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话一下:广场协议搞垮日本经济?其实还是自己作的

本周二是《广场协议》签署35周年,在中文互联网上很多人都会说,是美国强迫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导致日本失落10年20年30年,似乎一切都是美国人的错。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当时签署广场协议的不单单有日本,还有德国、法国和英国,这些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有秩序下调。咱们都没听说过这些国家失落,德国甚至已经快要建立第四帝国了。我们节目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帝国都是从内部瓦解的,所以追根溯源,澄清历史,本期骁话一下我们就聊聊,为什么日本衰落不怪广场协议。

我们先说说广场协议的历史背景,二战后美国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延续到1970年代,这套体系陷入了“特里芬困境”,简单来说,美元作为这个体系下,唯一的国际货币,两种属性互相矛盾:一、各国有国际贸易的需求,就会储备更多美元,事实上造成美国持续逆差,并且造成市面上美元过多,从而贬值,无法稳定美元兑黄金的价格;二、但若要维持美元稳定,美国必须得长期顺差,然而这又会造成美元供不应求。这就成为了悖论。所以70年代初,美国已无力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1971年随着“尼克松震荡”开始,该体系开始瓦解。此后,美国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国内滞胀严重。对此,美国大幅提高利率,1981年达到最大值百分之15.32。虽然为货币工具提供空间,但是利率上升,造成美元升值,又会扩大贸易逆差,这就陷入了死循环。这一时期,一方面是金融系统震荡,一方面是物价飞涨拖累经济发展,美国经济面临了很大挑战。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缓解经济困境,缩小逆差。日本作为美国最大的逆差国,自然成了重点关注对象。美国是世界最主要经济体之一,当时又是西方阵营的大Boss,美国好不了,那大家伙儿都别想好。所以国际层面上,各国都有客观需求。

那我们看看日本的情况,二战以后进入冷战,日本从战败国摇身一变成为美国在亚洲的反共桥头堡,经济快速回复,并高速发展了20年,在1968年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史称“战后经济奇迹”。

日本高速发展的秘密在于出口导向,就是进口原材料,加工成高质量的工业品,再出口赚钱。而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低汇率,20年来一直保持着360日元兑换1美金。说白了,以美元结算,你比别人便宜。1971年,迫于美国的“尼克松新经济政策”,日元一度值到306:1,增幅近百分之17。1973年到1978年,再次升值约百分之23,到210:1。虽然增幅巨大,但是由于这个过程长期、缓慢,所以市场可以慢慢消化。

日本经济奇迹,一定程度上对美国国际贸易造成压力,最主要体现在钢铁、电子产品和汽车领域。80年代,日美贸易顺差迅速增加,从1972年的49亿美元,1985年达到近500亿美元,占了美国全年贸易逆差三分之一还多。有了钱,自然就希望有地位。二战后日本变成了美国的军事殖民地,事实上没有主权独立,不是一个正常国家。所以日本开始谋求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型。1982年,中曾根内阁成立,在访美时,向里根提出了他的“中曾根主义”,即:一、为建立保障整个西方的安全体系进行合作;二、为世界经济重新取得活力做出贡献;三、为建立南北关系承担力所能及的义务。1983年第九次G7峰会后,日本宣布将发展以内需为导向的经济模式,愿意与各国协调,稳定外汇价格。

前面说过,美国想通过货币贬值,促进美国产品竞争力,缩小逆差。而且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有稳定美元的需求。所以就促成了广场协议的到来。不是美国一家需要这个协议,大家其实都挺需要,都抱持开放态度。1985年9月22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五国财长与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了《广场协议》,其核心内容就是促成美元有序贬值,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

签完《协议》后,日元对美元汇率逐步提高,3个月内从1:250左右,迅速升至到1:200。但是,美元对各国货币的快速贬值,并没有达成美国期望的效果,美国逆差依旧上升,达到1243亿美元。随后各国在1987年2月,又加码签署了《卢浮宫协议》,力求稳定汇率,但是逆差依旧居高不下,美国股市也失去了信心,10月开始暴跌,跌幅达两成。危机中,日本通过一连串的金融操作,很快走出了危机,还拉了美国一把,让美国经济低通胀增长了60个月。这就让日本人更膨胀了,觉得日本是美国的救世主。甚至在1989年,索尼老板盛田昭夫和民粹政客石原慎太郎联手推出了著作《日本可以说不》。

日元接着涨,90年代中期甚至一度升到了兑美元1:80左右。日元升值,直接促进了日企海外扩张。打个比方,一家日企今天花1万美元去海外买货,原来要250万日元,到90年代中期只要80万日元,不到协议前的三分之一。而且《协议》还解决了,日美间汽车行业的长期争端。当时丰田直接去美国投资了220亿美元,同时给美国带去了13.6万个就业岗位,你可以理解为“云上加州”的前辈。这一解决方式,还提高了日本品牌的认同度。

除此之外,得益于此前贸易摩擦的倒逼,日企加快了转型和创新,“Made in Japan”就此改变了“廉价、山寨”的刻板印象,是的,以前日本也是山寨大国,但是瞬间成为高大上的代名词,影响了一代中国人。而且利润率倒逼日企不断改革管理模式,优秀的管理模式还影响了国外,比如威廉·大内1981年提出的z理论,再比如现在流行于职场PUA中的“菠菜法则”汇报,联络,商量,也就是所谓的報·連·相。日本文化的输出,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但是二次元和影视剧。这段时间,日本实现了经济奇迹,是历史上的黄金时代。1985年-1990年,GDP年均增长百分之5左右,人均GDP将近2.9万美元,反观美国2.5万美元不到;1985-1987年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债权国,而美国则成为最大债务国。此消彼长,日本一度掌握了LA闹市区近半房地产,全美十分之一不动产主人是日本人,没想到日本用这种方式登陆了北美,比当年去阿留申体面多了。

《广场协议》不但没有像阴谋论说的那样,导致日本经济的崩盘,反而让日本经济迅猛发展;同时,日本的国际地位和国民的大国意识全部得到提升,走出了二战投降的阴影。

如果一切看起来都这么好,那为什么日本经济到底是怎么失落三十年的?2003年,日本现任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说:“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并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当时日本政府采取了错误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日本经济依赖出口,货币升值后,直接冲击了日本的对外贸易。虽然这段时间,以美元计算的日本出口额增幅显著,但是考虑到日元短期内大幅度升值,所以1987年相对于1985年,以日元计算的出口额,反而下降了百分之22。然而对外贸易的萎缩,并没有影响到日本GDP的增长。1985-1990年,以日元计算,GDP还是在百分之3-6.5的区间内快速增长。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出口不足,内需来补”。

当时日本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简单来说,就是增加货币供给量和贷款规模,让利率降下来,从而增加投资,让经济数据变得好看。当时日本央行连续5次下调利率,两年从百分之5降到2.5,1989年降到了2以下。日本社会中,流通的货币加上各类存款,也就是货币供给(M2),在百分之8.37到11.68之间浮动。这些钱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推高了社会贷款量,协议前日本贷款总额约为GDP的一半,到80年代末已经差不多和GDP相当。

我们知道货币政策有时滞性,也就是说政策出台不会立刻见效,有一定时间的滞后,而且作为自由市场经济国家,日本可以调整经济政策,但是不能完全控制投机者。虽然日本匠人可以花10年学怎么淘米,但是投机这东西10天都等不了,导致钱极少流入实体,更多是进入了泡沫市场,推高资产价格。这里面不光只有日本的钱,还有国际热钱涌入。这导致资产价格大幅度偏离内在价格,形成泡沫,1985年到1989年,东京股票年价格增长率达到四成;1984年日本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占GDP一半不到,1989年已是1.4倍。然而实体经济没有得到对等发展,无法支撑,日本经济成了和式建筑一样的大头娃娃。

为了解决尾大不掉的问题,1989年日本政府开始实行收缩性货币政策。直接戳破了经济泡沫,房地产和股市价格应声而跌。泡沫破裂初期,整个银行体系和信用体系备受冲击,企业、家庭财富缩水,但是日本政府反应出错,认为“日本经济仍然在持续 50 个月以上的长期增长过程中”,那就接着“作”。从1991年下半年起,重新实施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到1995年,日本央行官方贴现率降了9次,贴现率下降的意思,就是商业银行向央行借钱更便宜了,这些钱商业银行可以拿来放贷,实际上就是社会融资成本更低了。1999年2月,甚至进入到了零利率时代。但是日本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并没有跟上,导致利率虽然低,但是没人愿意借钱。日本原先的产业优势,此后不断衰弱。原先企业可以用来扩大生产、进行科研的利润,被迫用于降低杠杆。企业考虑到风险,求稳求精,不敢创新,导致在互联网时代全面落后。宏观层面,经济对扩张和宽松政策已经产生“耐药性”,免疫了,再怎么宽松都不起作用了。1992-1994年,经济只增长了百分之1.9,年均0.63,95年1.6,96年3.5,再也无法恢复到黄金时代的水平。

日本政府试图跳出经济沼泽,从此不断追加财政预算,发行国债,扩大公共事业投资,92年到02年就累计投资超过100万亿日元,相当于10万亿美元砸下去。路径依赖就这么一直依赖到了今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日本再炸一波。之前成为“美国救星”的国民自信不复存在,相比邻国中国的快速发展,日本梦从此停在1998年。所以是广场协议害了日本吗?不是,是作死就会死。

其实德国也签了广场协议,但是德国是怎么做的?德国和日本处境类似,同为二战战败国,80年代都成了出口大国,也都签了广场协议,同样也是对美元大幅升值,出口同样受挫,但是,为什么德国没事?因为德国没有追求短期数字,而是关注于长期利益。

说几点,第一,德国的政党组织比较健康,大家按照理念组建,政权稳定,阿登纳做了14年,施密特做了8年,科尔做了16年,施罗德7年,默克尔至今已经15年,政策超级连贯。反观日本,我们在9月16日的节目中,自民党不是按照理念组建的,而是为了反共杂糅而成的派系乱炖,首相走马灯,没有政治家,全都是摸一把就走的政客。

第二,日本没有清算战犯,今天的日本政权还是二战那个有历史原罪的政权。反观德国清算了历史债务,积极和周边国家修复关系,放弃民族主义,拥抱欧洲主义,成功将自己和欧洲的命运连为一体,将欧共体变为基本盘。德国藏得深,从来不像日本一样装大哥,但是通过运作欧盟内的地位,事实将德国变成了欧洲话事人。经过30多年稳扎稳打,成功制霸欧罗巴,默克尔实现了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没有完成的成就。

第三,1979年,欧洲建立了汇率机制,目的是为了稳定成员国汇率,马克在区域内实现稳定。所以对美出口虽然萎缩,但是在有欧洲兜底,降低了冲击。而且,德国在广场协议前,就在削减财政赤字,财政赤字仅占GDP的百分之0.4,有充足的财政空间去应对马克升值带来的冲击。

最后就是稳定物价,德国在降低利率的同时,提高了存款准备金。也就是说,虽然融资成本降低了,但是市面上从银行里出来的钱变少了,相互抵消,抑制了经济过热,没有出现过度通胀。这样可以让资金,更多进入实体,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企业高营收,才有资源去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也才有更多钱愿意投资给企业,实现良性循环。

所以你看,其实经济和政治是不分家的,在今天这个经济结构非常复杂的时代,我们不要刻舟求剑,一叶障目,听到个《广场协议》就认为药丸。问题都是出在细节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家也一样,日本过度追求短期经济和政治影响力,试图尽快摆脱”战败国“的耻辱。

中国人应正确看待《广场协议》和汇率,不要看到人民币汇率有点风吹草动,就觉得天要掉下来了。这种情绪没必要。

《协议》后,日本泡沫的破裂,让中国人对房地产和金融产生抵触。但是1998年后,我国实行”住房货币化“改革,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一、补贴了地方巨额财政缺口,保障了公共服务;二、为大量货币提供去向,防止物价暴涨。买房贵还是买葱贵,总得做出选择。所以房地产不应在今天被彻底污名化。反而是日本直接戳破房地产泡沫,导致全面冲击,造成长期持续的恶果,才值得我们借鉴。产业、国家都不是”好”与“坏“的二元对立。金融行业也一样,我们应该警惕的是经济脱实入虚,不要变成美国一样”金融立国“,但并不是说金融服务业就有原罪。如何做出正确的产业政策,让三产反哺一、二产才值得思考。

看到日本的失败,我们某种程度上应该借鉴德国的经验,首先要扩大战略纵深,形成自己的基本盘,对面举起大棒,咱们生产的产品还得有地方卖。其次维持物价稳定,并加大对资本的引导,好钢用在刀刃上,不要让技术人员为了情怀”被奉献“。在此基础上,咱们要开发出自己的品牌。虽然美国施压,国内外环境复杂,但是日本创造的品牌和潮流,经久不衰,甚至当时还能对外出口类似《东京爱情故事》、《排球女将》、《七龙珠》这样的优秀文化产品。最后,分散出口对象国和出口产品类别。出口过度集中于某国,就容易被绑架。中国对非洲和南美洲的出口贸易额,加起来也不到北美的一半。这么大的市场,值得我们好好耕耘,如果非洲人还在住草棚,那中国的电脑、空调、冰箱,就卖不进去。所以我们应该研究各个国家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用一种挥斥方遒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历史事件,看什么都指点江山,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去研究。

好了,本期骁话一下,我们就说到这里。目前我和B站合作了一门课程,《美国背面研究》,在B站搜观察者网,王骁,美国,中美关系这几个关键词,就会出现课程的入口。这次课程就是以美国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然后用我所说的简单的工具和分析方法来和大家一起研究这个国家。分享一些容易掌握的研究方法。目前大家可以享受半价优惠,68元,一共12节,之后还会推出加更内容和Q&A环节。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支持。最后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博、B站还有微信公众号,全部都叫王骁Albert。其中微信公众号会将节目文稿收录在上面,供大家查阅。很高兴今天又可以和大家聊天,我们下周再见。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