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东风演义01 风起东方

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观察者网编辑,列车长席亚洲,欢迎您继续听我跑火车。

那么在这个十一之际,列车长给各位整个活,把我之前搜集资料而没有完成的中国弹道导弹发展史的内容,浓缩成故事的方式,每期控制在10分钟以内。毕竟观察者网一向以来的宗旨之一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嘛,这里列车长给各位讲讲相关的故事。

这么短的时间要讲这么大的题目,注定我们只能讲个大概框架,如果您喜欢相关话题,以后咱们再做节目细聊。

内容预计四期,在接下来十一假期期间在我的B站个人号“席亚洲”和观察者网的B站账号“观察者网”轮流发出,各位可以关注这两个账号的动态哦。前面两期主要讲我国的核导弹的发展情况,后面两期主要讲我们的三代战役、战术常规导弹。

那么咱们这就开始,东风演义,第一回,风起之时。

这新中国的弹道导弹,或者说火箭发展史啊,还是需要追溯到决定现代中国两种前途命运的决战,解放战争之中。

500

在1949年上海解放后,当时的华东军区的军事科学研究室,接到了一个任务,为了筹备解放台湾,对付国民党军的坚固要塞,要求研制一种短程工兵火箭。

这个东西的概念呢,其实有点类似咱们现在熟悉的RPG,使用起来可能更接近于红箭-73反坦克导弹,只不过不是用来打坦克,而是用来直接对准对面儿的碉堡来一发,而且尺寸还挺大,能带几公斤的炸药,单发的威力相当于一枚大口径的炮弹。

而且啊,这种火箭,使用的是美国1947年刚刚研制成功的双基固体发射药,比当时苏联“喀秋莎”火箭的发射药技术还要先进——唉?这事是不是就让人觉得有点神奇了呢?在积贫积弱,实用技术一片空白的中国,在技术武器主要依靠缴获的解放军当中,怎么就突然冒出来一个美国也刚刚发展出来的新武器呢?

这事儿啊,就得说起一位后来的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获得者任新民的故事了。

500

任新民院士出身于一个国民党官员家庭,但却在他14岁的时候就加入了共青团,在他20来岁的时候,担任了重庆兵工厂技术员和重庆炳公学校助教、讲师,可以说是一位老地下党了。在抗战期间,他在重庆兵工厂解决了用黑火药取代无烟火药作为迫击炮发射药的问题……这个创新啊,真的是,想来都觉得憋屈啊。

30岁这年,他前往美国留学,此后被美国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聘任为讲师。

1949年,时年34岁,风华正茂,已经在美国参加了若干最新火箭技术研制项目,学术道路一片光明的任新民决定回国,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加入南京成立的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工作。

他的第一个火箭研制任务,就是上面提到的这个工兵火箭。

可是当时虽然华东军区科学研究室这个名字很响亮,但实际上人力物力都需要各位研究人员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任新民当时就注意到一个事情,报纸上上海的某火柴厂低价出售一批化工原料——原因是他们当时买错了……任新民一看,哎?这不就是双基发射药里用到的主要原料吗?

这批非常便宜的买下来的原料,就成了新中国第一种自行研制的固体火箭武器系统的材料。

可惜列车长虽然在任新民院士的回忆录等当中看到了这些研制的情况,但却没有找到相关这种工兵火箭的图像资料,资料里的描述只提到了它是一种水平发射,用来直瞄射击的火箭。所以我的想象当中,它可能是一个大号的红箭-73这样外形的火箭吧。各位观众里面卧虎藏龙,如果有哪位能找到相关图片,还望给列车长一饱眼福哦。

500

任新民院士是新中国成立后从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回国的中国科学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而另一位中国航天事业的领路人,大家就更如雷贯耳,钱学森。

钱学森回国的故事大家就都听过了,可是他第一次见到任新民的事情,还是值得一说。

当时任新民已经到了当时的哈军工大学任职,从美国刚刚归国的钱学森呢,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想要去看看我们自己的火箭研究基础是什么样,已经在国内开始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又是哪些人。

于是聂荣臻元帅就陪同钱老,到了哈军工,钱学森来了就看到一个铁架子,是任新民主持研制的液体燃料火箭试车台,虽然有点简陋,但是,可以了。

钱学森当时就很高兴——因为这表明咱们自己的研究已经上路了,基本的人员是有的,他和任新民畅谈之后更是信心十足。当晚和聂帅和彭德怀元帅吃饭的时候他就表示,导弹,可以搞。

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当然是很落后了,但是为什么钱学森会有这个信心呢。他也分析了,下面肯定不是钱老原话啊,各位理解一下大概意思。

首先呢,钱老在美国担任陆军上校的时候啊,干过一个事儿,就是去察看德国的V-2导弹工厂和佩内明德火箭研制基地,顺便对投靠美国的德国科学家进行审查。

包括后来为美国研制了土星5号火箭的冯·布劳恩,当时都是钱老审问过的……呵呵

钱老看过V-2工厂后呢,就认为火箭这玩意吧,虽然确实是很复杂,但是需要的工业基础也就那么回事,毕竟这东西说起来真正需要尖端工业产品的地方并不多,大部分用常规材料和常规工业手段可以解决。要不然的话德国人在战争后期什么都缺,工人也大量的都是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奴隶劳工,也没影响他们大批量生产V-2导弹是不是?

500

某种程度上来说,早期弹道导弹属于“知难行易”,也就是说它的关键难度在于技术知识,而所用到的制造技术,材料并不是特别难。

当然了即使如此呢,钱学森也表示,我们手头已有的人员、知识、技能、设备、材料这些能大部分满足当时国防部长彭德怀同志提出的要求,也就是能带核弹打个1000公里的要求。

但是毕竟当时中国还是百废待兴,一穷二白,所以剩下的关键性的难度,主要是计算机、自动化控制这一方面的问题,还是需要向国外获得,当时当然就是从苏联设法获得了。

那么在这种指导之下,当时我们肯定是需要从引进仿制起步,这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苏联模仿德国V-2研制的R-2导弹。

当时我们国内直接购入的R-2导弹,成为了我军组建导弹部队的主要装备,同时也成为当时已经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主要研究对象。

R-2导弹也就是我国的东风1号导弹,不过这种导弹射程短,精度低,并不能满足我国当时的需要。

在当时,我国的目标是研制核武器,打破美帝国主义的核讹诈,那么我们就需要一种射程能够达到一千公里左右,能够携带重量1吨左右的原子弹的中程导弹。

而东风1号呢,肯定不行嘛。

于是呢,东风2号项目就上马了,西方国家的资料通常会说这是仿制苏联R-5导弹的产物,但实际上,应该这么说,东风2号是一个,参考苏联提供的R-5导弹部分资料,自行研制的导弹。

当然东风2号的试射不顺利,而且性能也没有达到要求。后来进行两弹结合试验和我国最早进入实战列装的是在东风2号基础上重新“捋”了一遍的东风-2甲。这种导弹的射程达到了1200公里左右,并能携带重量达到1.5吨的初代核弹头。

500

我国当时在东北、东南地区建设了第一批导弹基地,从这个基地的位置和导弹的射程,也不难看出我国最初的核威慑是针对谁的。

当然了,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我国也开始在西北地区建设基地。

而为了应对苏联,当然也要继续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射程更远的导弹也需要开始研制。

上面咱们说的东风2号是一种液体燃料火箭,那么在它基础上,真正一步步实现钱学森回国后制定的发展计划的导弹,东风-3、东风-4和东风-5导弹,都陆续上马。其实当时我们定了一个计划,叫做“八年四弹”就是在八年时间里,搞定东风-2甲、东风-3、东风-4和东风-5导弹。

这里面,东风-2甲是比较容易搞定的,因为它其实就是完成从东风2导弹的验证弹到实战装备的研制过程,东风-3呢,就涉及到更大型的发动机,并且弹体结构,控制技术等各方面,都需要重新研制。

东风3导弹的射程达到了3000公里,可以攻击太平洋上美国最重要的基地,关岛,从我国西北地区发射,可以打到乌拉尔山以东的一些重要工业城市,也已经能对苏联形成一定威慑。

有了东风-3我们就可以玩很多花样,包括其实东风-3作为一种中程导弹,已经具有把比较小的卫星发射到太空的能力了,事实上有些国家的第一种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都不如东风-3呢。

500

那么大家都知道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冬东风4,它是我国第一次使用了两级分离技术的导弹,也是我国“东方红1号”卫星所使用的运载火箭“长征1号”。

东风4的射程提高到了4000公里,可以部署在我国西北攻击莫斯科,也可以打击美国关岛。

当然和国外相比呢,东风-4研制出来的时候肯定不算先进了,它的基本水平和苏联同期导弹相比就要落后不少了,尤其是到了70年代,它这个水平的中远程导弹呢,世界先进水平已经是要采用固体燃料技术或者可储液体燃料,大幅度提高反应速度,缩短发射准备时间了。东风-4呢,仍然是需要发射前加注,发射准备时间长达数小时。

500

不过不管怎么说,在当时情况下,能解决一个有无的问题,建立起核威慑基本能力,这个是最重要的,别的嘛,留待以后解决吧。

然而八年四弹中最后一个弹,也就是东风-5洲际导弹,真正能够有效对美国试试战略核威慑的武器,它的研制就拖了很久很久了。

因为东风-5涉及的技术难题较多,而在当时我国经济环境,技术水平环境下,又没有大规模的密集投资,因此它的研制拖了特别久,直到80年代才首次进行成功试射。

而在东-5基础上我们又继续研制长征2号运载火箭,后来在80-90年代,在我国研制经费方面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研制进一步增加射程,能够真正实现射程覆盖美国全境的东风-5A导弹的时候,还曾经借为国外发射卫星,进行了东风-5A,也就是长征-2号某型火箭的试射,更不用说后面用发射小型低轨道通信卫星的资金,完成了我国第一种真正服役的分导式多弹头导弹东风-5B的试射。

500

这个事儿也成了美国封闭我国航天发射市场的借口——其实呢,东风-5A和东风-5B的技术,我们当时也都没问题,问题只不过是试射的这个经费啊,实在是……困难。

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真正分野是在长征7号、长征5号这一代运载火箭开始,这些火箭采用了低温推进剂,也就是液氧煤油或者液氢液氧发动机,已经和液体燃料弹道导弹技术完全分成两条技术线了,尽管现在我们正在使用长征7号火箭发动机的部分技术,研制新型的常温液体燃料发动机并在它基础上研制我们的新一代重型液体燃料洲际导弹,但是其实这两者之间除了技术原理,并无互相借鉴之处了。

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好,这就是本期节目全部内容,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