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考古与古建筑六题”讲座纪要

  2020年9月13日晚,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荣老师为“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师生作题为“城市考古与古建筑六题”的专题讲座。

  讲座首先从宿白先生《中国古代建筑考古》讲义中绘制的“个体建筑台基和木架”插图展开。李志荣老师指出,宿白先生在图中不仅清晰表示了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架构的关系,还特别强调了地平线的意义,即其示意图中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两部分。在现实研究中,古建筑学者主要关注地平线以上部分,考古学者发掘、研究的主要是地平线以下部分。李志荣老师强调二者要“打破藩篱”。

500

  第一个问题是古代城市考古与古代建筑考古的关系。李老师从城市考古的定义和实际工作流程出发,指出其方法和古代建筑考古是一致的。同时,二者的研究对象亦是密不可分的——古代城市本就是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类型之一,城市考古实际上就是对城市中不同类别建筑的发掘、揭示、记录、呈现和研究。

  第二个问题是古建筑的营造。李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如何从构造的角度认识单体建筑,以及如何从布局的角度认识建筑群体的组合。

  第三个问题是古建筑术语的使用问题。李老师认为,考古学者在概念的使用上不需要有“畏难心理”。以元代为界,对发掘出的遗迹要分别采用《营造法式》和《工部工程做法》的术语体系。李老师强调每一个遗迹均是一次特殊而珍贵的营建,我们只是借用文献的术语来描述现象,并非是对文献“作注”。

  第四个问题是城市考古发掘中的记录问题。李老师结合具体案例,强调了对古代遗存全面、系统、准确记录的不可逆性和重要性。

  第五个问题是城市考古的古今重叠问题。城市的古今叠压,可以细化到每一个单体建筑的叠压问题,要深刻理解遗存的复杂性。

  第六个问题是新技术的运用问题。李老师介绍了自己近十年来率领团队开展的数字化工作,指出新技术的运用仍旧是为了考古学服务,需要考古学者积极参与其中,其成果可以为日后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视角与可能。

500

  讲座的最后,李志荣老师还应邀为大家“加课”,介绍了当前石窟寺文物数字化工作的概况包括开展的背景、成果和应用领域、不同的技术类型和操作流程,使大家对这一新技术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在授课过程中,李志荣老师特别强调了获取第一手材料的田野工作及相关记录的重要性,同时结合了大量古建筑考古和城市考古领域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展现了宽广的学术视野,对研修班师生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