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花木兰》打3星,其中4星给刘亦菲

   
       
     

    

《花木兰》还没上映时,有人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提前看过了。

9万多人在豆瓣给出了4.7分,一条最热的帖子是,“不要传播花木兰的资源!!!!”——“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

500

8个感叹号,让我去电影院的路上哆嗦了一下。

我安慰自己,实在不行,就当去看刘亦菲了。

两个小时后,我告诉自己,也只有刘亦菲能看了。

500

注意:下文可能有重度剧透——

不过我觉得也没啥可透的,电影的故事性甚至比不上只有392个字的《木兰辞》。

1    
 

《花木兰》有很多标签:全亚裔出演,剧本来自语文教材,2亿美元的制作成本,还有1998年动画版珠玉在前。

我相信很多观众,尤其中国观众,是对这部电影抱有期待的。

《花木兰》里,确实有很多中国元素。

影片一开始,就有热热闹闹的福建土楼,貌似盛唐的宫廷和街景,莽撞的木兰打起太极拳,超能力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中国词——“气”,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内功吧。

500

懂历史的人应该琢磨过来了——北魏的花木兰,住着宋元时期的福建土楼,说的是标准的英语,打的可能是明朝的太极拳,这中间近千年的时差,饰演皇帝的李连杰不知道吗,毕竟他可是演过张三丰的人呀。(大雾)

500

哦,原来在电影里,教太极拳的任务被咏春拳的叶师傅承包了(狗头)。

媒婆家门口的对联也算个“彩蛋”,上联“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下联“望天下有情人全是眷属”,如此排列组合,王石甫的棺材板盖不住了。

500

“有情人终成眷属”出自王实甫的《西厢记》

想到电影是外国朋友拍的,fine,历史问题暂时忽略,我们再来看看人物。

《木兰辞》里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木兰,电影里的效果是这样的。

500

结合电影上下文,这种玷污刘亦菲颜值的妆面是为了搞笑的,所以我就勉强接受了,毕竟它还为我贡献了一张表情包。

李连杰饰演的皇帝,有着美国大片里常见的中国男性刻板形象——八字胡,丑得恨不得替他揪下来。

500

最过分的是,真人版木兰新增了一个仙娘角色,愣是把可飒可媚的巩俐,给搞成了这样。

这是要cosplay特朗普吗?

500

第一次出来吓我一跳    
 

迷惑的眼妆,5毛的鹰爪,全称就打了一架最后还莫名其妙地挂了,堪称迪士尼电影史最没有存在感的反派。

中华神兽凤凰别提了,特效和维秘的翅膀差不多吧。

500

对我而言,影版《花木兰》,更像一个大型通关游戏。

木兰出场不俗,自带buff——“气”,她的终极通关任务,是给家族带来荣耀。

主线是做一个大家闺秀,嫁一户好人家,结果一不小心刷出了女扮男装替父出征的副本。

打副本的路上遇到了仙娘,仙娘也有“气”,却被认定为女巫受到驱逐,在职场PUA的摧残下,变成了一个终极大反派。

两“气”相斗,由于木兰隐藏了女性身份,所以“气”发挥不出来,被仙娘一通揍。

后来木兰以女性身份出战,仙娘又莫名其妙受到感召,替她裆下一箭,生死冤家突然成了救命恩人。

500

仙娘走得很安详    
 

带着“气”的木兰一路开挂,打到皇城跟下,因救主有恩,成了全民英雄,终于完成了“给家族带来荣耀”的任务。

游戏完成。

我走出电影院,回想起初中背过的《木兰辞》里,既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小女儿情态,也有“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日常生活,出征时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跋涉,也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现实,回家后有阿姊“当户理红妆”的娇羞,也有小弟“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喜庆。

而我花了50块钱,就看了一场画面精美的游戏。

我在豆瓣给《花木兰》打了3星,其中4星给刘亦菲。

2    
 

真人版《花木兰》,翻拍自1998年动画版。

当年,花木兰以7000万美元的成本,创造了3亿美元的票房成绩。水墨画般的背景,大胆的人物形象创新,诙谐的喜剧元素以及音乐的加成,即使放到20年后再看,也是一部合家欢式的迪士尼电影。

500

迪士尼还是那个迪士尼,木兰还是那个木兰,怎么就没内味儿了?

不可否认的是,照抄作业的真人版《花木兰》,内核却很苍白。

1998年的花木兰身份被揭穿之后,会自我思考“我替父从军,究竟是为了父亲,还是为了证明自己?”

500

到了新时代,木兰已经放弃主观思考,换上女装策马扬鞭的一瞬间她就想明白了,谁说女子不如男?思想转变之突兀,令人摸不着头脑。

主创肯定与时俱进地考虑到了,Z世代女性,天生就该自我觉醒,这大概是某种程度上的女权胜利(狗头)。

从另一方面来看,迪士尼一直不懂中国,  
   《花木兰》讲的从来不是中国故事,而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故事
 
 。

1998年的《花木兰》里,也有脸像调色盘的媒婆,长着八字胡的皇上,木兰的好基友开玩笑,想吃的菜是“爆炒虾仁”。

500

《加勒比海盗》里的中国人形象    
 
 

这些刻板印象,20年前不觉得有多大问题,今天看来就水土不服。

造成这样的结果,并不是迪士尼的傲慢,相反,从《花木兰》的画面布景到动作设计,完全可以看出迪士尼的诚意。只不过,今天的我们,早已不是20年前的我们。

20年前,迪士尼跑进一个花木兰,我们感受到的是骄傲——迪士尼在讲我们的故事,中国元素传到了全世界。  

而今天,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和话语权,让世界认识真实的中国——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国际地位,还有经济基础下的中国文化出海。  

3    
 

很多前浪已经迈出了文化出海的第一步。

中国玄幻小说在国外走红,转载中国小说的“wuxiaworld”(武侠世界)网站,一个月的点击量超过5亿。

500

海外贴吧reddit上有《斗破苍穹》的专门页面,有个外国小哥沉迷中国小说不能自拔,最后把du都戒了。


500

中国影视剧走出国门,《琅琊榜》被美国网友称之为中国版的《基督山伯爵》,《甄嬛传》引进日本,在1.26亿人口的日本,吸引了3927万的观众。

而后浪出海,还有更艰难的路要走。

单就今年的爆款来看,题材既有像《隐秘的角落》这样小成本的悬疑剧,也有像《雾山五行》这样优秀的国漫。

500

去年的大荧幕上,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超越《复仇者联盟4》,跻身中国内地票房榜前三,《流浪地球》以排名第二的票房,开启了国产科幻的元年。

在其他领域,也活跃着很多优秀的创作者。

《黑神话:悟空》游戏尚未发售,13分钟的宣传片播放量即接近3000万,精良的画面和特效,被称为国产之光,《西游记》主题曲响起的那一刻,弹幕里齐刷刷地“全体起立”。

500

500

优秀的故事,精良的制作,以及大胆的创新,都是爆款的品相。

但它们距离文化出海,还需要一个能串联起一切牛逼元素的资本,需要一套成熟的市场机制和长远的市场规划,需要一个稳定的文化传播体系,更需要一个不断强大的国家。

文化和经济有什么关系?

法国社会学家弗雷德里克·马特尔的《论美国的文化》里,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文化部的美国文化却能影响全球?

时间回到20世纪中期,GDP全球第一的美国,却是欧洲人眼里的“farmer”,乡巴佬。

二战之后,随着美国的全面崛起和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的推进,全球化浪潮开启,美国文化被带到全世界,可口可乐风靡全球,摇滚乐成为新浪潮的产物,自由女神像“照耀世界”,NBA成为全球顶级赛事,好莱坞超级英雄拯救地球,迪士尼从一只米老鼠,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迪士尼乐园更号称是“每个女孩的梦想”。

500

经济基础决定文化输出。

以迪士尼为例,经济发展带来先进的动画特效,让活灵活现的米老鼠走进千家万户,通过版权、收购等一系列市场运作,建立起迪士尼公主、超级英雄等各种IP,发掘出更大的消费市场,又通过更强势的资本支撑,建立起完善的传播体系,最终输出全球。

500

这一点,在日本动漫、香港TVB的发展历程里,同样被印证过。

日本动漫崛起的80-90年代, 日本经济正处在崩坏前的黄金时代。

500

TVB风行的90年代,正是香港历史上最繁华的时代。

500

而现在,我们正处在最好的时候。

大国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14亿人民,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本土市场。

我们也不缺技术,目前很多大片的背后,都能看到中国团队的影子。

我们更不缺故事,中华文明5000年,到处都有传唱的史诗。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故事、技术、市场、经济联动起来,在商业和艺术上做好平衡,以成建制的中国故事“样本,带领中国文化出海。

也许10年,也许20年,全世界都能听到中国的声音。

前两天看到奈飞获得《三体》影视化版权的新闻,我有点激动,又有点不甘。

激动的是,刘慈欣的三体宇宙终于要以视觉的形式和我们见面了。

不甘的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科幻,最终呈现出来的会是什么样呢?

当然,我们欢迎全世界都能了解中国,发自内心地喜欢中国文化。

但我相信,只有中国人,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