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愿意为了一套学区房倾全家之力,但却从来没走进孩子的内心

做为有孩子的父母,替孩子说几句。

回忆了一下,迄今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师长辈,不是那些给过你什么东西吃的(早记不清了);而是给过你精神鼓励,或者在情感上严厉伤害过你的那些人。

现在自己也有孩子了,从孩子的表现看,也差不多就是这样。她/他和我们当年比较起来,似乎心理很脆弱。

一个所谓的“脆弱”的孩子,其实是缺乏“心理消化系统”的孩子。这套心理消化系统,包括在遇到问题、面对情绪时,自我抚慰、自我理解、自我接纳、自我调整等一系列的心理能力。这套系统怎么来的呢?当然不是天生的,这套系统是从父母、幼儿园、小学中学那里学习来的。换句话说,孩子有这套系统的前提是她被父母/老理抚慰过、理解过、接纳过,如果他没有感受过这些,孩子无从学习和发展这部分能力。

很多的家长,包括本主自己,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多数情况下只顾到了小孩衣食住行和学习。会认为自己很爱孩子,因为自己为了孩子优越的生活已拼尽全力,为了照顾孩子已牺牲很多。

比如为了一个上海学区房,不惜倾全家之力。

然而,做了这些,付了这么大代价,却从来没有去走进过孩子的内心,没有关注过孩子的感受,最终,你的孩子缺乏“心理抚养”。再

往前推,年轻的时候自己成为这个大城市的一员,要发展,又要当父母。孩子从小没有在自己这里而是放给自己的父母身边,孩子跟自己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这种现象在中国家庭,在中国一线城市,很常见。

所以,父母陷入了以满足物质条件要求孩子成绩回报的怪圈儿,而忽略了孩子最基本的关于依恋、情感、陪伴的需求。谁敢说不是?

本主回顾起来也很不理解,常常思考我们当初也是这么过来的、当初的物质条件还不如他们呢!因而认为出现这些问题都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太过于娇生惯养、没有吃过苦。

当然,这也是实情。当初的我们也是被这样养育的,当时别说是心理抚养了,连基础物质可能都没有很好的保障。

我们不知道的是,现在的孩子跟过去的自己是不同的,人的需求是层层递进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早就解释过这个问题。

当初,我们在被养育的时候,因为物质相对匮乏,那个时候作为我们的家长,做为小孩的我们,最关注的是怎么吃,怎么能够保证生存安全。人类为了生存,不会把注意力放在更高层次的内容上,那些细微的内心感受、缺乏心理辅导所造成的痛苦、创伤都远远没有无法吃饱穿暖、无法安全存活带来的恐惧更占领人心。这就好像一个军人打仗拼杀时是顾不得自己身上伤口多痛的。

长大之后,社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人们对于物质匮乏、动荡不安的恐惧依然印刻在心中。人们深深的记得自己小时候是多渴望物质生活。于是,我们拼命的给孩子那些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这是我们的爱。

可惜的是,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孩子从小并不缺乏物质生活、也不会担心安全。我们的孩子会自然而然的更关注更高级的精神需要,这就像是进化一样。

更可惜的是,由于我们小时候并没有,或者较小接受过这样的心理抚养,多数是被自己的家长粗暴对待长大的,于是我们也不会、不懂得如何在心理层面上抚养自己的孩子。但是,否认父母、否认自己实在是太难接受了,为了维护自己内心的和谐,我们把父母对自己粗暴的教育方式合理化为“都是这样长大的”、“父母都是为了我好”。这样一来,自己过去面对父母教养的痛苦感受都通通被屏蔽开去。于是,自己这样对待孩子也是顺理成章了。

往深了说,那些“心理脆弱”的孩子,可能才是这个家庭里最健康的,因为他们那些所谓的脆弱的现象,其实是在帮助她的父母,甚至整个家庭表达经年累月的那些暗藏着的、无法言说的教育微创。

【本评论由风闻社区捞取,来自《南京大学一学生坠楼?目击者称坠楼事件发生在晚上10点多》一文,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标题为小编添加,更多热乎讨论请移步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