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去中国!

作为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之一,印度教在南亚次大陆长期占主导地位,印度和尼泊尔两国的印度教信仰者,均占本国人口比例的80%左右。

印度教在南亚诸国中的人口比例

并不只在印度一国占压倒性多数

500

印度是印度教传播最广的国家,全世界十亿印度教信徒中有九亿居住在印度。然而,因多数信徒均集中在尼泊尔和印度两国,人们普遍认为印度教有一定的民族性限制,不具备国际性。所以谈及世界级宗教的时候,印度教的地位远远不如其他大宗教。

相比那些传布世界各地的大宗教

基本集中在南亚的印度教确实颇显狭小

(建在俄国南极科考站的东正教教堂)

(图片:shutterstock@StanislavBeloglazov)

500

即使在紧邻印度的中国,我们也很少看到印度教徒的影子。

但实际上,印度教曾传来过这里。

传入东土

根据中印史籍的记录和考古发掘出来的遗迹,诸多学者认为印度教与佛教同时期传入中国。

传播路线大体分为四条:

一是从印度科罗曼德耳海岸,经马六甲海峡、马来群岛,至中国的广州、泉州或其它海港。这条路线基本遵循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目前在泉州发掘出来的大量印度教历史文物和中国沿海地区的地方史籍均可证实。

元代印度教林伽与神龛状石构件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图片:鲁宇譞 / 图虫创意)

500

二是由印度阿萨姆地区(古称伽没洛国)进入上缅甸,再由缅甸通往中国云南和其它西南地区。这条线路几乎沿着著名的“西南丝绸之路”,目前在云南剑川石窟中所见到的雕像以及大理发现的印度密教的遗迹可以证实。

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

(图片:汗牛识途中 / 图虫创意)

500

三是从克什米尔,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再沿着天山南北两路,再到达阳关和玉门关。即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同时它也是佛教传入我国的主要通道,我国新疆石窟和敦煌石窟中依然可以找到印度教的身影。

翻越帕米尔的通道可能是前三条里看上去最难的

但在当时条件下可能也是通向中原最近的

(底图:NASA)

500

四是由印度经尼泊尔,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进入中国西藏的孔道,这是印度佛教和印度密教入藏之路,反过来同时也是藏传佛教反传南亚地区的孔道。

通向中原的四条路线

500

由于地理区位的限制原因,印度教徒在我国的建庙和活动,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比中原地区要早得多,这些从历史记录和考古发现均可得到证明。

玄奘法师在它的著名作品《大唐西域记》中曾提到,今日的和田地区在七世纪以前曾有湿婆派的活动痕迹。而跨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和田地区的北面龟兹(库车),也曾出现过印度教寺庙。

在古代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较大的时期

南北疆之间是有河流横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

玄奘法师就曾以此穿越沙漠

这条沿河通道向东还可一直延伸到罗布泊

(底图:NASA)

500

至于考古证据,则是今日新疆的罗布泊等地发现过石祖、陶祖、木祖等遗迹,它们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印度教在罗布泊留存的遗迹。

除了新疆之外,云南也是印度教早期传入的地区之一。在今天云南白族聚居的大理地区,剑川石窟石钟寺区第8号窟中正座有莲花型的约尼。印度教白族化之后,当地人称之为“阿盎白”,而在约尼的旁边还有印度教的天王像。

“约尼”一般与“林伽”相配套

与一般石窟的主尊为神祗不同

该窟的主尊就是“约尼”

(图片:汗牛识途中 / 图虫创意)

500

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大理地区,有多种宗教在此盛行,缅甸和中原分别传入的佛教在当地也有着一定市场。时间一长,宗教之间得到了融合,此时的云南也发展出了密教(当地人称为阿叱力教),它由佛教和印度教混合而成,所崇拜的神祗为大黑天(湿婆)。在今日的剑川石钟山第15号窟及禄劝密教达拉摩崖石刻中,都可以看到大黑天的雕像。

没找到剑川版本,来个尼泊尔版本吧

(图片:wikipedia@Christopher J. Fynn)

500

而大理地区也因为有着怡人的印度教生存环境,吸引了大批印度教本土僧人驻足于此。甚至于南诏第八代国王世隆,还曾于872年立铁柱于弥陀,并公开崇奉大黑天神。

 


汉地的印度教

印度教在边疆地区传得如火如荼,汉地也难免受到影响。根据目前所见最早的记录《唐大和尚东征记》中记载,天宝九年,广州就有婆罗门寺三所。

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最重要的世界级海港——泉州(刺桐),也有着众多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商人。他们不仅带来了信仰,还在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在泉州建设了自己的庙宇,留下了东南的另一处印度教遗迹。

元代印度教恶魔石构件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图片:鲁宇譞 / 图虫创意)

500

根据《诸蕃志》记载,北宋雍熙年间,有自称是天竺国的僧人航海至泉州,还买了一片地,建了一座庙在泉州城南。而湿婆的象征林伽,形似竹笋,实际是一种生殖崇拜,当时的刺桐人称其为石笋。今日的泉州还有一条河流叫笋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就是印度教痕迹的残留。

由于两宋时期陆上交通断绝

贸易转向海路,沿海城市大规模崛起

来自“西方”的文化也多经海路来华

500

然而,泉州石笋崇拜的出现,愈发有扩张的趋势,而这一信仰也与汉地传统文化有悖。大概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间以前,就有许多当地百姓对这一信仰嗤之以鼻,认为这是秽物。老百姓的反馈得到了地方官的重视,他们也认为任由这种文化长期发展下去,实在是有伤风化,于是府尹便派人去破坏,方式基本上都是直接把林伽凿断。

元代“大象与林伽”石构件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图片:鲁宇譞 / 图虫创意)

500

宋元叠际,元朝的时候,马可波罗又来到了著名的泉州,在其笔下泉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商港,印度商人接踵而至,呈现繁荣状态。此时的印度教徒继续在泉州南门内附近建立各种寺庙,其遗物今日都能在泉州的博物馆中见到。

元代印度教财富女神拉克希米龛状石构件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图片:鲁宇譞 / 图虫创意)

500

近几年来,泉州出土了约二百多立方米印度教的文物,其中除了大量的棱形或者是其他形状的石制林伽外,还有很多印度教主要神祗的石刻雕像,湿婆、以及各种湿婆的变种、吉祥天女、人狮等均可见到。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类似佛教本生故事模式,印度教史诗神话和民间故事(如《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的浮雕。以及用古泰米尔文写成的有关印度教的碑铭,这些雕像的形象栩栩如生,造型十分美丽,堪称宗教文物中的精品。

元代印度教毗湿奴石雕立像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图片:鲁宇譞 / 图虫创意)

500


文化传播

印度教除了在中国留下的实物痕迹外,对于中国的一些文化思想也产生了一些有意思的影响。

由于在旧时的印度次大陆,印度教的意识形态占有统治地位,印度的一切科学文化知识都被垄断在婆罗门手中。在婆罗门执行祭祀、解释吠陀经典中,也在无意中建立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

当然,这些自然现象背后肯定都能找到一个大神

(图片:shutterstock@AstroVed.com)

500

当然这些在宗教界人士看来并不是“科学”,只是为了祭祀而发展的辅助学科,比如:天文学、语言学、音韵学、工艺学、数学等。尤其是其中的数学研究,最早是为婆罗门建立祭坛测量服务的,后期发展成为科学。

印度斋普尔-古代天文台

(莫卧儿帝国作品,印度+伊斯兰成果)

(图片:Salvador Aznar / Shutterstock)

500

这些实用的知识也随着宗教的传播进入我国。例如我国的佛教高僧一行参考印度教的《九执历》创造了《大衍历》;在隋唐时,也曾译出多种印度教的“算经”和“算法”。

印度教医学也随着佛教传入了中国,在隋堂时就一直流传着许多“胡方”,比如《婆罗门诸仙方》《婆罗门药方》《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等。

印度教与佛教的联系众所周知,佛教的外道神佛中也有许多印度教的神祗,这点无论在汉传还是密宗中都有体现。

更别提许多神话人物也都有印度教的影子了。比如哪吒的原型就来源于婆罗门教、《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则是印度教神猴诃努曼的形象。

仿佛是熟人了

(图片:shutterstock@pics007)

500

不过,印度教虽然在中华大地留下了诸多物质与非物质痕迹,但印度教这一套整体系统并没有完全像佛教一样移植到中华本土中,仅仅是作为许多宗教以及民间文化的边角料而已。

和佛教同时期进入中土的印度教为什么会沦落到这般境地呢?

其实印度教也曾想在中华大地一展宏图,并且初期甚至还受到了诸多士族子弟的欢迎,这是因为印度教的人分四等这一套阶级固化理论正好符合士族集团的需求。

生活好苦,世世代代皆如此

(图片来自:R.M. Nunes / Shutterstock)

500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掌权的人都是以皇帝为首的利益集团,这其实与士族集团之间有着一定的结构性矛盾。如果长期阶级固化,对于皇权来说反而不是好消息。正是因为宗教设定和权力结构的冲突,使得印度教一直处于被遏制的状态,连利用的价值都很少,顶多有一些文化现象可以延留下来。

如果有印度大师教皇上修身养性之法

不知能否多出几分好感来

(图片:De Visu / Shutterstock)

500

再加上印度教的许多现象本身就与儒家文化为主的汉文化圈的调性不合,久而久之印度教整体就退出了以实用主义为主的中土舞台。

参考文献: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nduism

2.陈炎,邓东.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与中国的儒家、道家[J].孔子研究,2003(04):40-49+56.

3.黄心川. 印度瑜伽与少林武功[J]. 佛学研究(0期):136-141.

4.马维光. 哈奴曼与孙悟空的差异[J]. 南亚研究, 2000(02):78-80.

5.丝绸之路连接着中印文明——记印度教神庙在泉州

6.李巧惠. 泉州开元寺印度教古石雕考[J]. 流行色, 2019, 000(007):69-70.

7.陈水德. 泉州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J].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4(04):11-15.

8.黄心川. 印度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J]. 宗教学研究, 1996(03):80-86.

9.邱永辉. 印度教在中国:韦伯命题与云南经验[J]. 世界宗教文化, 2019, 000(003):15-22.

10.朱明忠. 印度教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J].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1, 000(004):57-62.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