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琉球居民衣食住行折射中国文化影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9-29

       古代琉球文明的标志首里城去年10月底发生火灾,酿成正殿、北殿和南殿等7栋建筑物全部烧毁的惨剧。历时近30余年修复刚刚完成的琉球王国的象征性(复建)遗址再度全毁。首里城及其代表的古代琉球王国由此越来越多地引发世人的关注。目前,冲绳观光业举步维艰。原本竭力维持游客数量的首里城公园财团近期发布公告,首里城公园不得不继续临时停业至初秋。

500

图源:NHK电视台的直播画面

  据《琉球新报》官网(Ryukyu Shimpo)报道,在原本是旅游旺季的四五月份,来冲绳旅游的国际游客数量为零。但是,当地居民依然在今年7月培养出了140名符合资质的导游,期待在疫情过后能够重新将当地的风貌呈现给世界。除了具有亚热带海岛风情的自然景色之外,当地最吸引人的就是古代琉球的历史遗存与文化遗产,为此,就古代琉球历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话题,记者对日本冲绳大学文学部教授刘刚进行了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网:最近首里城的修复工作进展如何?

  刘刚:众所周知,去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首里城”,因电器故障引发大火,此后为了维持观光客资源,首里城公园于2019年12月14日再度对外开放部分园区。为绕过受灾最惨重的御庭、正殿区,园区特别设计了首里城复兴游园路线(首里复兴モデルコース),游客入园后,可从首里杜馆(游客休息区)—守礼门—欢会门—瑞泉门—广福门—奉神门前,止步改走奉神门右侧的临时道路,然后再绕回首里杜馆。

500

本次火灾中烧毁的7栋建筑(图源:NHK)

  园区的“奉神门”旁,搭建了工程用的布条。往右侧临时道路走去,可以透过草丛缝隙窥视内部情况。原本北殿、南殿、正殿处几乎铲平,只剩一地瓦砾堆。园区内看不到外国游客,只有稀疏的当地游客前来凭吊。现场的凄楚余烬常常引来游客们的无尽叹息。

  日本政府于2020年3月26日宣布首里城再建方针:2020年4月将着手进行正殿设计以及建材调度,预计2022年启动再建工程,最快能在2026年与大家见面。现在首里城正处于修复准备阶段。但是,尽管首里城公园管理财团努力止损,无奈随之而来的“疫情”波涛难平,今年8月,首里城公园全区不得不再度休业,修复进度不得不暂时停止。观光客最爱聚集拍照的“守礼门”前空空荡荡,曾经观光客最爱的“琉球服体验”也无人光顾。

  中国社会科学网:古代琉球国家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引入中国文化典章的?

  刘刚:史书记载琉球三山时代(14-15世纪)的中山察度王即已向化中国,积极朝贡并请求册封。琉球在明初陆续接受了许多重要的文化要素,如三山王朝贡(1380-1383)受王印;受册封(1404),在造船和航海(闽人三十六姓)等技术领域获益甚多。17世纪以后,琉球王国的“中国化”国策厘定,加速和扩大了汉文化以前所未有规模和速度在列岛普及。以往“无文字,不知节朔;视月盈亏以知时,视草荣枯以计岁”的琉球,开始比较全面地、规模性地、有意识的吸纳中国典章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从流传下来的琉球国王的画像来看,国王和官员的服饰与明朝非常相似。那么,古代琉球人是何时引入中国服饰的?

  刘刚:琉球人发式,早期“男子去髭须,妇人以墨黥手为龙虎文;皆纻绳缠发,从顶后盘至额。”其转变,大约是在17世纪的中叶(明末清初)。日本研究琉球的学者外间首善也认为,琉球纺织技艺系从明代中国学来,在吸收中华技术之上并创造出琉球独自的纺织技术工艺,如芭蕉布、麻纺、棉织红型等。传统琉球人服饰称为琉装,琉裝主要吸收了明制汉服特点,加上當地特有的民族色彩而形成,其外形与中国的汉服颇为相似。在今天,不同于日本本土,冲绳(琉球)当地人更喜欢色彩鲜艳的衣着,特别是年纪大一些的女性,着衣更是大红大紫,斑斓多色。年轻学生常着红色、天蓝色的校服,颜色明快亮眼,近似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网:除了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古代画作和今天为观光客举行的仿古仪式以外,中华文明对古代琉球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里?

  刘刚:早期琉球由于“地不产铁,炊爨多用螺贝;土不植棉,织纴惟事麻缕”。耕织方面必资中囯。经过古琉球时期发展,在农业生产方面,铁耕这一先进生产技术已经普及。陶器陶艺也是15世纪初以后传入琉球后形成了花烧、施釉、大方、黑釉,并有灰轴、水瓮、酒瓮等当地陶瓷制作工艺品驰名。

  传统作物方面也有很多影响,比如,蔬菜方面,有空心菜(unntye蕹菜、圆菜、通菜)芫荽、苦瓜、丝瓜、牛皮菜(厚皮菜、不断草)。还有番薯,明万历年间琉球发生饥荒,琉球人野国总管于17世纪初跨海来到福建学习番薯种植,并把番薯苗带回琉球,拯救了万千苍生,后来还传入萨摩乃至日本。现在,紫薯点心乃是冲绳一大特产,野国总管也被怀念他的琉球人誉为“甘薯大主”。

  中国社会科学网:除了衣着以外,中国文明是否有助于丰富古代琉球居民的饮食?

  刘刚:是的,特有的“琉球(冲绳)乡土料理”分为王府系列和民间系列,万历时期赴琉球册封国王的明朝官员萧崇业就提到琉球王府菜“皆假闽庖人为之”,表明其均是在受到中国福建等地影响并融合本地特色后形成独特料理体系。琉球料理以猪肉为“硬菜”主干,兼以鱼、羊、牛、鸡等,如炖猪腿、醋拌猪耳朵、酱油猪脚、苦瓜炒肉等中国式食物,著名的有“拉富替“(rafuti类似东坡肉)、“特脾气”(tepiqi炖猪脚)和家常小炒。另外,当地土猪(岛猪)粟国猪(发音Agu-,一说)也是14世纪末从中国传来的,经过品种改良,成为当地名牌。

  餐具和用餐习惯上,以前“食用手,无匙箸”的琉球,也使用起了筷子。筷子形状与中式筷子相似,通常为竹制或木制,但上面部份会涂上红漆,代表太阳,下方则会涂上黄漆,代表月亮,还有去菌作用。琉球话把筷子叫做“ウメーシ”(发音umeesi,即赤黄箸或竹塗箸)。与日本本土形制不同的琉球传统筷子,颇与中国的相似。生活中人们席地而坐,设具别食,也似从中国古代经典中学到的礼节。

  琉球人饮用一种用籼稻谷为原料酿造的、叫做“泡盛”的蒸馏酒。其酿造技术无疑地受到了中国影响。饮茶上,有喝花茶(叫香片)的习惯。喝茶与饮酒、炒菜及凉拌菜和使用筷子等为中国特色饮食文化的标配。

  中国社会科学网:人们很关注去年失火的首里王宫,很多人对其中国风格的建筑印象深刻,中国对古代琉球的建筑影响有多大?

  刘刚:中国对古代琉球建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首里王城,在民间建筑领域也是如此。人们漫步冲绳街巷,常能看到民居屋顶上都是“琉球赤瓦”覆顶。首里城内两厢设有南北配殿,也是颇为典型的中国宫殿建筑格局。正殿内,国王御座上方立有三块匾额,正中为康熙御书“中山世土”,两侧为雍正御赐的“辑瑞球阳”与乾隆御赐的“永祚瀛”两块匾额。宫殿是中式建筑的朱红色,并广泛采用四爪蟒纹(藩王规格)的装饰元素。其实,这样色彩的瓦顶也是“中国化“的结果,之前的是青色瓦顶。这种营造工艺与中国闽台传统民居“红砖大厝”十分接近。15世纪末建造的圆觉寺内石雕群,尤其放生池石桥的二十面石屏的花鸟、莲花、狮子、鹤龟、牡丹、云、鹿等精细的浮雕,堪称琉球历史上石雕工艺的杰出代表作,迄今仍被奉为重要文化遗存。放生池石桥桥柱上清晰刻有“大明弘治戊午(1498),岁春正月吉日建立,长史梁能通事陈仪督造”?。

  这一时期,中国的山水园艺建造也在琉球生根开花。明英宗时期的册封琉球使潘荣在他的《中山八景记》中详细地对此做了描述。琉球国“大夫程均、文达执卷谒使馆,请曰:‘文达敝居之东,新创有寺,山水颇清奇,命工图为八景,愿请登临,留题咏以记盛矣’。”潘荣等人游览了万松山、潮月轩、送客桥等八景,赞曰:“程大夫中华人也,用夏变夷,均之职也。果能以诸夏之道而施之蛮貊,渐染之,薰陶之……?”。

  中国社会科学网:看来中华文化对古代琉球的衣食住行无一不有深刻影响,在此背后,有何更加深层的意义?

  刘刚:文化要素,千姿百态,枚举起来难免挂一漏万。衣食住行仅仅是中国文化对古代琉球影响的一个侧面。文化领域,凡此种种,皆使得琉球列岛的人文社会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中华文化对古代琉球的影响,是为中国为东亚东南亚古代文化之贡献。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