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宦官,败也宦官:唐代神策军兴亡史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  
   4145
 
 
   字 | 阅读需    
     9
   
 
 分钟


               当神策军掌管在卫伯玉、李晟、高崇文等名将手中时,它就是保国安民的利器,蓬勃而兴盛;
               当神策军的权柄为吐突承璀、仇士良等宦官所夺时,它就逐渐成为蠹国害民的祸患,腐朽而衰亡。              
           

         

前文链接:  
 
   成也宦官,败也宦官:唐代神策军兴亡史(上)


                 
               
             

祸国殃民,臭名昭著
               
             

神策军成为禁军后,一直掌控在宦官鱼朝恩及其心腹刘希暹手中。鱼朝恩自恃功高,跋扈专横,声称:“天下事有不由己乎?”最终被唐代宗诛杀。此后,代宗不再让宦官掌管神策军。

唐德宗继位之初,继承了代宗的这一做法,任用军将白志贞统率神策军。

然而泾原兵变的发生,使唐德宗仓皇出逃,从长安跑到奉天,又从奉天跑到梁州(今陕西汉中市),仅有宦官窦文场、霍仙鸣等人随从护驾,十分狼狈。德宗因此对统兵将领多有猜忌,“凡握兵多者,悉罢之。”此外,泾原兵仅仅是路过长安,发生兵变已然不好对付,德宗忧虑如果是长期守卫在自己身边的神策军发生变乱,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防止再次变生肘腋,唐德宗决定重新让对自己忠心不二的宦官掌管神策军。

于是在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十月,唐德宗任命宦官窦文场、王希迁为左右神策军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又专设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一职,以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充任,宦官集团重新掌握了神策军的最高指挥权。

神策中尉的设置,意味着宦官集团掌管神策军的制度化。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神策军始终牢牢掌握在宦官集团的手中,从而开启了中晚唐宦官专权乱政的黑暗历史。

宦官集团凭借神策军这一权柄,“立君、狱君、废君有如儿戏”。唐德宗以后,唐王朝共历皇帝十一位,其中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等7个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宪宗、敬宗被宦官弑杀,昭宗也一度被宦官幽禁。

皇帝都由宦官掌控,朝政和朝官的命运自然也大多掌握在宦官集团手中,此后唐朝政治日益黑暗,唐王朝逐渐腐朽,走向衰落。最典型的是唐文宗时的宦官仇士良,他以甘露之变为借口,出动神策军大杀朝官,死者六七百人,朝中几乎为之一空。仇士良当权时,皇室贵族也难以幸免,二十余年间杀二王、一妃、四宰相。

500

宦官仇士良画像
 

此外,据《旧唐书》记载:

“藩镇节将,多出禁军,台省清要,时出其门。
     ”“节制之除拜,多出禁军中尉。
     凡命一帅,必广输重赂。
     禁军将校当为帅者,自无家财,必取资于人;
     得镇之后,则膏血疲民以偿之。
     ”

也就是说,自神策中尉设置以来,蕃镇将领及其他重要职位的任命基本都由宦官决定。每有岗位空缺,诸人即争相以巨款贿赂宦官。而这些人并不都是大富之家,行贿的钱款从何而来?只有向他人借。借了又如何还?那就只有压榨百姓。这就是为祸深远的“债帅”的由来。后来黄巢之所以能够席卷天下,就在于唐王朝早已失去了民心。

宦官与神策军,此时已是狼狈为奸,密不可分。宦官凭借神策军恣意妄为,神策军则依靠宦官的权势获得大量的赏赐和诸多特权。如宦官杀掉唐宪宗,拥立唐穆宗即位后,“赐左右神策兵士每人五十缗(相当于50两白银)。”神策将吏在升迁和子女受教育方面也有特权。“开成以来,神策将吏迁官,多不闻奏,直牒中书令覆奏施行,迁改殆无虚日。”“宰相朝官,及神策六军子弟,欲习业者,自今以后,并令补国学生。
 ”

曾经战果累累、备受赞誉的神策军逐渐沦为宦官争权夺利、祸国殃民的工具和帮凶,臭名昭著而为天下唾弃。


                 
               
             

腐朽不堪,穷途末路
               
             

唐宪宗即位之后,锐意削藩。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病逝,其子王承宗请求继任。唐宪宗想趁着王士真刚刚病逝、成德军心不稳之机,结束河朔地区几十年的割据局面,拒绝了王承宗的请求。同年十月,王承宗反叛。

500

唐宪宗李纯画像  

唐宪宗不顾朝臣反对,任用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元帅,统领左右神策军及河阳、浙西等方镇部队前往征讨。

但是吐突承璀不晓兵法,战事持续接近一年,未立寸功,反而损兵折将。左神策军大将军郦定进战死,军队士气低落。

500

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画像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七月,吐突承崔见无法取胜,害怕宪宗降罪,于是发密信给王承宗,要他上表请罪,承诺只要请罪书一到,朝廷将即刻罢兵。王承宗为了军队得到休整,同意请罪。

此时,朝臣也纷纷劝谏罢兵,唐宪宗只好命吐突承璀班师,这场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最终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征伐成德的失败,使得神策军威名扫地。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神策军大规模出征的记载,神策军渐渐远离了战场。这是神策军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

神策军是在无数次战斗中成长起来的,能征善战是其区别于一般禁军的主要标签,也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不二法门,而远离战场的神策军,也就失去了它的灵魂。这时,腐化和衰亡也就在所难免了。

以唐穆宗时期为例:

“元和十五年(820年)二月,丁亥,幸左神策军观角牴、倡戏。”

“十五年六月癸巳,皇太后移居兴庆宫,皇帝与六宫侍从大合宴于南内,回幸右军,颁赐中尉等有差。自是凡三日一幸左右军及御宸晖、九仙等门,观角牴、杂戏。”

“八月,癸已,发神策兵二千浚鱼藻池。”

“十二月壬午,击鞠于右神策军,遂猎于城西。”

“长庆元年二月丙子,观神策诸军杂伎。”

……

角抵、唱戏、打马球、疏通池塘,神策军已沦为帝王的杂技团、工程队。

穆宗以后的神策军不仅久疏战阵,缺乏操练,其兵员组成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新唐书•兵志》记载:

“三辅人假比于军,一牒至十数。
     长安奸人多寓占两军,身不宿卫,以钱代行,谓之纳课户。
     益肆为暴,吏稍禁之,辄先得罪,故当时京尹、赤令皆为之敛屈。
     ”

神策军自德宗时期就已经出现“以钱代行”的情况,也就是一些富户子弟或者奸猾之徒通过列名神策军享受其优厚的待遇,等到出征时,向宦官缴纳一些钱款,就可以免于服役。由于神策军的地位非同一般,兵部等监察部门也难以制止这种现象。

等到唐僖宗时期,这种情况已经愈演愈烈,“病入膏肓”。

“(广明元年)十一月,神策军士皆长安富家子,赂宦官窜名军籍,厚得禀赐,但华衣怒马,凭势使气,未尝更战陈。
     闻当出征,父子聚泣,多以金帛雇病坊贫人代行,往往不能操兵。
     ”

这时,神策军中已尽是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听说要出征打仗,直接被吓哭,只好花钱雇佣贫苦农民或者老弱之人代行,这些人平时饭都吃不饱,身体素质本身就堪忧,加上从来没有操练过,因此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

于是在潼关面对黄巢起义军时,神策军一触即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尽管其后宦官田令孜重建神策军五万四千人,但面对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的精锐之师,却未战先溃,作鸟兽散。

至此,神策军和摇摇欲坠的唐王朝一样,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朱全忠尽诛宦官,神策军也被认为是宦官集团的刽子手和帮凶,在千夫所指中被正式废除,走完了它149年的历史。

500

黄巢起义  


                 
               
             

结 语
               
             

神策军之所以能从一支建制千余人的边防部队发展成为规模十余万人的禁军队伍,一方面是其浴血奋战、甘赴国难所获得的褒奖,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鱼朝恩,神策军不大可能成为天子禁军,而且“非他军之比”,从这种角度来说,神策军“成由宦官”。

纵观神策军149年历史,自创建之时至唐宪宗初年的50年间,神策军对于维护唐王朝的统治和社会的安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积极意义不言自明。但随着宦官典掌禁军制度的确立,宦官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逐渐把神策军变成了祸乱天下、压迫人民的工具,缺乏实战锻炼而逐渐腐化。尽管神策军仍然对蕃镇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使之不敢对皇权过分图谋,但总体上神策军已不再是积极的、正面的,衰亡也已不可避免。因而说神策军“败由宦官”也无可厚非。

总的来看,当神策军掌管在卫伯玉、李晟、高崇文等名将手中时,它就是保国安民的利器,蓬勃而兴盛;当神策军的权柄为吐突承璀、仇士良等宦官所夺时,它就逐渐成为蠹国害民的祸患,腐朽而衰亡。因此,成也宦官、败也宦官的神策军,既是唐王朝统治的维护者,又可以说是其掘墓人。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