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东风演义03 统一先锋

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观察者网编辑席亚洲,这里是《亚洲特快》栏目,我们继续来讲东风演义的故事。

上次节目咱们说了我国的核导弹简单发展脉络,并且展望了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核导弹的进一步发展。

那么这一期节目呢,咱们就来说说我国弹道导弹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常规战役、战术导弹。

那么前面咱们提到了,我国的弹道导弹的早期发展,全都是冲着一个目标:两弹一星,也就是作为核武器投送工具。

其实这也是早期弹道导弹性能决定的,我国早期的东风2导弹上,它还需要用地面无线电指令站来进行控制,到了第一种实际列装的东风2号甲,采用了全程惯性制导技术,这就免去了敌人攻击我地面指令站破坏我军导弹引导能力的问题。但是精度上呢,就不行了,当然其实早期无线电指令控制的精度也好不到哪里去,那个圆概率误差的单位都是千米级的,当然东2甲的目标是敌方的城市或者大型军事基地,带着数万吨当量的初代原子弹战斗部,这个精度也是够了。

500

后面东风3、东风4和东风5导弹,随着射程的提高,对于制导系统精度有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实际上圆概率误差也是几百米到上千米水平。

这样的精度,使用常规战斗部的话就意义不大了。

不过苏联在研制弹道导弹的时候,就发展出了一个分支,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飞毛腿,R-17导弹,这种导弹的射程在300-600公里,战斗部重量一吨左右,圆概率误差一千米左右水平。

它的任务呢,最初也是用来投送战术核武器,不过随着技术发展,后面生产的改进型飞毛腿导弹的精度在300公里射程上可以控制在300米水平,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虽然使用常规弹头仍然没办法精确命中机场上的指定目标,但是却可以保证打到机场范围之内。这就就已经有一定的实战价值了。

到了70年代后期,取代飞毛腿导弹的新一代战术导弹开始出现,尤其是北约称为SS-23的“蜘蛛”导弹,它已经具备了很多现代弹道导弹的特性,它的尺寸很小,但射程却可以达到500公里以上。由于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惯性制导系统,其圆概率误差可以做到50米以下,能够投送500公斤的战斗部。这种导弹如果大量装备,实际上对于整个北约的空军基地都会构成巨大的威胁,从而让苏军在冷战中占据优势。

500

那么美国针对SS-23,推出了技术上更加先进的“潘兴2”导弹,它的重量要比SS-23重,SS-23重量约为4吨多,而潘兴2重量要达到7吨多。

潘兴2的射程可以达到1700公里,但圆概率误差仅有20米左右。

500

虽然潘兴2技术上比“蜘蛛”更加先进,但实际上苏联严重吃亏——原因也很简单,"蜘蛛”导弹是苏联抵消北约空中优势的一个重要武器,而潘兴2其实没有抵消掉苏联什么东西。本来双方谈中导条约是谈销毁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导弹,但结果美国忽悠大成功,成功把这些常规导弹也列入了销毁的行列,可以说是赚翻了,不然美国空军可能在上世纪90年代就要为大型机场生存力太低头痛了。

当然,这些型号的导弹都随着美苏中导条约的签署,被裁撤和销毁了,美苏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悠长的“中程导弹假期”。

双方在冷战前线还是部署了一些射程较短的弹道导弹,比如美国的“长矛”,苏联的“圆点”,射程也就一百多公里,主要考虑用来投送战术核武器和化学武器,但也能作为常规导弹攻击敌战线后方的关键目标。

不过,80年代苏联退役下来的“飞毛腿”导弹大量外销或者在阿富汗战场上被发射出去,当时阿富汗政府军专门组建的导弹发射营在整个战争期间向潘杰希尔谷地发射了超过2000枚飞毛腿,而伊朗和伊拉克之间搞导弹袭城战,也大量发射常规弹道导弹,其中伊拉克还在苏联技术支援下在飞毛腿 导弹基础上以“三弹并两弹,射程翻一番”的模式开发了“侯赛因”中程弹道导弹,这种导弹也成为了后来朝鲜、伊朗仿制中程弹道导弹的模板,催生了朝鲜的“火星8号”和伊朗的“流星3”导弹。

那么这些其实都是中国发展常规弹道导弹的一个大背景,在当时,我国研制常规弹道导弹的考虑有二,一个是对外外销,一个是探讨我国自己装备的需求。

在我国常规弹道导弹发展早期,曾经有意见认为,这种武器发展没啥意义,因为它说到底就是一个将几百公斤弹头扔出去几百公里的手段,对于当时我军来说这基本上也就用来攻击敌方基地这类固定目标,而像美苏这样,把导弹作为方面军或者战区级司令员手里用来直接“移除”其战役纵深范围内关键敌方目标的“工具”,对于当时的解放军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科幻概念。

500

所以当时我军发展常规弹道导弹,最主要的推动力其实是外贸需求,上世纪90年代,外媒上一提到中国弹道导弹,就不忘了说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M-9”和“M-11”,台湾当局更是每次一提到大陆“飞弹威胁”,就要说“M族飞弹”,就是和现在他们经常说解放军装备“卫士火箭炮”一样,是分不清外贸武器和我们的内装装备。

其实在在M-9和M-11之外,还有个M-7就是红旗二号防空导弹基础上改装的地对地导弹,伊朗曾经大量购买并引进制造技术,而且他们非常喜欢这个导弹,咱们之前也介绍过,伊朗至今还继续在M-7导弹的这条技术树上继续向上爬,甚至制造出了射程可达700公里,能够精确制导的发展型导弹,而且还用它攻击了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基地,可以说是一夜成名。

500

而M-11呢,就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东风-11导弹,这种导弹的概念,基本上就是一个射程短一些的中国版“蜘蛛”,或者说,改用固体燃料的飞毛腿导弹。当然了,当时我们已经和美国谈妥要限制外贸导弹的射程,所以M-11导弹的射程是在300公里以下的。

它的战斗部呢,也是500公斤以下,发射重量呢,为3.8吨,也比“蜘蛛”要轻一些。

80年代末,90年代初,台海问题成为我军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 解放军空军并不具备可靠的对台进行大规模空袭的能力——当时咱们的主力对地攻击飞机还是强-5呢。

而台湾媒体至今吹嘘的所谓“防空导弹密度世界第一”,大部分是靠老旧落后的“霍克”导弹,但在上世纪90年代的环境下,这种导弹对于强-5来说,威胁还是很大的。

不过呢,现在咱们说解放军的现代军事技术发展,总绕不开海湾战争的影响——海湾战争中美国的M270火箭炮发射的ATACMS战术导弹,对伊拉克的防空导弹阵地实施攻击,为101空中突击师的“蛙跳行动”打开通路的做法,对于我军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

M-11导弹从外贸武器行列转入了我军自己的正式装备,成为了东风-11。东风-11导弹在其服役之初还曾借鉴苏联的做法,装备给了陆军集团军部队。但当时解放军陆军的总体技术水平大家也算是心里有数吧,基本上还处于装备86式步兵战车都觉得是高级的先进装备那样的状态,要让老陆伺候复杂精密的弹道导弹武器,实在是勉为其难了一些,更何况当时我军陆军集团军的侦察通信能力也远不足以保障导弹发挥其作战效能。

500

因此在短暂的试验后,这些东风-11又回到了第二炮兵部队手里。

不过东风-11因为基本设计更多考虑外贸需求,精度、射程方面还是要差一些。

相比之下,航天科技集团推出的M-9导弹,也就是后来的东风-15导弹,要比东风-11导弹更大,它的发射重量达到6.2吨,射程600-900公里。您可能还记得我们上期说到的70年代我国研制的东风-14导弹,某种程度上说,那个东西也可以视为东风-15导弹的“前传”。

实际上要比较的话,东风-11和东风-15的基本概念设计都是类似于苏联的SS-23“蜘蛛”,不过东风-11是比它更小一些,射程更短一些,而东风-15的尺寸重量更大,射程更远,战斗部也更大一些。

这其中,我军装备数量较多的是东风-15,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东风-11使用的是科工集团旗下的三江万山特种车辆厂仿制苏联MAZ-543的8轮发射车,技术复杂,价格昂贵,生产速度较慢,而东风-15使用的发射车是泰安特车制造的越野卡车底盘,虽然其性能上不如泰安的大八轮,但胜在价格便宜量又足,可以满足我军快速扩编第二炮兵导弹发射旅的需求。

500

东风-15导弹的前身,M-9外贸弹道导弹

东风-11和东风-15构成了我军第一代战术导弹,主要用于准备对台军事行动。

东风-15导弹1987年试射成功,1995年、96年台海危机期间对台湾附近海域进行了试射。

之前列车长在关于96台海危机的文章里也写过,事后解放军指挥院校使用台军“汉光兵推”使用的美国JLTS计算机推演系统发展出来的我国兵推系统对96年攻台行动进行“复盘”,得出的结论是,当时我军的行动要获得胜利的前提是所有东风-11和东风-15导弹能够全部命中目标——当然这个在实战中概率不高。

但反过来,这也表明,当时东风-11和东风-15导弹的命中精度还不够,装备数量也不足。

这就意味着——我军的老毛病“火力不足恐惧症”又发作了呀……

那么犯病了怎么办呢?……那就且听下回分解吧,本期节目到此结束,咱们下次再见。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