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讲述:在德国做手术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世紀末的膜術師” 

2020-8-25

走在德国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药店、理疗诊所和家庭医生都特别多。我以前没觉得跟自己有关,就没在意,直到自己因为受伤,被迫参与这个体系,并走过一整个流程之后,才有了些理解。


500

题图|本文中给我实施手术的医院

网图

简单地概括一下事件:我因为膝盖的髌骨软骨有一小块损伤,在德国公立保险体系下看病并且做了手术,截止文章发布时,恢复良好。体验和流程和在国内看病很不一样,写下来给大家做个参考。

 01 

今年年初,我在圣诞节旅游回来后,打了几次篮球,这时发现右腿膝盖弯到30°左右会痛,没法全力奔跑,上下楼梯也要收着点力。我其实一直感觉右腿跟左腿比不太有力,只是之前很少会痛。

这之前在德国,我只有一次去看急诊的经历,当时急诊的医生说,刚开始有轻微症状就应该去找家庭医生,不然应该不用大半夜来急诊。于是这回我去找了附近的家庭医生。

在中文里面,“家庭医生(Hausarzt)”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像是少数人才会有的“私人医生”,因为从德语这么直译过来是有点奇怪------我觉得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社区医生”。就比如在城市中,家庭医生一般只服务周边方圆几百米的居民。也有比较大的Praxis(这里指诊所,还有律师事务所的意思)里面会有好几个医生,这么说就更像是社区医院了。

家庭医生一般是全科医生,各种病症都懂,所以也都不精。他让我躺在台上,把我的腿掰来掰去,可是就是找不到他所了解病症的明显特征。他从桌上五花八门的名片中抽出一张附近的“Gelenk- und Wirbelsäulen-Zentrum Steglitz(关节和脊柱中心,下文称骨科诊所)”的卡片,跟我说:“这的人是这方面专家,他们一定能帮到你的。”

这时大约是2020年2月中旬,我立即打电话预约了这家骨科诊所,却只拿到一个三月中的预约,电话里的护士说,他们真的很忙,只有一个月后的了。

从这时到预约的时间段内,我好像还去打过篮球。熟悉我的都知道,我这种“七投两传半突破”的打法,受影响其实并不大。主要我当时不觉得这是个大问题,戴个护膝就上场,事实证明我想简单了。

 02 

骨科诊所的医生听了我的叙述,看到我两条粗细不一的腿,都没怎么掰,就觉得是髌骨下软骨的问题,让我去专门的放射诊所(Radiologische Praxis)约拍核磁共振(MRI)片子。我打电话去最近的放射诊所,最近的预约又是一个月之后。。。于是我又登记了骨科诊所五个礼拜后的预约。

我其实三年前就在国内拍过磁共振,但是当时看不出问题。两回用的机器都是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这回在德国这个看着还旧一点,声音还更大,拍片时让我带了个降噪耳罩。

四月下旬的一天,我拿着一张装着磁共振图像的CD碟片去了骨科诊所。医生看了后确定了就是髌骨软骨上有个损伤,大概一厘米见方。医生很爽快地告诉我,这个伤要做手术才会好,而且手术在公立医保是报销的,如果学习生活能安排好,就尽早做手术。手术运用的技术叫ACT(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做完手术一年内不能剧烈运动。

从诊所出来走路回家的路上,我心情很忐忑。突然要做手术,家人不在身边,又从来没做过手术,不知道麻醉是什么感觉,比较害怕。但是如果不做手术就打不了篮球了,而且这个在国内可能要花费6位数的手术,在这里公保可是报销的,这学期上网课更是好机会,可以在家修养,不影响学业。

回家跟爸妈说了情况,自己上网也搞清楚了ACT是什么意思: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是两个阶段的手术,第一次手术是微创的,从膝盖非受力区域取出软骨组织去实验室培养6个礼拜。第二次手术清除受损的软骨,并在骨头上打洞,使血液和干细胞流出来和培养好的软骨组织一起生成新的整体。这目前是治疗软骨损伤最好的技术,成本比较高。

搞清楚原理以后,我对整个过程有了概念和信任。我马上就又去了骨科诊所,确定了手术方案。医院给我开了一张处方,拿着它,我自己去对应的商店买了腿的固定支架和消炎止痛药。看了这么久的病,到这里才是第一次掏钱,而且自己只花了十几欧,大部分还是医保报销。

03 

5月底做好了第一次手术。手术并不是在这个骨科诊所,而是在城郊一个大医院里进行,麻醉师和护士都是大医院的,只有主刀医生是骨科诊所的医生。手术前一周去过大医院,跟麻醉师见面讨论麻醉事宜,签署各种协议。还有要提供一个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我两次分别写的是室友和另一个同学。

手术是全麻的,为了培养软骨细胞,术前在准备室抽了二十多管血,感觉我的两只手都被抽麻了,可能总共有三四百毫升吧。我从小就很难找血管打针,几个护士围着我搞了一个多小时,才做好各种准备。推进手术室之后的过程很快,往静脉里推了麻醉药,给我盖上一个面罩,叫我深呼吸,吸了两三口就感觉四肢的感觉慢慢模糊,再之后的记忆就是在苏醒区醒过来了。手术结果就是确认了磁共振成像判断的损伤是正确的,软骨四级损伤,面积1.5cm x 1.5cm。并且取出了两粒黄豆大小的软骨去培养。

500

图|这个拔出来时候才知道

是一根很粗的塑料管

其实爸妈也很担心,希望能有朋友陪我去手术,结果得知最近因为疫情,医院不让探望者停留超过一个小时,所以朋友只能做完手术来看望我。但是考虑到医院特别远,我也只住两晚,就没让朋友来。所以两次手术都是我一个人坐地铁去医院,然后被救护车送回家。此处感谢两位出院后给我带饭吃的朋友。

医院里管吃管住(住院当然管住了hhh),不舒服就按电钮,有护士来照顾,每天把饭送到床前,总体来说过得不错,就是医院的WiFi太差了,使我消耗了好多流量。

500

图|医院里提供的早饭

出院后,我先被送到了骨科诊所,主治医生看了看恢复情况,给了我两张处方,让我自己联系家附近的理疗诊所,做按摩和康复运动。第一次手术是微创的,只是两个洞,恢复很快,回家第二天就不用依靠拐杖走路了。一周后拆线,再之后就基本可以自由活动了。

理疗诊所其实是我整个治疗过程中,去的最多的地方:每周去两次,每次半小时,主要是按摩,后期也有一点康复训练。两张处方上其实都有六次理疗,但我一个月后就基本恢复了,所以跟理疗师商量好,第二次手术后再用剩下的“疗程”。

 04 

第一次手术出院后,过了半个多月,我突然接到骨科诊所的电话,叫我第二天下午去一趟,我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果然,第二天医生跟我说,很遗憾,取出的软骨培养失败了,两个样品都没有继续生长。不过好消息是,医生觉得我的损伤面积不大,没必要再开刀取软骨培养继续做ACT,直接做相对简单的AMIC手术就行。我也没多想,就遵循专业人士的建议,把第二次手术直接改成了AMIC手术。

AMIC,自体软骨诱导再生,跟ACT的区别只是植入的不是自己培养的软骨,而是其他哺乳动物身上取下来,再经过人工合成的材料,与ACT相比,只是能够修复的面积比较小。

第二次手术前又与麻醉师见面,他说这个手术术后会疼,建议我做一个“股神经阻滞”,可以在术后十几个小时内缓解疼痛。但是我听着这要往大腿的神经束上打针,感觉很吓人,也怕理论上的副作用影响反应速度,就没有要这个。后来知道这的确挺痛的,但是持续时间远超过12小时,所以打了阻滞估计也好不了多少。

第二次手术在7月初。别的过程跟第一次差不多,但是由于植入了东西,这回不能插引流管,而且相比于第一次的微创手术,这次是开放性手术,伤口比较大,术后肿胀很厉害。住院的第一天还好,没完全胀起来,第二天晚上最难受,没怎么睡着。第三天我又被救护车送回了家,回家的第一个晚上翻来覆去都找不到舒服的位置,睡不着。第四天,复建器械公司的工作人员送上门了一个被动运动仪器(CPM),帮助膝盖活动的。

500

图|百度上找的CPM似乎就是我用的这款

腿放在上面被动运动,防止粘连

刚回家的那些天是最难熬的,腿不能弯,也不能受力,去哪都要拄拐杖,晚上还睡不好。上厕所时,由于右腿不能弯,不是坐,而是倚靠在马桶上,特别累(见下图,自己意会)。我的室友在这两个礼拜里不时会帮我做饭,取用各种物品,在此表达感谢。

500

图|大概就是这种半边搭住的感觉

支奴干:???

一周后拆了线,现在要开始用另一个支架了(下图)。这个支架(叫X-Lock)可以调节活动范围,帮助膝盖以正确的方式运动。第1到4周限定30度,之后慢慢放宽到60度和90度,直到完全解除角度限制,最后不再使用,跟CPM机器一样,这个是要寄还的。

500

图|活动支架(护膝不算在里面)

我戴着支架,去学校考试

还有一个小东西是Tens,对肌肉进行电脉冲刺激,帮助恢复。这个没用过几次就寄回去还了,忘了拍照。就是在腿上贴几个电极,连在一个长得像以前的手机的小仪器上放电,腿会感觉到麻麻的。

8月12日我又来到骨科诊所进行了复查,医生看着觉得不错。我之前就跟他说过,我要回国一段时间。他开了一张处方,延长上面这个支架的使用期限到年底。他还给我了他的电子邮箱,说有事情就邮件联系,并且下次回到德国后再来复查一次。在中国也要找理疗师指导,注意康复训练。

 05 

应该说,到这里整个治疗过程基本结束了。

我统计了下,我自费部分总共大约一百多欧。两次手术和住院,医院里待一天,无论在医院做了什么,就自付10欧,这个手术费是保险公司先付款,再计算自费多少,来寄给我账单的;两次手术前都自费十几欧元去药店买药。救护车的花费那还没寄来账单,但每次自费的部分好像都是十欧不到,比打车便宜。

当然这都是公立医保下的情况,作为学生,公立医保每月都要交100欧左右。等到毕业工作了,公立医保费用会随着收入而变化。这些都是有具体法律规定的,各家保险公司提供的公立保险,都只有细微的体检上的差异。我还听当时同病房的德国人说,很多手术,比如最开始说的ACT手术,只报销一定年龄以下的患者(50或60这样)。超过年纪就只能自费或者选择其他手术方案(因为贵,治好了又快退休了,政府觉得不划算)。

虽然我没在国内做过手术,但平时看过病,所以还是注意到了德国医疗的很多特点。

医保覆盖广。医院里的花费不会在医院处理,而是保险公司代劳,医院似乎根本没有收银台?

医药分离。医院里没法自己买药,离开医院后自己吃的药都在药店买,所以德国药店特别多。医院会开处方让你去药店买药,只要是医生要求的药,医保就报销很大一部分。

分级诊疗。除了急诊,大医院没法直接去。专科诊所很多需要家庭医生初诊后开具的Überweisung(转诊单),才会接收病人。也就是说,小病常见病在家庭医生那解决,复杂的有专科诊所,手术和住院在条件完善的大医院开展。这对于患者也有不友好的地方:有些很多本身明确的问题,中途经过了太多没用的步骤,会拖很久。

病人基本不需要家属的照顾,都独自在医院治病。所以医院环境比较安静,人员也不会太杂,护工护士照顾病人就足够了,还更专业。我住了两次院,有老人有年轻人,这几天内,就只有一个病友的女朋友来看了他,只是聊下天,很快又走了。不只是疫情期间,平时德国医院里就都没什么家属。

术后自然恢复。手术后没有告诉我有什么忌口,伤口上也没有药,就是缝起来,消毒,用纱布包好。我问了护士有什么不能吃,护士说你这是外科手术,随便吃。

从我个人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来看,硬件设备可以花大价钱买到,但是“软件”和组织形式却隐含了深厚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这次看病除了我自己和家人心里比较紧张外,其实参与的每一个人都不累:最重要的医生,加上手术总共也没出现过几次;药店和器材店只管看处方卖货;保险公司就是按法律办事算钱;理疗师按时间提供服务,后期我要回国了,让我直接多签两个名字,我就不用自费了(薅医保羊毛);我家里也没因为手术额外多负担多少费用;我自己做的最多的事,也就是打电话预约时间,并抱怨为什么要这么久。

德国是重要的医疗旅游目的地,许多体育明星也来德国治疗运动伤,以至于二次元圈还有“德国骨科”这种梗;还有对抗这次的肺炎疫情,高度老龄化的德国,在经济缺乏活力的欧洲算是表现突出。这些都彰显了德国医疗领域的强大实力。

不过吧,德国的医疗也经常被留学生们吐槽:比如因为感冒看病,结果预约到半个月后,靠自己就好了的;或者打针或者拆线这种相对简单的操作,因为德国病例不够多,新手锻炼慢,看病遇到新护士就会体验不佳。只能说,既羡慕德国医生的高福利,又想获得中国医疗的服务效率,是做不到的。别的领域也是。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