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之《洪湖水岸》:小人物折射大变迁

8月22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推出的10集系列纪录片《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黄金时段播出。该纪录片以微观的人物故事为切口,以时代背景为横轴,通过长时间定点观察、跟踪,完整记录下一个个乡村的脱贫过程中发生的生动真实的脱贫故事。

500

2018年的春节,依然是洪湖最冷的时候,天寒地冻。今年五十多岁的刘培启,与家人们一起,在水中央船上的家,度过了水上生涯最后一个团聚的日子。

500

四年前,洪湖开始实行生态扶贫搬迁工程,以刘培启为代表的这些世代以船为家的渔民,全部要离湖上岸。不舍、迷茫、矛盾……都被《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之《洪湖水岸》的镜头记录了下来。

大跨度,拓展叙事张力

聚焦洪湖生态搬迁,《洪湖水岸》依据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采用社会学纪录片的创作方式,以客观、平视的视角记录下了在搬迁过程中鲜活且平实的故事,这些故事,多来自大跨度的跟踪拍摄:在长达三年的拍摄过程中,村民们已经习惯了镜头的追踪,他们能够在镜头下完成最朴素、最真实的表达。

500

基层工作中各种形态的问题,在生态搬迁扶贫工程中一一浮现。纪录片中的情节不仅带有强烈的故事性,其背后又真切反映了“扶贫攻坚”的难度,以及大家付出的巨大努力。

500

故土难离,担心生计。因为两套房,刘家被剔除出国家扶贫网资格,原来享有的一些补贴被取消;儿子承包的鱼塘因为汛期涨水被冲毁,不仅所有的投资都打了水漂,还背上了20多万的债务,超过五十岁的刘培启和妻子除了打渔,不会别的,缺乏陆地上的谋生技能,他们就像被渔网捞起来的鱼,面临着上岸之后如何生存的困境。

渔民不理解,家人不支持。村书记王云连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面是村里的经济捉襟见肘,不理解政策的村民一遍遍打电话质问,甚至投诉到纪委、市长热线;一面是自己家孩子上学费用、饲料的一笔笔的家庭开销压着他。与此同时,生态搬迁的工作留给基层干部的时间所剩无几,任务重,压力大,王云连喝着酒,红着眼,在街边的小摊上向上级打起了辞职报告。

500

矛盾、困境、冲突……《洪湖水岸》在朴素的记录中完成了一个个框架的搭建,极具叙事张力,让长时间的拍摄跨度抓住了情节重点,着意于观察时间的推进,一步步将洪湖地区以及洪湖地区的村民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完成脱贫工作的过程娓娓道来。

大横断,记录真实人物

如何在海量的故事素材中,寻找到最契合主题的人物成为了扶贫作品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洪湖水岸》的摄制组将目光聚焦到了最后一批离湖上岸的渔民刘培启家,与他一起的五六十岁的渔民,已经很难在陆地上找到工作,这意味着他们大半生的经验几乎被清零,不得不在人生的后半程,重新开始。在精准扶贫的大时代背景下,等待他们的将是一个怎样的现实与未来。从他们身上,更能浓缩出这个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改变这一切的艰难。

500

想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工作者是中坚力量,也是决定因素。全国广大扶贫工作者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作出了重要贡献。《洪湖水岸》将镜头聚焦在了扶贫攻坚的基层干部——村支书王云连身上,面对着村民的不理解,家人的不支持,上级的压力,王云连不仅代表他自己,更代表了千千万万像他这样身处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最基层的党员干部。

500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洪湖水岸》对于片中扶贫故事的选择,从细微之处着墨,视角对准老乡,找好找准人物故事的小切口,通过记录小人物故事,最终落脚到一个个“真脱贫、脱真贫”的举措与成效上,从微观的村落、个体生命故事见证中国在脱贫路上的努力。

500

总的来看,《洪湖水岸》以客观的视角、温暖的人文关怀、平实的叙述风格完成了关于中国特色扶贫故事的时代记录,引发了人们对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思考。扶贫不是一个单向的努力,而是双向或者多向的共同的努力,强烈的脱贫意愿与政府的脱贫目标是大家一致奋斗的方向。《洪湖水岸》中的案例和故事,不仅是中国最真实的脱贫故事,也为世界减贫这一难题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样本。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