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项目能提高儿童健康福利吗

No.1

计划生育就是限制生育吗

全球计划生育项目(Global Family Planning)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重要的社会实践,作为一项以控制生育率为目的的社会创新,全球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下降都与该项目密切相关。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渊源也可以追溯到全球计划生育项目。沃伦.C.罗宾逊和约翰.A.罗斯(2015)认为1952年是全球计划生育项目的起点,即生育控制和人口控制运动的首次交汇。而在经历了超过20年的缓慢推进和激烈辩论之后,1974年的布加勒斯特会议成为了该项目推动的关键点,包括中国在内的136个国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并最终形成的了《世界人口行动计划》,呼吁把家庭计划和其他有助于降低家庭对孩子需求的发展投资相结合。

500

随后几年,大部分参加此次会议的国家陆续宣布和实施了自愿计划生育项目。一直到1994年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之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和模式逐渐发生变化。长达半个世纪的全球计划生育项目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并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发展合作案例之一。尽管伴有文化上和政治上的冲突,家庭计划运动仍和绿色革命一样,展现了集体政治意愿和强有力的国际合作结合所取得的成就。

全球计划生育项目的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降低生育水平,二是提高避孕使用率。通过公共政策设计和帮助其实施的组织计划迅速促进出生率下降。在实施计划生育的国家中,大多数也把该政策作为母婴健康或初级卫生保健系统的一部分,旨在帮助改善母婴健康、消除疾病、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受教育机会、进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规模干预,使其具有可行性并使其合法化,由此为后来的卫生、社会和经济项目铺平了道路。

No.2

计划生育项目是如何提高儿童福利的?

应该说,计划生育项目与儿童健康福利之间存在天然的关系。首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计划生育项目都提倡推迟结婚年龄、拉长生育间隔、提前终止生育,这三项都是为了缩小家庭规模。这些做法不仅能够降低生育率,而且还对降低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提高儿童健康福利产生巨大影响。

此外,在一些国家,由于宗教原因对计划生育项目的反对十分强烈,而妇女和儿童保健方案可以作为计划生育项目实施的保护伞,从而使计划生育成为可取的项目。

对不同国家来说,降低生育率的动因也并不相同,一些国家把中央经济计划作为生育率下降的推动力(如孟加拉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巴基斯坦、泰国)。而在其他国家,则把高生育率和堕胎、孕产妇死亡率等健康相关问题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要的论题(如智利、哥伦比亚、危地马拉、牙买加、马来西亚),并认为,母婴死亡率的上升趋势是高生育率及意外怀孕堕胎的副产品。不同动因也会带来计划生育项目实施的偏向性。总体来看,人道主义要素和宏观经济模型共同为降低生育率的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500

目前,许多国家的计划生育方案依然在执行,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些方案通常在使用节育办法的同时,还会推进新生儿和5岁以下儿童的护理政策,如母乳喂养、免疫接种和由受过培训的人员接生。这些方法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儿童健康福利的提升。但是关于计划生育项目与儿童健康福利之间的关系到底有多强,其作用因素有哪些,秘鲁的案例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参考。

No.3

发展中国家的计划生育项目——以秘鲁为例

1996-2000年期间,秘鲁实施了一项“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方案”(PNSRPF),其目的是通过降低生育率来解决该国普遍存在的贫困问题。当时该国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极高(1994年分别为45.8‰和23.5‰),五岁以下儿童长期营养不良的比例也很高(1996年为25.8%)。PNSRPF作为一项综合的计划生育政策,提供各类节育和妇幼保健办法,但最主要的是首次使自愿手术节育(VSC)合法化,且由公共卫生部门免费提供。尽管有报道批评该方案执行的过程中存在对土著妇女和非土著妇女区别对待的问题,研究表明,该计划生育政策对儿童健康具有促进作用。与未实施项目的地区相比,实施项目地区的妇女使用任何避孕方法的可能性高9.9个百分点。此外,与未实施项目的地区相比,项目实施地区的新生儿和婴儿的死亡率下降了5-6个百分点。

500

这些结果可以部分地解释为,在实施项目地区,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更长(比对照组高出18.5个百分点,大约3周)。医学研究表明,母乳喂养与较低的腹泻和急性呼吸道感染导致的婴儿死亡率有关(Jayachandran和Kuziemko,2011)。母乳喂养每增加一个月,新生儿死亡率平均降低2个百分点,婴儿死亡率平均降低1.6个百分点。另外,项目实施也提高了在医院分娩的可能性,增加了分娩的安全性。

总结来说,秘鲁的计划生育项目的确带来了妇女避孕率的显著上升,和儿童死亡率的显著下降,其原因可部分解释为母乳喂养时间的上升。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对土著妇女的强制和对非土著妇女的非强制做法,非强制做法下,无论母亲采取何种避孕方法儿童都会从中受益;而强制做法下,母亲被强制绝育时,儿童在健康福利方面获益很小

No.4

结论与启示:从控制生育到关注健康

秘鲁的数据并没有告诉我们谁自愿决定采用永久避孕方法,谁被迫这样做。因此,我们不能得出强有力的结论对避孕和儿童健康的关系做出任何因果解释。然而,这些结果提供了按强制与否划分的政策反应差异的信息,以及在积极推动政策干预时对儿童保健的不同影响。正如Byker和Gutierrez(2012)所指出的,当实行强制节育措施时,生育率的确会显著下降,但由生育自由选择带来的其他好处就丧失了,包括母亲就业、儿童健康和教育、医疗保健等都不会有实质性改善。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当强制绝育时,生育率降低与儿童及家庭福利改善无关。这一定程度上呼应了1994年国际人发大会对全球计划生育项目的态度转变。

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使国际共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亚洲、拉丁美洲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大规模的生育率快速下降,对世界人口可能会爆炸的担忧已经完全消失,宏观层面上,对人口问题紧迫性的认识降低,微观层面上,对生殖健康和权利的关注上升,两者共同导致全球在人口政策和策略方面完全的转变。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明确要求放弃人口与家庭计划工作目标,支持更广泛意义上包括一系列生殖健康措施政策纲领,提高儿童的生存和健康福利就是目标之一

500

《行动纲领》中明确提到:所有国家和家庭都应给予儿童以最优先的重视。儿童有权享有有利其成长发育的生活水准,有权享有可获得的最高的健康标准和受教育权利。儿童有权受父母、家庭和社会的照料、指导和保护,并受适当立法、行政、社会和教育措施保护,以免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伤害或凌辱,忽视或照料不周,虐待或剥削,包括拐卖,贩卖,性侵犯和贩卖他们的器官。

在全球范围内,从2015年起到2030年,全球预计将增加21亿名婴儿(联合国,2015),其中大多数将出生在非洲和亚洲。儿童的健康福利并不乐观。新生儿死亡数量相当高。每年有250万新生儿在出生后一个月内死亡,相当于每天有约7000名新生儿死亡。约100万名婴儿在出生第一天死亡,近100万名婴儿在之后的六天内死亡。

500

需要采用完整、系统的方法,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与保健质量,其中包括产前保健、出生前后的保健,以及在婴儿生后前几天、前几周以及前几个月内的随访。完善的卫生保健体系、训练有素、知识丰富的专业人士,有助于显著改善新生儿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在儿童生存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新生儿死亡率由 1991年的33.1‰降至2017年的4.5‰。农村地区新生儿死亡率同期下降了 86%,城市地区下降了79%,城乡差距缩小。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85%,由1991年的61‰降至2017年的9‰(联合国儿基会)。并于2008年提前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降低儿童死亡率的目标。中国也实现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降低新生儿、五岁以下儿童与孕产妇死亡率的目标。然而,尽管在降低孕产妇与儿童死亡率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成果并未惠及全国所有地区,尤其是是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以及流动人口。此外,在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干预服务、儿童疫苗接种方面,中国也取得了广泛的成就。中国的实践为其他国家,特别是新生儿死亡率高的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500

但在未来生育政策和儿童健康福利的结合上,中国及全世界依然面临着较大挑战,随着家庭保障功能的继续弱化,教育和医疗系统的相对薄弱,及人口流动性加大,儿童福利将越来越紧密地与人口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我们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还需要更多的人为之努力。

500

参考文献

【1】Marianna Battaglia,Nina Pallares,Family Planning and Child Health Care: Effect of the Peruvian Programa de Salud Reproductiva y Planificación Familiar, 1996–2000,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46(1): 33–64 (MARCH 2020)

【2】Byker, Tanya and Italo A. Gutierrez. 2012. “Fertility and Family Well-being Effects of an Aggressiv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in Peru in the 1990s.” PSC Research Report No. 12-765.

【3】沃伦.C.罗宾逊,约翰.A.罗斯,全球家庭计划革命 人口政策和项目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6月

本文作者

冯解忧

南京市委党校讲师

人口学博士

500

责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 靳永爱 

图文编辑: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学生 李芷琪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