……这一刻,今人便实现了与盛唐的精神沟通。

500

 龙门石窟地理位置

从龙门打通盛世之路

唐朝在历代汉族王朝中显得极为“出挑”,它的艺术、风俗甚至服饰,集合了多元文化精粹,开放而彪悍,令现代人都为之惊讶。当人们试图追寻其源头、破解其密码,会发现北魏这个鲜卑族政权为唐朝注入了豪迈的基因。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母亲独孤氏,即是鲜卑贵族之女。

鲜卑拓跋氏兴起于大兴安岭,后迁入漠北。公元386年建国,定都于今天的内蒙古地区,国号为魏,表明承接三国魏氏政权进入中华正统,史称北魏。10年之后,北魏迁都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又过80多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从统治中心一路向南推进的过程,就可看出这个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雄心。为了促进鲜卑迅速汉化,孝文帝禁止国人穿胡服说鲜卑语。如果官员在朝廷上不讲汉语,立即降职处分。他还把自己的姓氏拓跋改为汉姓元。

鲜卑皇室钟情于刚传入中国的佛教,将其定为国教,并把佛教视为一统中原的精神力量。常依据皇帝真容塑造佛像供人朝拜,认定“皇帝及当今如来”。北魏都城在大同时,开凿了著名的云冈石窟。随着王朝向南扩张,佛像、寺院、壁画、石窟也自西向东、自北向南传播。一到洛阳,孝文帝就决定为纪念祖母冯太后开窟造像。他选中了伊河岸边的龙门山,命人开凿孝文洞,后人称为古阳洞,又称“龙门第一窟”。

500

龙门石窟中的佛像

龙门山确实是开窟造像的良址。首先,比起敦煌结构松散的砾岩、云冈较粗糙易风化的砂岩,这里的石灰岩坚硬细腻,尤其适于雕刻。其次,从风水学上看,两山夹伊河,既是水口,又是“天门”,是难得的宝地。北魏时代,这里被称为“伊阙”,直到隋炀帝时代才改称龙门。相传,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并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人们习惯称伊阙为龙门,并把伊河西岸的山峰称为龙门山,东岸称为香山。

孝文帝命人造了三尊巨像。两侧是二胁侍菩萨像,皆通高3.90米。主尊释迦牟尼,坐于高方台座,通高7.82米。佛像面容清秀,身材修长,说明当时北魏的审美已受中原深刻影响,不再崇尚健壮彪悍,而以“秀骨清相”为美;着褒衣博带,这是典型的汉人服饰,可见当时北魏已在孝文帝命令下,全面推广汉服。

500

北魏时期的石造像 图源:故宫博物院

古阳洞引来许多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及高僧、百姓聚集石窟启龛造像。整个窟内造像达1350龛以上。龙门地处文化古都洛阳,人杰地灵,伴随造像诞生的碑刻题记多为文学和书法精品。

公元493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雷霆手段完成鲜卑与汉族融合,刺激中原文明发生深刻变革;这一年古阳洞一锤定音,开启绵延千百年的龙门石窟艺术先河,打通去往开放包容的盛唐之路。

帝后礼佛图》被盗案

公元499年,孝文帝去世,其子元恪继位。元恪遵循祖制,登基第二年即下诏,在龙门山为先帝开窟造像,于是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宾阳洞。主尊释迦牟尼身材修长高大,皮肤洁白,嘴唇薄,下嘴唇向前突出,下巴略凸。这与文献上记载的魏孝文帝外貌极为相似。

在孝文帝这位铁腕帝王身后,北魏王朝政治动荡、风雨飘摇。宾阳洞两次变更窟址,三次更换工程主持人,历时24年,用工80万个,最终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只完成一所宾阳中洞。但它的艺术价值在中国佛教史和美术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宾阳中洞以浮雕精美著称,尤以《帝后礼佛图》为最。这幅作品原来雕刻在窟门的南北两侧,北为孝文帝礼佛队列,南为文昭皇后礼佛队列。图中人物密集重叠,顾盼照应,既浑然一体,又有丰富变化。可惜《帝后礼佛图》于1934年被美国人普爱伦勾结北京古玩商人岳彬盗走,现分别陈列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堪萨斯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普爱伦在哈佛大学师从华尔纳。华尔纳因用化学胶布盗取敦煌壁画臭名昭著,而普爱伦当时就是华尔纳盗画队伍的一员。1928年,普爱伦出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远东部主任,他继承老师衣钵,将目光瞄准龙门。当时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刚刚结束,龙门洞窟内遍栖乞丐难民,混乱不堪,正是下手时机,普爱伦便委托岳彬雇土匪盗凿。

500

500

上为现藏于大都会博物馆的《皇帝礼佛图》,下为现藏于纳尔逊博物馆的《皇后礼佛图》


1953年,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雕刻家刘开渠等人到龙门考察,听闻当年倒卖《帝后礼佛图》的事,愤怒写下联名检举信刊登在《人民日报》,要求政府严惩奸商。北京市人民法院立即受理此案,查封岳彬家,发现了一份合同,记载普爱伦出了1.4万银洋,得到《帝后礼佛图》。据岳彬交待,土匪连续几个夜晚多次盗凿,把礼佛图凿成碎片分批运出。有一天遭遇了巡逻队,慌乱之中扔掉了一麻袋浮雕碎片。于是,有人认为今天陈列在美国的拼接完整的《帝后礼佛图》为赝品。可是岳彬在被捕后不满一年就病死狱中,关于礼佛图的真相也石沉大海。今天的宾阳中洞洞口,只留下两个触目惊心的伤疤。

公元515年,元恪去世。崇佛成癖的北魏王朝逐渐走向穷途末路,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王朝取代。开窟造像运动也告一段落。直到隋唐时期,斧凿声才打破了龙门的沉默。

褚遂良碑与皇位之争

从唐太宗到武则天,这段近百年的历史是影视剧的热门题材。大多数人对唐太宗几个儿子争皇位的故事不陌生。太子李承乾荒淫无度,失去太宗欢心,四皇子李泰乘虚而入。贞观十年(公元636),长孙皇后病逝,李世民对长孙氏感情深厚,至为悲痛。李泰瞅准机会,请求为母后在龙门山开窟造像,太宗果然欣慰准奏。李泰开窟,一为博“纯孝”美名,二为积累政治资本,如此“面子工程”自然要快速、省钱地完成。他到龙门转了一圈,看中了宾阳三洞,中洞已成型,只需清理打扫重新绘彩,南北二洞也初具雏形,偷工减料地雕刻几尊佛像放置其中,就算大功告成。

如此应付了事的南北二洞,艺术价值自然和北魏建成的中洞不可同日而语,倒是工程完成后镌刻的造像题记堪称国宝。1800多言的题记,由中书舍人岑文本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文采卓越,笔力雄劲。此碑通高约5米、宽1.9米,本是北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李泰为节省费用,竟磨去原有碑文,直接在上面雕刻。

褚遂良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638年,被唐太宗视为师长的虞世南病逝,太宗伤心叹息:“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名臣魏征适时将后起之秀褚遂良引荐给唐太宗,太宗大悦,马上封褚为“侍书”。褚遂良虽为李泰的政绩工程题碑,可最终正是他联合长孙无忌、魏征等重臣破灭了李泰的皇帝梦。褚遂良曾进言,若李泰当了皇帝,陛下的其他几个儿子都凶多吉少。太宗最终听从劝谏,将李泰贬出长安,立“宽仁孝友”的九皇子李治为太子。

500

褚遂良看中李治忠厚老实,可万万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老实成了唐高宗的致命弱点。褚遂良因反对李治立武媚娘为后,遭到未来女皇的清算,死于流放途中。

李泰处心积虑营造的宾阳南北二洞既没为他赢得皇位,也没在艺术史留得美名。褚遂良书写的题记,却流芳千古。这块碑干脆被后人称为“褚遂良碑”,它的地位,从不因书法家的命运沉浮和朝代更迭而发生丝毫动摇。

武则天欲借佛像不朽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可谓龙门石窟的女主人。公元650至704年,唐高宗与武则天执政期间,是龙门造像的全盛时期,空前绝后。出自这一时期的窟龛造像,占龙门总数近三分之二,且技艺炉火纯青,题材百花齐放。今天,在龙门景区的门票上印刷着卢舍那大佛,大佛慈悲柔和的微笑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这尊大佛,传说是按照武则天真容塑造。

武则天与佛有缘。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电视剧《一代女皇》在大陆热播,几乎人人都会唱那句“万丈雄心难为尼”。作为先皇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在太宗驾崩之后和其他妃嫔一样被迫落发出家,直到昔日情人李治将她接回皇宫。也许在感业寺,武则天参悟了政治与宗教之间的微妙关系,她被立为皇后之后,立即大兴工程,在龙门开窟造像。唐高宗后期,武则天掌握朝政实权,这一时期龙门开凿的洞窟有一个显著特点:主佛多为弥勒,如千佛洞、惠暕洞、极南洞、摩崖三佛龛等。按照佛法,主佛应供释迦牟尼,因为释迦牟尼是主宰现在世界的佛。而弥勒将在释迦牟尼灭度之后,在未来世界里成佛,降生人间接替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利用弥勒信仰发动起义和政变的案例屡见不鲜,武则天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她营造洞窟皆供弥勒为主佛,而且佛像面容具女性气质,用意不言而喻。

500

电视剧《武则天》中武则天在感业寺为尼

万佛洞是唐高宗与武则天时代开凿的精品洞窟,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15000尊小佛而得名。工程主持者为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尼姑智运禅师,可见当时女性地位较高。在万佛洞前室南壁的中层,有一尊通高85厘米的观世音菩萨尤为精美。菩萨发髻高束,长颈细腰,整个身体呈S状造型,将女性体态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据说京剧大师梅兰芳编演《洛神》时,苦于找不到灵感,有一天他游览龙门石窟,看到这尊菩萨,眼前骤然一亮,大受启发,洛神成为他一生最经典的角色之一。

公元675年,卢舍那大佛横空出世。卢舍那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理想化身,意为“诸恶皆除,众德悉备,净色遍照法界”。这是以武则天面容造像的巅峰之作,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佛像。大佛开工于672年,武则天为工程捐了两万贯脂粉钱。当时说是“二圣临朝”,其实大权早已在武则天一人手中。传说,唐高宗上元年除夕,时值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则天亲自率领文武朝臣驾临龙门,参加主佛卢舍那的开光仪式。

500

奉先寺是一个南北宽30
-
40米,东西进深38~40米的露天大龛,供奉九尊大型雕像,均依山开凿,与龙门山融为一体。主佛卢舍那,通高17.14米,头部高4米,仅耳朵的长度就有1.9米。它震撼人心绝不在于体积大,而在于作品整体的大气和韵味。丰满,雍容,恢宏,自信。这是只有盛唐才能孕育的巨作。

大佛双眼如一泓秋水,深情而宁静地俯视芸芸众生。人在她脚下仰望,会迎上那穿越千年的慈悲目光,感到这巨佛既有神性的庄严,更有人性的温度。她的服饰以简洁的线条勾勒,朴素洗练。唐代的圆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使衣袂如行云流水。她的小臂及腿部历经1300多年沧桑已坍塌,这种缺憾美使她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武则天的才干和政绩早已使她具备成为优秀帝王的资格,但即使开放如盛唐,也不能坦然包容一介女流君临天下,她不得不借助宗教的力量。历朝历代多少帝王欲求“不朽”却不得其法,武则天也许做到了。尽管她造佛像包含强烈的功利心,但她把自己的形象融入了盛唐理想,在这个民族自豪的记忆中,她获得了永生。

705年,当了15年皇帝的武则天退位病逝,龙门的弥勒造像日渐绝迹。半个世纪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公元845年,钟情于道教的唐武宗下令:强迫僧尼还俗,没收寺院田产。因为国库无力支撑庞大的宗教开支,大量男丁出家为僧也使劳动力严重短缺。龙门石窟曾因李唐王朝达到绚烂顶峰,也因这个王朝的毁佛运动而归于寂静。

今天,北魏与盛唐的香火早已湮灭,造像人的欲望和抱负都已化作历史的尘埃。只有那个时代的开放、包容与自信,铭刻在江山之上,透过龙门佛像的目光和衣袂,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绵延不绝,传扬四方。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