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易经》对中华文明传统思想的影响

我写的东西大概会很难懂,太冷门又成体系,对读者个人来说低现实收益。我只为说清楚中华文明思想的身世起源,如果真的有谁感兴趣想深入了解,请从我前面一篇文章开始读起。

这一篇,还是从外围入手,不严格强调逻辑,用一些结论性的东西去认识《易经》对我们文明的影响,看看解密《易经》的切入点在哪里。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群经之始是当之无愧的。离开了《易经》,实际上对于正确理解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都是有困难的。而所有这些智慧结晶又是我们文明运行中日用而不知,潜移默化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基础。理解它们,才能化不自觉的被它们影响,到自觉的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文明社会发展。

诸子百家中,传统思想理论对后世影响重大的有道家和儒家。这应该没有异议吧?

那好吧,道家经典《道德经》,老子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怎么解释?

古往今来,很多人想解释清楚,没成功,因为不知道“道”是什么。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专业考试的基础知识第一题就卡壳了,后面能交出什么样的答案可想而知了。道家思想不能被正确理解,才有了后来道教出现的空间。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子著作《道德经》,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就是读者对《易经》有一定了解。道的概念本身源于《易经》,不是道家原创性的概念。

如果大家有印象,应该知道老子写《道德经》不是主动行为。是老子在出函谷关隐居时,应函谷关关令尹喜的请求,才写下的经典著作。而老子出函谷关前的身份,相当于周王朝国家图书馆的高级管理员,是有机会接触周王朝核心档案资料的人。

那如果你是周天子,你会允许异见分子长期占据思想教育领域的重要岗位?老子必然是根正苗红的掌握周王朝主流思想理论的知识分子。所以老子的著作,反映的思想也必然是周王朝主流思想理论的延续。而周王朝的主流思想理论,只能是开创者周文王姬昌完善完成的《易经》理论的延续。

但是老子最后出函谷关而去,是对当时周天子逐渐式微、诸侯纷争大起的社会形势很失望的。没有函谷关关令尹喜的挽留,根本没有著书立说的动力和欲望。关令尹喜不挽留别人,独独挽留老子,证明他是知道老子学问的人,本身也应该是属于知识分子。

所以《道德经》作为给关令尹喜为代表的主流思想知识分子的回报或者留念,才会忽略一些基本概念的解释,直接进入论述主题。

道的概念,根本上来源于《易经》,指的是事物发展的方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物实践发展的最终方向,能够指出来的只是一个大致方向,不是发展过程中固定不变的方向!用来描述事物的概念名称,能够表述出来的也只是相对精确概念,不是表达方式中绝对不可替代的概念名称。

这是一句很显水平的至理名言,同时也是开场的客套话。可见老子很谦虚,并不觉得自己的学问很了不起。尽管这样的学问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就是运用逻辑思维中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的)普遍适用的科学理论。

《道德经》是《易经》理论的延续,是可以通过这两部经典背后共同的逻辑基础得到证明。离开《道德经》,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就无法找到解读《易经》的线索。离开了《易经》,《道德经》很大程度上就是无本之木。

但是《道德经》并不是《易经》的全部内容。它的侧重点首先是抽象思维理论,更注重应用理论的是儒家。

儒家思想同样不是原创性的,它的源头依然是《易经》,是其中的人类文明社会需求理论部分。儒,人之需也!够直白了吧。

儒家思想的推广是孔子毕生的努力目标。孔子生活的鲁国,同样是周王朝的嫡系,鲁国在文化上的地位,几乎是周王朝思想文化最后的保留地。这也是孔子能相对完整接触到《易经》的客观基础。

儒家的核心思想建立在仁的基础上,什么是仁?这也是个会意字,两个人,本意指的是最小和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儒家所说的仁是在这个本意基础上产生的引申义,指的是社会群体发展过程中应该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

儒家讲原则,无论是仁义还是仁爱,从客观因素到主观因素,都时刻强调需要坚持最基本的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出处,是《易经》的需求理论应用部分,卦爻辞里面多有反映。

儒家思想不能和孔子完全画上等号。它和更古老的《易经》是割不断联系的。很多儒家思想的解读,离开《易经》,同样会偏离本来的初衷。

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叫克己复礼,试图恢复到周王朝初期的社会状态。儒家主张行王道,用中庸,最终实现天下大同。这显然是对周王朝主流思想理论很熟悉推崇的节奏。那么追求实现克己复礼目标,逻辑上不需要专门创造一种儒家理论学说,大概率只需要发扬本来的主流思想理论就足够。这应该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和周王朝主流思想理论的密切关系。

儒家主张的王道,最早记录的是孟子,但是渊源绝对在儒家思想理论最初就已出现。它指的是什么?假如我们把八卦符号中的乾卦,在卦象符号的中间画一条竖线,就是汉字“王”的由来。王在卦象中的概念,表示客观因素中,各爻位内部的相对立变量,都处于中间位的相对动态稳定平衡状态。这是人类文明社会最理想的平衡状态。王道就是追求这种理想平衡状态而进行社会改革的大方向。

500

           各爻位中的对立变量因素

500

                八卦中的乾卦卦象

500

             

                    “王”字字形

那么在达到了王道追求的客观理想平衡状态时,主观因素上同样进步到相应的理想平衡状态,就是人类文明社会大同的完整理想平衡状态。

在这个改革和进步的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追求中间位相对动态稳定平衡应该坚持不变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形成的全社会共同价值观念,就是中庸。

道家和儒家在中华文明传统思想中是有重要地位的,根本上都来源于《易经》。

除开道家和儒家,其他诸子百家中的思想,很多都可以找到源于《易经》的痕迹。可以说《易经》是总的思想智慧源头,诸子百家则是从源头分流出的专业化支流。

我们现在追溯我们文明思想史,往往只能够到诸子百家的时代。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单独的去看待某一家的思想特点,却不能找到诸子百家背后共通的思想特征。

我们明明能够追溯到更远的思想源头。不同于其他文明,我们中华文明甚至可以追溯到文明创立时的祖先思维方式。

证据?举一个例子吧!我为什么说《易经》的源头早于文字的诞生?认真看的朋友应该已经发现,前面有许多简单汉字,我在解释的时候都能够从会意角度找到它的初始概念。甚至“王”字直接从卦象符号的分析中找到出处。

说明什么?说明我们文明早期,用简单符号表意已经是交流的一种很重要形式。当简单符号不能满足表意需要时,自然的做法就是对简单符号的进一步补充完善和改进加工。

当表意符号交流成为早期社会交流的主要形式,特别是表意交流的符号并不是随意加工,而是在一个共同的逻辑推理格式下引申进行,逐渐的复杂化,它就形成了一种社会共同的严格的表意思维。

那么逐步在表意符号基础上,最终必然只能够形成表意思维指导下的表意文字。这样的严格逻辑下形成的表意文字,生命力极其强大,在自然选择中最大程度上不必顾忌语言语音的干扰,使用范围会超越很多客观限制,优势明显。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次才是象形文字,是因为表意的需要而有限选择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这个逻辑很重要的!这才是独一无二又极其复杂的汉字,使用广泛又能够传承至今的原因。

历史上出现过的不是只有汉字一种象形文字,其他纯粹用象形来表意的文字,不能达到表意符号一样的逻辑高度抽象化表意方式,要想表达复杂概念就很困难。这不是简单的象形文字复杂化能够解决的事,而是缺乏共同的严格逻辑的表意思维支持,就无法完成象形文字到不受制约的表意文字的进化。纯粹象形文字的这个致命缺陷,使得它们绝大多数甚至不如表音的符号文字实用,最终变成了死文字。

思维方式的不同,是汉字现象不可复制的根本原因。我们文明独特的表意思维,和《易经》同样密不可分,还觉得《易经》和汉字没关系吗?不,《易经》对我们文明的影响是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随着历史上《易经》面目被混淆和模糊,我们明明知道《易经》是群经之始和群经之首,却无法下功夫去理解它,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的去重视传统思想背后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我们明明可以在传统经典著作中找到一些逻辑推理的线索,却不愿意相信这些分散在不同经典著作中的逻辑推理是成体系的,更不愿意去寻找这一切逻辑推理的最初的理论立论基础。

那离开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忽视了逻辑线索,又不愿意寻找立论基础,我想问问,还能从哪里得到解密《易经》的切入点?这些最基础性的材料,是一切有逻辑的思想必须的要素,《易经》同样不会例外。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