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荒谬的命令:6个人,打美军一个连,必须歼灭一个排

原创 王正兴 这才是战争

原名:朝鲜战争,中美两军小分队的交锋,志愿军的战绩是百战百胜

这个可以取名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系列”。

1951年11月,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后经过休整后的十二军于3日至8日接替了六十七军在金城的阵地。

当是时,金城地区的战况对志愿军很不利,六十七军在美军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1951年秋季攻势中吃了大亏,当面之敌美军第九军正是士气最高,气焰最嚣张之时。

在朝鲜战争中美军有一个作战特点,只要有志愿军部队换防,他们肯定会组织对新换防的部队进行频繁袭扰。一句话,欺负新来的部队不熟悉地形和战场情况,欺负欺负他们。

500

十二军自然也会享受这个待遇。这个时候志愿军正刚刚开始构筑坑道工事。美军第24师21团几乎每天都会袭击在其当面的十二军31师91团,搞打砸抢,根本不准备让志愿军好好施工。

我上次在359团伏击陆战1师的战斗中就讲过,对付美军袭扰,最好的办法就是伏击,狠狠给他们一下子,美军就老实了。

一、志愿军的作战命令看起来很荒谬

面对美军21团的袭扰,91团也是这个想法。但是和359团用一个班伏击陆战1师两个班相比。91团却下达了一个看似荒谬的命令。91团派出的伏击部队不足一个班,只有6人,由9连1排副排长带3班5名战士执行。但是命令却是:

1、如果美军来的少,那就抓活的。这个命令没问题,伏击加捕俘,对付零星散兵,太正常了。

2、如果美军来一个班到一个排,那就全歼,顺便抓下俘虏。美军一个排差不多有4、50个人,6个人要全歼一个排,哪怕是伏击战斗,这也不可能啊。

3、如果美军来一个连,那就歼灭其前卫排。凡是有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会说:荒谬,怎么可能!抗日神剧也不敢这么拍啊。

我向大家保证,没有看错,我也没写错。命令中的第3点就是如果美军来一个连,用6个人挖掉他们前卫排,并歼灭之。

命令已经下达,必须执行。

既然胃口这么大,那就必须做好伏击战斗中的关键一点,选择有利地形。3班选择的地形是金城川上的南川桥,南川桥北面就是城山,我们有一篇志愿军六十八军老战士回忆的,最后阻止美军第九军秋季攻势的地方。而南川桥是通往城山的必经之路,桥北地形起伏,树木稠密,是个伏击的理想地点。

既然桥是必经之路,那么预设火力封锁桥梁,过桥的美军就没法退,而桥南的美军很难救。于是91团计划,6个人分成两个战斗小组。第一组埋伏在桥的西侧,任务是发现美军,放其过桥后,截断美军退路或阻敌增援。第二组埋伏在桥的西北侧,任务是等第一组打响后,以迅速勇猛的动作歼灭过桥的美军。南川桥的地形和制定的作战方案,看起来给6个人歼灭一个排创造了可能。

500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可能,伏击战斗的优势在于敌方不知道我方已埋伏,这样打击就有突然性。但是志愿军只有6个人,6支枪再怎么打,也不可能一瞬间打倒所有美军。而且开火后志愿军自己也就暴露了,美军既然敢主动袭扰,出动的自然都是精兵强将,必然会组织反击。6个人,就算一开始能打倒10个美军,面对剩下的30多个美军反击,我觉得志愿军没有取胜可能。

实际情况比设想的还要糟糕。

二、一波三折的战斗经过

1951年12月5日,副排长带着3班5名战士开始设伏就遭遇了第一个情况——几乎每天都来袭扰的美军,没有出现。不光没有出现,连续6天都没有美军的影子。

12月的朝鲜半岛,气温已经是零下20度了。6名志愿军反穿着棉衣、棉裤,头上扎着白毛巾,在冰雪里趴了6天6夜,完全依靠携带的干粮充饥,身边的冰雪解渴,早已远远超出人的生理极限。但是他们硬是凭借意志力坚持了下去。

12月12日晨,美军终于出现了,可是却是预想中的第三种情况,最坏的情况,美军出动的是一个连,是21团的A连。

当美军先头排通过南川桥后,第一组突然开火,切断了美军的退路,第二组马上跟着猛烈开火。一时间美军惊慌失措,看起来计划就要成功了。可是这时第三个情况出现了,就是我说的,敢来主动袭扰的美军,派出的都是精兵。

美军虽然遭到打击,但马上从志愿军火力上判断出来,人并不多。定下神来的美军立即占领阵地开始组织反击,其重机枪迅速占领桥头有利位置形成射击阵地对志愿军猛烈开火。形势在转眼间就发生逆转,美军重机枪火力把志愿军伏击部队压得头都抬不起来,美军步兵则在机枪火力掩护下趁势猛攻。

只一刹那,猎物变成了猎人,而刚才的猎手——志愿军,反而转眼就有灭顶之灾。

就在这电光火石的瞬间,第一组中一名叫刘泽万的战士一跃而起,冒着美军重机枪火力向其射击阵地侧翼跃进。当刘泽万跃进至机枪阵地20米,中弹倒地身负重伤。然而刘泽万在临死前拼尽全身之力扔出了手中的反坦克手雷,准确命中了美军机枪阵地,美军机枪手全部被炸倒。

刚才被美军扭转的战况,在下一个刹那,再次戏剧性的发生逆转。重机枪哑火后,攻击中的美军步兵出现了愣神。朝鲜战争中,失去重火力支援的美军步兵往往会马上失去战斗力,这次也不例外。刚刚被美军重机枪压制的志愿军两个战斗小组则反过来立即开火,并形成了恐怖的交叉火网。在火网中的美军纷纷倒地,余敌丧失士气,开始逃窜躲藏。但志愿军没有给美军喘息之机,在美军剩余两个排还没赶到之前,3班战士们对溃逃之敌展开追杀。

随后,一发信号弹升空,志愿军预设的迫击炮对南川桥进行了火力封锁以掩护撤退。但3班并没有急于撤退,而是从容给没死的美军一一补枪。随后3班带着战利品脱离战斗,除了舍身炸掉美军重机枪阵地的刘泽万,仅一人轻伤。而美军共计31人被击毙,基本全歼一个排。

这一仗的关键是刘泽万炸掉美军重机枪阵地,使得刚刚被美军扭转的战局,在转瞬间再次被志愿军逆转。

看起来是个偶然,但其实是必然。

三、总结评述

500

朝鲜战争中,中美两军小分队交锋,志愿军的战绩是百战百胜。小分队交锋和大的战役战斗不一样,基本没有美军的飞机、重炮。美军和志愿军一样,都是使用轻武器作战。在轻武器上,志愿军和美军是相当的,美军没有优势。这种小战斗,比的就是战士的战术素养,谁的战术素养高,谁就是胜利者。

在面对机枪火网时,刘泽万机智勇猛地跃进攻击,前进至距敌仅20米,虽然最后被击中导致生命垂危,但刘泽万依然在生命最后一刻,准确地将手雷投到了美军重机枪阵地上。没有高超的战术素养,是做不到。里面包含了四点:

1、出色的判断能力。美军重机枪开始发挥火力的那一刻,战局马上被逆转,刘泽万在第一时间就做出判断,必须马上炸掉美军重机枪。

2、大无畏的英雄气质。做出判断后,刘泽万果断展开行动,没有丝毫犹豫。当时他只要有一点点畏惧和一点点迟疑,情况又会不一样,也许他就前进不了了。

3、娴熟的战术动作。在机枪火网下跃进攻击,靠的是平时的刻苦训练,没有这种刻苦的训练,是不能做到在生死一瞬间的战场上合理去利用地形地物掩护向敌攻击的。没有这种刻苦的训练,是做不到用匍匐、跃进、滚进这些战斗动作去接近敌方的。没有这种刻苦的训练,刘泽万起身的一瞬间,就已经死了。

4、精湛的军事技能。虽然刘泽万投出手雷时距离只有20米,但是他当时已经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更别忘了他已经在冰雪中潜伏7天7夜,体能和身体状态根本不在最佳状态,甚至可以说在最差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准确命中目标,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而这也正来源于平时的训练,打下的良好基本功。

500

在刘泽万炸掉美军重机枪阵地的一瞬间,剩余5名志愿军马上抓住战机进行反击,形成交叉火网给了美军重大杀伤,这当然也是取胜的一个因素。

但是刘泽万炸掉美军重机枪阵地是关键因素,这正是中美两军小分队数万次交锋的一个缩影。所以我说刘泽万炸掉美军重机枪阵地,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是建立在战术素养上的必然。

在没有空中和重炮优势的小分队公平较量中,志愿军的战术素养和战斗意志远胜于美军。我单兵战术素养比你强,我还比你不怕死,这就是志愿军在小分队战斗中能够百战百胜的原因。我顺便说一句,毫无疑问,刘泽万是英雄,可是你知道吗?在志愿军英雄人物志中,刘泽万根本排不上号。这说明什么?说明像刘泽万这样的英雄,志愿军有千千万万。这种比钢铁还硬的军队,美军拿什么跟我们打?没有美国空军,美国陆军根本不是志愿军的对手。

6个人,打美军一个连,必须歼灭一个排。这个看似荒谬的命令,包含的是志愿军对自身战术素养的绝对自信!

全部专栏