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做题家,我眼中北京小孩的普遍优势是什么?

这些天小镇做题家的热度一直很高,看了不少网友的帖子和评论。作为一个曾经的做题家,感觉大家对这件事的认识大部分都是“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我想从一个从卷子堆里爬出来的过来人和大家谈谈我的看法,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只谈思考不论对错。

小镇做题家与我这种超级名牌中学做题家的区别在哪?我认为区别无外乎就是少了一些投胎导致的潜在制度捷径。至于网友说的所谓什么视野,综合素质差距我认为没有想象的大,绝大部分专业也不需要你有一个很强的课外素质。后面我会以土生土长北京娃的我堂弟给大家说明这个问题。

我的做题生涯是从初二“生地会考”开始的,按当时的政策这两门达不到A类成绩,基本就与升入超级中学无缘。除了作业本,老师还联合出版社印制了专门的习题册(在今天看来总觉得是不是也有些说不清的利益),每天一门两张的试卷也是雷打不动。地理我成绩基本拿满分不着急,但是生物真的先天就不行,所以每天恶补,以至于凌晨三点睡觉,第二天7点半准时早自习,完全就是靠纽崔莱蛋白粉撑着,不然根本顶不住长期这么学。

高中后每天每科一张卷子是常态,老师上课一进来都不说今天随堂小测试,都是抱着一摞还热乎散发着墨臭味的卷子说一句“一二组搬到走廊上”,大家心领神会又是考试。到毕业的时候,我卖掉的卷子习题册有将近三百斤,收废品的师傅一个人都拿不走。按常理做了这么多试卷,应该是越来越有信心,但是情况恰恰相反,大部分同学对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在这个中间被磨损掉了。

500

回头来看问题出在了,高中教材的要求与中学教学的实际与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三件事是三个标准完全是脱节的。而这种脱节对农村的孩子伤害是最大的,排除掉那种知道1+1=2就能自己推导出整个数学知识树的天才,我这种普通人就很不适应为啥教材写的内容和考试就不是一回事。超级中学显然很清楚高考与教材的差距,所以教学上往往以高于高考标准进行,但这中间的差距又成为了利益寻租的灰色地带,所以我读书那几年补课可以说是肆无忌惮,直接就是周六周日学校上课。

每年高考出卷子主要就是高中出卷老师与大学出卷老师关在院子里吵架。大学老师们就总希望学生什么都会,我就少操点心少教点东西,高中老师就拿着教育部大纲和人家吵,说孩子都没学过,你这要求太高。最终定出一个标准成为了高考试卷,然后再找一帮“关系户”试卷生去测试试卷。

如何给广大的非一线大都市做题家减负?回头想想很简单,就是吃透一本类似“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书,整体教育模式也围绕着卷子来,一切围绕着题型来。也许做的题并不会少,但是心是踏实的,我自己就恨透了那种以为都会了,一进考场就发现不会做,一看成绩全班一大半同学不及格的情况。既然对于绝大部分孩子高考其实就是为了找个饭碗,那还不如来得更直接些,不要搞那些花里胡哨遮遮掩掩。

写这篇帖子前也和同学们讨论过,到底一个普通人努力能考多少分?一番计算认为一类理工本科线左右应该是没问题。网上说“小镇做题家”的导向和那些成天闹着说因为有审核所以拍不出好电影的人一样。拍不出好电影,考不了一本线不是制度的错,是你自己不行。

做题之外的知识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站在工作了十年的角度来看,我认为眼界宽也不一定就是优势。很多单位和岗位其实真的不需要人志存高远或者有多宽的眼界,只需要你踏实把自己的工作做到精专。这几年哪怕是央企也经常出现新来的985大学生离职,研究生离职,最终留下来的大部分还是踏实肯干的年轻人,而留下的年轻人中大比例是“小镇青年”和“山里娃”。切记不要有自己多么优秀所以就应该混的好的想法,任何一个岗位都是人去匹配岗位而不是岗位匹配人。总结下,如果不是特别的热爱或者有投胎优势,“小镇做题家”就不要去选需要“家学渊源、知识面宽广”或者“起点很高”的学科。虽然听着政治不正确,但也是好心的提醒。

与我这做题家相对照的是我的北京堂弟,从他的求学就能看出来一线大都市的优势与劣势。堂弟是典型的网上说的“海淀小孩”,从小就是各种文艺、外语、稀奇古怪补习班都上过。到现在我都记得我婶婶说我不写日记不是生活的有心人,结果我成了文科生,怼的我那号称历史学硕士的婶婶再也不在我面前聊学术。而我那熟读唐诗三百首的堂弟却成为了一个标准的工科生,写文章全靠套模板,当年的特长都忘得一干二净。

父母都是高知的堂弟确实能获得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但是也挤不进北京的超级中学,确实会有很多课外活动,但是最终能走捷径的也是少数人。如果说我眼中北京小孩的普遍优势是什么?我认为是他们普遍不怯生,不管是接受采访还是遇到外国人,这些都是中西部孩子普遍不具备的。但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优点自然也有缺点。

首先,一线大都市的孩子不管是求学还是找工作都不愿意离开大城市,实际上能选的“好工作”并不多。大城市集中的精英也很多,真正能占据实实在在优势地位与资源的家庭并没有那么多。北京的前一百名,肯定比湖南的前一百强,但是北京的前一百往往面对的是外省的前三十甚至是前十。所以我堂弟常常感慨北京孩子大学跟不上班退学少见,但是也确实拼不过外地学神。

身为北京孩子确实更有基础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与兴趣,中西部的孩子更多的对未来更盲目。但不可否认,做题家的经历给了我们更适应996与“讲奉献”的麻木神经。

某种程度,小镇做题家是个伪命题,也许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如何让高考的标准更直白公平的展现在所有学生面前,减少大家的无效做题时间。这个工作本不应该由一些私营教辅机构去完成。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