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亲的通病,秦始皇汉武帝都犯过!

《诗经·国风·郑风》里说: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所以秦始皇给自己第一个儿子取名扶苏,其意为香草佳木,寄予厚望。

然则,因焚书坑儒一事,扶苏劝诫不成,反被迁怒。

 500

图源网络 侵删

《史记始皇本纪》记载: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此乃父不信子,以至于始皇死后,胡亥、李斯、赵高等人相谋,更改诏书,害死扶苏。或曰,此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

500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

 

然则,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很多时候,父亲的角色比较类似影子。

反而母亲的角色更为明显,当今我们常说一句“父爱如山”,实则其隐藏的背后含义就是父爱经常是沉默的。

秦始皇不爱扶苏吗?当然爱,他为扶苏取名寓意美好的香草,寄予厚望为胡亥取名,只因胡亥之母为胡人,又是亥时出生,所以叫胡亥,基本上可以看出没有什么寄托。

可是最终,扶苏死了。

500

《秦时明月》剧照

若一开始始皇不因扶苏的劝阻而生气,而是直接告诉他“我要你去外面跟蒙恬锻炼锻炼,以后接替我的皇位。”如此一来,事情简单得多。

至少扶苏不会因为简单的一个诏书,便怀疑自己的父亲要自己殉葬。

 

500

《秦始皇》剧照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西汉武帝征和二年发生巫蛊之祸,小人江充为一己私欲残杀百姓数万,又蛊惑汉武帝说太子刘据有不臣之心,欲以巫蛊之术害死皇帝。

按理说,作为父亲,汉武帝难道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吗?他当然知道。但心里知道和说出口是两码事。

《汉书》卷六十三·武五子传里说:江充在太子宫中挖出不少桐木人,欲以此诬陷太子,上告武帝。太子很害怕,于是问于少傅石德。

德惧为师傅并诛,因谓太子曰:“前丞相父子、两公主及卫氏皆坐此,今巫与使者掘地得征验,不知巫置之邪,将实有也,无以自明,可矫以节收捕充等系狱,穷治其奸诈。且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请问皆不报,上存亡未可知,而奸臣如此,太子将不念秦扶苏事耶?”

太子急,然德言。

 

500

一个是儿子惶惶不可终日,无路可走,情急之下,慌不择路而反;一个是父亲高高在上,遇到事情不亲自询问,反而授权他人替自己调查自己的儿子。既然如此,那好了,不用说,隔阂自然产生了。

虽然后来经过壶关三老令狐茂的劝说,“天子感寤”,终于明白是自己误会了儿子,可惜刘据已经被吓懵了,《汉书》上说:吏围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脱,即入室距户自经。自经的意思,就是上吊自杀。

至此,原本汉武帝精心培育的皇位继承人,人人称赞的宽厚太子刘据,成了戾太子,有人说汉家江山由此转衰。

 

500

据史记载,其实汉武帝和太子刘据如果及时沟通,也许未必会到最终不可收拾的结局。

比如一开始江充诬陷的时候,太子去找汉武帝说明情况,又或者少傅石德没有劝他反叛。

再或者,汉武帝在甘泉宫的时候,派出去请太子见驾的使者,没有因为胆小怕事而欺君致使父子信息不通。

又或者汉武帝没有因为宠信奸臣,致使“太子进则不得上见,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这一切总归会有缓和之地。

可惜,为时已晚。

汉武帝之失,在积威甚重,在刚愎自用,在父子相疑

500

《汉武大帝》剧照

但说起来,这是中国传统式父亲的通病

很多时候,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批评大于鼓励,孩子从小长在严厉棍棒之下,因而绝少和父亲进行交流沟通,致使不少问题因此出现。

 

唐朝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而登临帝位,虽然后世免不了说李世民杀兄夺位,但想来若是兄友弟恭,历史也显得太过温和虚假。

 500

玄武门之变

李渊成为皇帝之后,太子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日渐加深,概因李世民功劳太盛,影响到了作为太子的李建成。

试想,谁也不希望人们在背后戳脊梁骨说:哦,那个太子李建成明明不如秦王李世民,凭什么做皇帝啊!或者也会有人说,秦王本事大,应该做皇帝!

但儿子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作为父亲的李渊,实际上最为失职。

 500

李渊

历史记载,李世民因为淮安王李神通有功,拨给他几十顷田地。

张婕妤的父亲通过张婕妤向高祖请求要这些田,高祖手写敕令将这些田赐给他,李神通因为秦王的教令在先,不让田。

张婕妤向高祖告状道:“陛下敕赐给我父亲的田地,被秦王夺去了给了李神通。”高祖因此发怒,责备李世民说:“难道我的手敕不如你的教令吗?”

 500

后来有一次李建成送李世民胡马,欲以烈马让李世民受伤或身死,李世民识破了他的阴谋,说:“他打算借助这匹胡马害我,但人的生死自有命运决定,就凭他们能够伤害到我吗?”

可是这话到了李渊耳中,变成了“上天授命于我,正要让我去做天下的主宰,怎么会白白死去呢!”,无论李世民如何解释,李渊都不相信。

可见父子之间,贫贱时的信任在富贵和权力面前大多不值一提。父亲不相信儿子,儿子也会因为长久的不信任而选择放弃信任父亲。

于是有玄武门之变。

 

清朝时九子夺嫡被演绎无数次,其中道理与此类似,不再赘述。

 500

以史为镜知兴替,但历史是关于人的记录,皇家父子的关系虽然不能代表全部的中国父子,(普通人的生活也不会被这么详细的记录)。但其本质实际是放大了的传统家庭伦理。

中国人讲究严父慈母,在这样的背景下,父亲和孩子之间虽然被血缘纽带所勾连,但生活社交的纽带却十分薄弱。

我们很多人会和母亲说心里话,但很少会把心里话告诉父亲。而实际上,这样一来,父亲被迫的“与世隔绝”了。

 

不过转念又想,父亲处于一种权威的角色光芒下,未必不是好事。

至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为他将来走上社会,面临真正的权威奠定基础,毕竟,社会的权威可比家里的权威更为可怕呢!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