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说说我眼中的国企和民企

【题记】昨天写了一篇《警惕贸易战之下的暗流》,居然一觉醒来,发现居然跟中央站在一条线上了,看来我还是有点“政治素养”的……这几天看风闻的评论,发现不少人是有些赞同“国进民退”的观点,其实这种事情说不好对与错,每个人有自己观察问题的角度,今天再写一些我个人的感想,权做抛砖引玉。

========================

一篇《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终于让央媒坐不住了,先是《经济日报》,然后是《人民日报》都发表了评论文章进行驳斥。

500

500

以我的理论水平,不可能比这些央媒的笔杆子更强,我更多是从一个普通老百姓和一个财经行业从业人员的角度,说一点自己的所思所想。

经历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革”的人,可能都还记得98年朱镕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过一句话“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00

当时说这句话的大背景,大家看年份就应该能知道,关键词就两个“国企改革”和“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RMB作为最后的“锚”,坚持不贬值,最终在香港,央妈联手金管局打退了对冲基金的进攻,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之后,取得惨胜。但那场“战争”,终究我们赢了,可在另外的一个战场上,朱镕基却丝毫没有一点把握——“国企改革”。

国企为什么要改革?而且还要被总理用“地雷阵”和“万丈深渊”这种类似于“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壮语气来进行表述?也许年轻一点的朋友对当时的情况已经没有了切身体会,原因只有一个—改革是九死一生,不改就是死路一条。

在风闻的一个帖子里,我有一段回复,我觉得用在这里也勉强恰当:

 脱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去讨论当时的决策,很没有意义,我们并不比我们的前辈更聪明

前辈做的事情,不管对或者不对,我们作为晚辈只能把这个锅背下去。对的,继承并且发扬,有错误,以后避免掉进同样的坑里。这种国家层面的决策,真的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甚至很多时候“对”与“不对”也都是相对的

两害相权取其轻。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在“轻伤”和“重伤”,或者“重伤”与“死亡”之间进行二选一。历史是用来借鉴的,而不是用来骂的,反正也改不了

大量的工人下岗,大量的企业破产或者被变卖……当年我在郑州,郑州有个区域叫“西郊”,那里集中了诸多的国企,光是名字叫“国棉X厂”的棉纺厂,就有六个。国企改革的那段时间,西郊我都不敢去,三天两头不是游行就是集体上访,还有更多不好的传闻,几乎每天都有;很多一家好几口都在一个企业的工人家庭,一夜之间丧失了所有经济来源,那种场景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500

郑州国棉六厂

当年的国企就是个小社会,有些大型企业,可能除了没有火葬场,真的是能包办你从生到死所有的一切。我有个大学同学,家是山西榆次的,现在这里叫“晋中市”,是个地级市,离太原非常近,好像也就三十多公里。之所以在离太原如此之近的地方,能设立一个地级市,就是因为那里有一家当时全世界最大的纺织机械厂——经纬厂,某种意义上说,经纬厂就是榆次市,经纬厂的厂长和党委书记,管的可能比榆次市的市长市委书记更多更宽,至少市长管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当年考大学很难,我那个同寝告诉我,他的发小和同学,最常见的人生经历就是在厂办医院出生,在厂办学校读到高中,上技校,接父母的班,找个厂花做媳妇……一辈子就这么过下来了,都不需要出厂子的大门。


500

现在的经纬厂

类似于经纬厂的国企,在全国有很多很多,大家可想而知,当年要进行国企改革时候,这些一辈子依附在企业上的工人家庭,他们的感受究竟是怎么样的。

但还是那句话“国企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是九死一生,不改就是死路一条”。

原因只有一个,国企的模式,太僵化了,它管的东西太多了。表面上看,中国的人力成本很低,可企业的竞争力,在国际上却不值一提,为什么?隐形的人力成本,其实非常高;同时,连绩效考核都几乎没有的企业,生产和管理效率完全上不去!干多干少一个样,销售冠军和常年泡病号的人拿一样的工资,谁去干活?

不可否认,当年的国企改革过程和手段有些简单粗暴,其中也有很多下面的歪嘴和尚乱念经,把好好的企业卖给了外资或者私人,导致了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案例。

但我们也必须要看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局势,根本不可能给我们的前辈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改良”,只能尽快的让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领域”,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这样下岗的工人才会重新找到工作,国家才会有税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只有这样中国的企业才有机会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

当年国企改革的阵痛,确实很痛很痛,可它的成效,不用我说更多,“Made in China”在全球大行其道,就是最好的证明。

现如今,国家对于国企的定位,就是局限在金融军工能源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至于其他的竞争性领域,国企基本是不涉足的,一家企业水平怎么样,只有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竞争性领域”,国家插手不仅没必要,而且不公平——既当球员又当裁判的,合适吗?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怎么来的?研发投入、销售渠道、精细的企业管理……没有一条跟所有制形式有关系;好企业之所以好,是因为它能够合理的调配和运用他所能掌控的一切资源,同样与他的所有制形式无关……

如果都是国企,就一定好吗?中国有一个非常庞大的行业,是国资民资共存的——汽车,而这个领域,说老实话,国资的表现……有点丢人,“共和国长子”长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断奶,还险一险变成了买办。这样的国企……真的是我们希望见到的吗?反而这里最值得尊敬的企业,是一家民企,叫吉利。

有人说国企垄断,但是说句不好听的,牵扯到国计民生的东西,天然就有垄断性。而在中国,这种垄断至少还有国家在管着,企业能够吃到的“垄断红利”其实很有限,甚至在一些明显不可能产生效益的穷山恶水进行投资,也只有垄断的国企才能去做。它在这头吃掉的垄断红利,扭头就得在另一个地方吐出来!

500

民企就没有好企业?华为这个例子能堵住很多人的嘴,作为一家涉足消费品领域的企业,华为的粉丝很多,黑子也同样不少,可没谁敢说,华为是个很糟糕的企业——一个糟糕的企业根本走不到今天!华为推行的员工持股制度,为中国民营资本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模板!

  500

有人说,资本天生逐利,一旦做大就会起幺蛾子。这肯定是对的,可是在竞争性领域,我们需要的不就是这种“狼性”吗?而且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可能被很多人忽视了,中国的领导层,可不是被某些资本推上前台的傀儡和代言人,他们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有十四亿人站在他们背后,他们不需要和资本做任何的利益交换!

马云情商很高,所以他曾经说过“只要国家需要,他可以把支付宝交给国家”,说老实话,我个人认为,国家也不会要,弄几条政策管住你就够了;滴滴这二位,情商就差不少,我相信他们在道歉上,是真诚的,可解决问题上,诚意确实值得怀疑,总想耍滑头,可现如今还不是要老老实实听候发落?我大胆预测一下,滴滴未来的命运,很可能是……拆分!

有人说,民企没纪律性,不服从大局,目光短浅,在国外恶性竞争。首先,有没有纪律性,对于竞争性领域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竞争本身就是从无序最终走向有序的。

对于国企,比如曾经的南北车,现在变成了中车,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所面对的市场属于政府间市场,捏成一只拳头更方便政府间的博弈;可是中国在国外那么多的基建狂魔,怎么没见国家牵头合并呢?任由他们在外竞争?那是因为只有充分的竞争,才能锻造出真正的强者。

至于其他民企,华为和中兴,他们的目标市场差别不大的,可竞争的结果呢?华为是老大,但中兴是老四,同样不是输家;这样的领域很多,手机、家电,他们之间的主要竞争者,大部分其实都是中国人,这里面会出现输家,比如做手机的金立,但幸存下来的,都是强者!

500

500

民营企业目光短浅吗?小企业也许会这样,因为他们面临的第一考验是在市场中生存下去,可是成长到一定阶段,他们的目光自然会放的更长远,市场会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未来的竞争,不需要国家做保姆——更何况,一个啥事儿都插一手、但并不专业的保姆,干出坏事的概率可能更大!参见曾经的国企吧!悲催的案例一抓一大把。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就是,所有制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没有认为自己是一家中国企业。国企负责关系国计民生政策倾斜的请求,而其他竞争性领域,就让民企自己去折腾吧,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去芜存菁……这样,中国才能锻造出更多更强的世界级企业!

更重要的,他们都会成为中国经济机体上最坚强的支撑。

----------------

我一个朋友给我说过一句话,虽然有点极端,但多少也有些道理,“国家和政府,说到底是个花钱的,把收上来的税,仔仔细细的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就够了,赚钱,还是交给专业人士来做吧!”

所以,有事儿没事儿,“全盘私有化”或者“收归国有”这种话,还是不要提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