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菜这么油腻,中国肥胖率却没有美国那么高?

“为什么中国菜这么油腻,但是中国人口肥胖率没有美国那么高?”

500

近日,虎扑步行街上的一个的问题引发网友热议。

有人觉得我们中餐只是看起来油腻,实际上油都在菜汤里了,吃不到肚子里。

而西餐则是看着没啥油,油都在菜里了。

500

我们的家常菜还是很健康的,而且中国人吃瓜果蔬菜之多,外国人是不能比的。

500

500

其实,让人长胖的不止是油,还有糖。美国的快餐包括正餐,几乎样样都是糖油混合物。

500

有网友更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美国人吃起糖来是有多“丧心病狂”!


美国的产后健康餐培训课,老师连放七勺糖,直接让亚裔孕妇起身质疑;

500

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就没吃到过一个甜度合适的甜品……

500

美国人的肥胖率居高不下,正与他们这么爱吃糖、能吃糖有着密切关系。

然而美国人民也并非天生如此。

全民肥胖危机的锅主要得由以下这几位老兄来背:厄尔·巴茨、安塞尔·凯斯和戴维·沃勒斯坦

将锅甩向这三位老兄的,是2012年的一部BBC纪录片——《致肥元凶》。

在这部纪录片中,英国人追本溯源,将导致1980年以来迅速翻番的肥胖率元凶指向美国,并且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

为了遏制食品价格的上涨,同时争取想要政府放宽粮食产量限制的农民的选票。

我们的第一位主角——厄尔·巴茨登场了,他被时任总统尼克松任命为农业部长。

500

截图自《致肥元凶》

厄尔·巴茨提出了将小农场式的农业生产改造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设想,这一设想导致了粮食产量的激增。

而粮食产量激增,最终将导致肥胖的激增。

首先是美国主要食物来源之一的玉米产量过剩。

过剩的玉米只能用来喂养牲畜,这导致美国牛肉供应量激增,大量廉价牛肉涌入超市。

500

截图自《致肥元凶》

其次,过剩生产的玉米通过使用日本科学家发明的将其转化为一种甜味剂——高果糖玉米糖浆

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当时食品市场,尤其是软性饮料的生产成本。

这种糖浆价格低廉,且比蔗糖更甜。为了商业利润,软性饮料的生厂商把产品里糖的用量提高了很多。

因为“他们把饮料做得越甜,我们就买得越多。”

500

截图自《致肥元凶》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更多糖分可以被转为脂肪,变胖的风险增加。


而当糖的摄入量过高时,肝脏的凝结素就会停止工作,不会告诉你的大脑你已经吃饱了,于是你会一直吃,陷入一种进食-患病-上瘾的恶性循环。

500

截图自《致肥元凶》

在当时的70年代,肥胖还不是问题,人们更担心另一个问题——心脏病。

此时,第二位老兄安塞尔·凯斯粉墨登场,他宣称导致心脏病的原因只是脂肪。

500

截图自《致肥元凶》

凯斯在当时拥有很高的名望,他是“K型口粮”的发明者。

这种口粮是二战中士兵随身携带的食物,含有大量的极甜食品,比如巧克力。

凯斯认为糖是为一切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好东西,脂肪才是罪魁祸首,这种观点被人们广泛认同。

当时另一位学者约翰·尤德金提出相反的观点,他认为糖才是罪魁祸首,而非脂肪。

500

截图自《致肥元凶》

但他的观点遭到了美国制糖业的打压,很多协会质疑他观点缺乏证据。

最终,他的观点被人遗忘。

于是,低脂健康的概念在食品产业的“引领”下深入人心,而关于糖的危害则无人关注。

大量“低脂高糖”垃圾食品,却被贴上对心脏有益的标签,被人们认为是健康食品而受到热捧。

除了高糖之外,造成美国全民发胖的另一个问题是高热量的摄入。

我们的第三位主角——戴维·沃勒斯坦就要登场了。

沃勒斯坦当时还是一家电影院的经理。

为了提高利润,他开始向观众兜售大份爆米花。

500

截图自《致肥元凶》

后来,沃勒斯坦被麦当劳挖走,麦当劳也逐步开始推出更大分量的高糖高脂食品。

从这以后,各种大分量的食品层出不穷,还衍生出了套餐搭配

于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之间越吃越多。

500

截图自《致肥元凶》

高糖高盐高脂的食品带来的肥胖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美国政府也试图用征税的方式来解决此问题。

但这很快就遭到了食品生产商们的反击。

500

截图自《致肥元凶》

为了满足他们对商业利润的胃口,这些食品生产商将美国人的胃口养的越来越大,美国的肥胖危机就这样变得越来越严重。

纪录片的最后得出了一个悲观的结论:

美国的肥胖危机,与美国政客和食品生产商这一小群人的幕后推动密切相关。

他们出于各自政治或商业目的, 采取了各种各样的举措,改变了人们饮食的本质。

肥胖不仅仅是人们自身的错误,那些幕后决策者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们改变了民族的面貌,而我们甚至没有察觉。”

500

截图自《致肥元凶》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