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我慧:区街道办招8人,全是清北硕博!屈才了?先看看待遇...

这几天,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份招聘公示火了,这份长长的公示名单里,清一色是来自清华、北大的硕士和博士,其中有8位的入职岗位是最基层的街道办事处。比如说,南苑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一名北大地球物理学博士,仓前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一名清华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

要是你最近新闻刷的勤,一定见过这样的标题“街道办招8人,全是清华北大硕博”、“一定要努力读书上清北,将来才有机会考余杭的街道办事处”。

在这之前,很多人知道杭州,但可能没听过、或不了解杭州有一个余杭区,这张截图在社交媒体引发的争议,真是给余杭区打了一波硬广。

不过有人质疑,基层的街道工作需要招清华北大的硕士和博士吗?有人想知道,这些清北毕业生为什么会去,他们在这种基层的岗位上能发挥什么作用?余杭为什么要在招聘中锁定清华和北大的硕博士,这个区级行政单位的底气从何而来?这样的招聘方式合理吗,以后会不会成为一种趋势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问题。

500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这张公示图是什么。余杭区委组织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是他们2018年面向应届和往届高校毕业生的招聘公示,其中有很多来自其他地区的选调生。应聘者看中的是杭州的发展潜力和活力,还有余杭招聘时的诚意。

其实,余杭早在2017年就开始向清华北大毕业生抛出橄榄枝,定向招聘高层次人才,而且待遇优厚,真的优厚。

这些在以往的新闻中都有过公开的报道,只是没有在互联网上激起水花,我们通过《余杭晨报》2019年的一则新闻来体会一下。

“2018年我区(余杭区)创新开展‘清北招聘’‘海外招聘’,先后推出100个岗位面向清华、北大硕研以上毕业生招聘党政机关储备人才,推出20个岗位面向海外世界百强高校硕研以上毕业生招聘‘双十’政府雇员。目前,在岗清北人才76名、海外‘双十’雇员20名,他们在各个岗位上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余杭区为参加现场面试的考生提供免费食宿及一定的交通补贴。清北招聘录用人选中,博研参照事业副处级薪酬水平,硕研参照事业正科级薪酬水平,政府中级雇员年薪博研约38万元,硕研约35万元。海外招聘录用人选中,政府高级雇员年薪约50万元,政府中级雇员博研约38万元,硕研约35万元。此外,继续提供生活安家补贴、人才公寓使用、租房购房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不重复享受区内其他优惠政策。”

500

图源:余杭发布

北大毕业生陈吉说:“我们到余杭之后,给我们提供人才公寓,免费住三年,享受的待遇比我们现有的职级稍微高一级。”而且,余杭区还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导师和工作导师,制定“一人一策”培养方案。针对副处以上的人才有领航计划,下面一级会有护航计划,这些高端人才基本上都是党政机关储备人才。以后,他们不只是为余杭区服务,也将进入杭州市、浙江省,成为各个部门的中流砥柱。

更高的薪资、更好的福利、更高的职级,因人而异的培养模式、畅通的晋升渠道......这是余杭区拿出的诚意,他们把这种人才的抢夺称为“虎口夺食”。而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也用脚投票,越来越多的人去余杭,为那里的发展做贡献。这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你情我愿的事情,一个愿意招,一个愿意去。

不过,有些人觉得,这些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上了这么多年学,不好好做科研,一个个削尖脑袋想进体制内。

可是,想进体制内工作又有什么不对的呢?人各有志,有人有走向仕途、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有人追求稳定的生活,这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应当被尊重。尽管这些应聘者毕业于清华北大,有着金灿灿的学历,但和你我一样,他们也有着选择自己怎样生活的权力。

另外,一些人可能对研究生学历有着点误解,觉得研究生嘛,就该去搞科研,当科学家,不然读了那么多书就是浪费。

事实上,真的不是这样,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科研的兴趣,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科研的条件,尤其是支撑自己的经济实力。而且,我们国家每年有那么多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如果都留在高校做学术,高校系统也无法消化这么多人。

我自己就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专业是新闻传播学,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两年前我们同届同学的就业情况:据我了解,我们系只有一个同学选择了出国读博深造,剩下的同学要么进了体制内,要么就进了企业。甚至很多人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没有多大关系,比如说我们班现在在媒体机构任职的只有我一个人,更多的同学进了互联网企业、游戏公司、金融机构、地产集团等等。

大学教给本科生、研究生的除了专业能力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们带着这些内化于心的素养、知识和技能走向社会,走向适合自己的每一个岗位。

所以在我看来,这些清华北大的学生选择去余杭的基层岗位工作完全没有问题。

500

清华大学毕业典礼 图源:清华官网

我们接着再来说说有关大材小用的讨论。有些网友觉得,街道工作大妈们都可以做,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知识储备,去了很“屈才”。

关于这一点,我们真的需要知道,时代变了,现在街道办的很多工作也需要专业型人才。

通过这次疫情相信大家更能深刻体会到基层公职人员专业、靠谱的重要性。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湖北省黄冈市的卫健委主任唐志红,她在黄冈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面对央视镜头,一问三不知。如果基层公职人员都像唐女士这么不靠谱,我们又怎么能放心呢?

相比之下,余杭招来的这些清北毕业生,在疫情发生后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做了不少事。比如说,今年1月疫情发生后,闲林街道需要收集和管理人员的出行情况,北大毕业生陈吉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设计了二维码,让居民们扫码填写问卷,3天时间成功汇集到10万余人的出行信息,大大提高了疫情期间的管控效率。

500

“一问三不知”的唐志红已被免职 视频截图

年轻人毕业之后从基层做起有很多好处,最直接的就是“接地气”。在基层,他们每天接触的就是自己的服务对象,看到的是老百姓过日子当中的喜怒哀乐,明白的是百姓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的工作成绩是实实在在的。

比如说,我国公务员团队里的选调生,他们作为省委组织部门直接调配的储备干部,一经录用就直接放到基层锻炼,先“沉下去”。我们多少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是从基层做起的,从群众中来的,所以清华北大的硕士和博士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如果一毕业就给他们委以体制内的高位要职,他们能够胜任吗?他们知道群众需要什么吗?

所以,这些学生能放下名校包袱,投身基层,说明他们的择业观逐渐走向自主和成熟;而像余杭这样的基层地区部门有魄力、有底气去清北等一流高校抢人才,也是我国公职人员聘用制度的创新尝试。

不过,这其中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余杭连续几年锁定清华和北大这两所国内最顶尖的高校,合适吗?

我们可以理解余杭区体制改革的需要,他们正在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但是中国的高校很多,每个高校每年都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余杭区只盯着清北,会不会有一种在制造舆论噱头之嫌呢?讲真,这次的曝光量一定可以给余杭区省出不少的形象宣传费用。

今年5月,余杭的政策作出了调整,不再将目光锁定在清华北大,而是面向全国“双一流”高校和世界百强名校的全日制硕士及以上毕业生。

这和之前相比是一种政策上的进步,在选择范围上进一步放开了,让更多的人才有机会,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地方。但是,我国“双一流”的高校也就100多所,加上世界百强名校,也就200多所学校,还是有许多毕业生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在未来的改革当中,余杭或许可以步子迈得更大一点,给更多的人才机会,找到最合适的人才。

500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余杭向清北招聘人才时,让他们在事业编制或政府雇员岗位中进行自主选择,在聘期满后为政府部门高级雇员提供定向考录为事业编制人员的机会,他们都被列入余杭区党政机关储备人才管理。

体制内的不同编制是有着很大区别的,比如说大家经常挂在嘴上的“金饭碗”其实是公务员编,事业编在待遇、晋升等方面一般不如公务员编,江湖人称“铁饭碗”。事业编如果想转公务员编需要通过几种方式,要么参加国考、省考,要么参加各级副科岗位选拔,特别优秀的也有破格录取的情况,这就需要努力争取了。

而政府雇员和上面两种带编制的岗位就更加不一样了,政府雇员是政府机关根据工作特殊需要,从社会上雇佣的法律、金融、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一般来说,他们不占用行政编制,不具有行政职务,不行使行政权力,完全按契约化管理,可以理解成“合同工”。另外,政府雇员不执行公务员的工资标准,薪酬待遇相对较高。比如说我们刚刚提到的余杭给出的38万、50万这些高薪资针对的分别是政府中级雇员和高级雇员。

最后,我们来看看余杭能够直接瞄准清北毕业生,它的魄力从何而来。

简单来说,底气来自于当地的快速发展。余杭区是当下杭州市发展速度最快的县区,2019年GDP位列杭州市各县区第一,全区人均GDP为24.99万元。

2019年,余杭区全区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4家,全区国高企总数首次突破1000家,全区上市企业累计达到2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达到65家,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总部就位于余杭区五常街道。

500

所以,清北硕博到余杭区的街道办工作,虽然的确属于基层,但却是我国互联网技术发端最为前沿的核心地区之一。这些街道办在辖区内的协调、规划、管理,需要的知识能力要求并不低。对应聘者而言,这不但是一个难得的工作机会,更是一个在高质量、高水平环境下学习、提升的机遇。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清北高才生愿意去余杭基层,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这里有合适的事业环境、生活环境和不错的薪酬。但是对于很多中西部地区,不要说基层,就是那些看上去名头很响亮的机关、事业单位也很难吸引到余杭区招的这类人才。

这些地方怎样做才能在人才争夺大战中不被落下呢?国家是否可以给出资源倾斜,当地政府会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呢?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未来,中国各地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很好,但其他学校的学生也不差,所以城市在“抢人战”中要不拘一格,更要因地制宜,冷静、理智地吸引地方需要的人才,毕竟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

本文为新闻视频节目《这个我慧》(第18期)文字稿,作者:王慧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王慧opinion      

500

B站版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54y1274V?from=search&seid=16557060022148264724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