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儒墨三家学说比较

法儒墨三家学说都是社会学说,并且各有立场。

墨家学说是站在小资本、富户、地主的角度提出政治主张,这个阶层他们叫做“民”,并不包括贫农、奴隶之类。主张由“民”制定法律,选举天子。乍一看与现代的资本制度很类似,但并不是一回事,因为现代资本制度是由大资本联合控制政府,而墨家学说中的“民”是小资本者。

法家是站在大势力的角度提出政治主张,主张由大势力压制小势力,集合全社会的资源进行战争,这是种极度威权制度,现在叫极权也行,叫威权也可。在战争时代,这是种最有效的生存策略。

儒家学说内容比较多些,我前面大概的讲过,这里说些遗漏的。儒家学说一直都是中间学说,代表的也是中间阶层的利益。孔子讲周礼,说的是血统论,你只要生在好人家,你就有好位置。孟子讲行为论,光说出身是没有用的,你的行为还要符合一定的规范,这个规范就叫圣人之治。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阐述决定了儒学的存续,他主张儒学门徒依附皇帝共同对付贵族,但是也要监督皇帝,让皇帝的行为符合规范,天人论讲的就是这个事,说有天灾,一定是皇帝德行不修,必须要忏悔、斋戒。天子只是天的儿子,总大不过天去。

到了隋代,中国社会出现很大变化,隋代两代皇帝都开始压制贵族和门阀,科举制度就是从隋代开始的。唐代基本没进行过大的政治改革,真正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唐代中期开始的安史之乱及接下来的乱世,结果是贵族、世家都被杀光光,到了宋代,只有皇帝是贵族,其他的全部消失了。

宋代的政治上层只有官僚集团和皇帝,两者既有合作也有对抗,在对抗时,大多数情况都是官僚集团获胜,尤其是官僚集团掌握军权以后。所以,官僚集团需要一个新的理论,改变自董仲舒以来对皇权卑躬屈膝的态度,理学出现了。

朱熹的理学改变了儒学的理论基础,从代表服从的“孝”转变成近似大道的“天之生生之德”,现在官僚集团有了自己的行为指导,不必在乎皇帝脸色了。

到了明代,王阳明提出心学,说的是“人人皆可成圣”。什么意思呢?太远的圣人之治就不去说了,中国能被封为圣人的一共就只有三个,孔孟朱三位。那么这期间的皇帝或者国王有多少个呢?接近两百!谁珍谁滥一眼分明。现在,只要奉行圣人之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圣人多了是不是就不值钱了,连圣人都不值钱了,皇帝是不是更得烂大街?王阳明是在号召儒学门徒遵照大道行事,不用在乎皇帝脸面。就这点事,不过不敢明说,明说是要杀头的。明末清初的黄宗羲等人对这个事说的更露骨一些,说“民为主,君为客”。但是他们说的这个“民”可不是指的贫苦老百姓,至少也要是自耕农阶层,有自己的土地或者资产,或者说代表的是资本集团。

以上就是古代儒学大概的发展脉络,到了现代,经过解放战争,中国驱逐了皇帝,打倒了资本集团,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中国至此进入完全的平民社会,任何人在政治权利上是平等的。

此时中国社会仍然可以依据对社会资源的控制能力大概的分成三个集团,分别是官僚集团,资本集团,和消费者集团。我比较喜欢把消费者集团称为平民集团,但是怕大家误会,所以这里改成消费者集团。

那么这三个集团里哪个是中间阶层?相信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说,儒学之路已经消失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